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新疆大学旅游学院

作品数:559 被引量:2,761H指数:23
相关作者:杨丽白洋谢霞瓦哈甫·哈力克李偲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27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0篇经济管理
  • 41篇文化科学
  • 28篇农业科学
  • 28篇历史地理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天文地球
  • 12篇水利工程
  • 9篇社会学
  • 4篇建筑科学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政治法律
  • 2篇机械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25篇旅游
  • 57篇新疆旅游
  • 38篇旅游经济
  • 37篇影响因素
  • 36篇景区
  • 29篇生态
  • 27篇旅游业
  • 24篇教学
  • 22篇乡村
  • 21篇丝绸之路
  • 20篇旅游产业
  • 20篇可持续发展
  • 19篇城市
  • 18篇游客
  • 16篇旅游发展
  • 15篇入境旅游
  • 14篇乡村旅游
  • 14篇旅游资源
  • 13篇地理
  • 12篇目的地

机构

  • 538篇新疆大学
  • 33篇中山大学
  • 21篇新疆财经大学
  • 20篇乌鲁木齐职业...
  • 8篇教育部
  • 7篇北京联合大学
  • 7篇山东农业大学
  • 6篇扬州大学
  • 6篇新疆师范大学
  • 5篇南京财经大学
  • 5篇中央民族大学
  • 5篇干旱半干旱区...
  • 4篇复旦大学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 4篇新疆教育学院
  • 3篇吉林省科学技...
  • 3篇广东财经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作者

  • 94篇李晓东
  • 53篇白洋
  • 36篇谢霞
  • 32篇李偲
  • 26篇何昭丽
  • 25篇田晓霞
  • 21篇杨丽
  • 17篇李玲
  • 16篇朱怡婷
  • 15篇韩春鲜
  • 14篇王松茂
  • 14篇孙慧
  • 14篇邓峰
  • 13篇周春山
  • 12篇姚一平
  • 11篇张滢
  • 10篇海米提·依米...
  • 10篇普拉提·莫合...
  • 9篇朱永凤
  • 8篇马继

传媒

  • 23篇干旱区资源与...
  • 19篇特区经济
  • 16篇生态经济
  • 14篇干旱区地理
  • 14篇资源与产业
  • 14篇旅游纵览(下...
  • 13篇西北师范大学...
  • 13篇新疆大学学报...
  • 10篇安徽农业科学
  • 9篇河北旅游职业...
  • 8篇旅游纵览
  • 8篇地域研究与开...
  • 8篇合作经济与科...
  • 8篇绿色科技
  • 7篇西南大学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6篇中国农村水利...
  • 6篇经济地理
  • 6篇湖南师范大学...
  • 6篇新疆农业科学

