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作品数:2,785 被引量:18,726H指数:59
相关作者:姚檀栋方小敏汪诗平马耀明王宁练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34篇期刊文章
  • 630篇会议论文
  • 131篇专利
  • 54篇学位论文
  • 14篇标准
  • 10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96篇天文地球
  • 260篇农业科学
  • 25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39篇生物学
  • 106篇水利工程
  • 70篇自动化与计算...
  • 63篇历史地理
  • 57篇经济管理
  • 42篇文化科学
  • 33篇理学
  • 1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5篇机械工程
  • 14篇交通运输工程
  • 13篇建筑科学
  • 13篇医药卫生
  • 9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电子电信
  • 8篇自然科学总论
  • 6篇矿业工程
  • 5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13篇青藏高原
  • 669篇青藏
  • 313篇气候
  • 199篇冰川
  • 164篇盆地
  • 163篇气候变化
  • 150篇地震
  • 140篇土壤
  • 123篇同位素
  • 104篇降水
  • 103篇湖泊
  • 100篇新生代
  • 85篇地表
  • 81篇植物
  • 69篇遥感
  • 68篇纳木错
  • 67篇冰芯
  • 62篇沉积物
  • 57篇地质
  • 54篇岩石

机构

  • 2,773篇中国科学院
  • 56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34篇兰州大学
  • 127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3篇中国科学院西...
  • 100篇中国地质科学...
  • 79篇北京大学
  • 74篇北京师范大学
  • 66篇中国地震局