年份

  • 25篇2024
  • 55篇2023
  • 35篇2022
  • 45篇2021
  • 20篇2020
  • 37篇2019
  • 44篇2018
  • 43篇2017
  • 26篇2016
  • 28篇2015
  • 18篇2014
  • 31篇2013
  • 22篇2012
  • 21篇2011
  • 21篇2010
  • 21篇2009
  • 15篇2008
  • 18篇2007
  • 10篇2006
  • 3篇2005
5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等级景区旅游人数与收入移动轨迹与错位研究——以新疆5A级景区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以2010-2017年新疆10家5A级景区的旅游业绩数据为依据,利用重力模型对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数据进行分析,刻画二者的空间变动轨迹及错位分布,结果显示:第一,景区旅游人数重心于2010-2014年连续发生两次西北-东南的转换,呈"N"字形,2014-2017年间则以塔城地区沙湾县为中心逆时针旋转;景区收入重心在2010-2015年间以塔城地区为中心逆时针旋转,2015-2017年发生东北-西南-东北"V"字型转换。第二,北疆5A级景区较南疆景区发展更好,且优势稳定。南疆地区也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机遇不断发展。
王珊朱怡婷朱豆豆左旋
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视觉景观质量评估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分别利用美景度评价法(SBE)、GIS分析技术,以及综合评价方法,对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典型景点进行景观质量评估,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SBE法是心理物理模式对风景审美评判的测量,是参观者主观审美判断,可体现对景物的感观优美程度。GIS方法从客观量化了景观特征数据,从宏观尺度体现景观特征。前者对体量小、起伏度小、距离远,完全由地质现象构成的景观进行评价时,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而后者更适合评价大尺度、范围广的景观。2)由两者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兼顾了主观与客观的因素,综合归纳性更强,较好地减少了由单一方法对视觉景观质量评价结果的偏差。3)不同的景观类型在用SBE或GIS评价方法时各有优势。对于景观类型多样、成因丰富、结构复杂的旅游景区的景点进行评价时,综合评价方法更为有利。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根据评价目标选取符合景观类型评价的方法,以发挥其的最大效能,提升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的科学性。
朱怡婷艾克达木·麦麦提尼亚孜周春山
关键词:世界地质公园GIS
浅析生态旅游的发展及开发——以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为例被引量:6
2007年
生态旅游区客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各种形态的污染物相继出现,直接威胁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真正的生态旅游必须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完善生态旅游规划;建立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执法力度;加强污染防止;开展生态科学宣传教育。
买合木提.买买提海米提.依米提斯地克江.艾力
关键词:生态旅游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选取CNKI中的核心期刊,对核心期刊中旅游产业融合已有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首先,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别对文献的发文量、发文机构、发文作者进行了阐述;其次,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分别从旅游产业融合概念、动力、模式、路径和评价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内旅游产业融合在研究机构间与作者之间缺乏合作、研究方法单一;对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研究的数量比例不均衡;定性研究占比较大,定量研究占比较少;对融合模式的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测评方面,现有研究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最后基于以上问题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提出展望。
陈燕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融合
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策略探讨
本文首先对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乡村生态旅游定义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图,并拓展了具体开发思路,对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途径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明确提出了合理开发的保障体...
杨丽海米提·依米提董林毕亚丁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文明
浅析我国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被引量:1
2008年
我国假日旅游蓬勃发展,满足了国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了旅游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各界特别是旅游学界对假日旅游及黄金周制度的研究和探讨。在分析假日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雷秦
关键词:假日旅游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
新疆喀什市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2012年
本文运用区位熵法与旅游产业链及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方法判别出新疆喀什市旅游产业的集聚态势显著,根据本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的作用,在现有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基础上构建GEMS模型,对新疆喀什市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得出其现有竞争力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和企业的结构、战略、竞争是其发展的短板。
田晓霞罗芬刘俊梅李翠林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
新疆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及驱动机制被引量:2
2022年
选取2014,2019年截面数据,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研究新疆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呈现逐渐凝聚特征;从时间轴看,其发展形成加速推进期(2007—2014年)和稳定增长期(2014—2019年);从空间域看,核密度呈现“一主一次周边扩张”向“三核心多组团”演化.主体驱动力(政府、农户)、内部驱动力(地形地貌、气候、旅游资源)、外部驱动力(社会经济、人口规模、交通条件、旅游需求)是主要影响因素,三维驱动综合作用形成新疆高星级农家乐空间格局.最后,提出新疆高星级农家乐均衡协调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李新静白洋何昭丽张任飞
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为了解游客对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区在餐饮、交通、住宿、游览、娱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现实评价,引入游客满意度概念,通过德尔菲法和态度赋值法测算了游客对天池风景区的满意度为"一般"。说明该景区在产品开发层次、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景区服务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李偲吴纯渊
关键词:游客满意度
环青海湖骑行游客情感动态性的特征与发生机制
2024年
运用混合研究方法,以环青海湖骑行为例,揭示骑行游客情感动态性的特征,并基于地方理论和景观感知理论构建“区位-场所-情感”三维分析框架,识别情感动态性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①强度方面,与消极情感相比,游客积极情感的可变性及不稳定性的数值更高、数值区间更大,表明积极情感强度的波动程度更明显,游客之间的波动程度的差异性也更大。②多样性方面,游客消极情感多样性的变化最为明显,消极情感体验在骑行出发时最复杂,积极情感体验则在旅途结束时最复杂。③骑行所经之地独特的区位特质为游客提供了跨地方的差异化体验,场所特质则提供了具体的地方展演和体验方式。两者共同作用,不断引发骑行游客产生积极、消极情感,发生强度及类型上的变化,并在时空变换下将冰冷的道路空间转换为蕴含着丰富多变的人类情感的特殊地方。
陈钢华温倩陈钢华
共5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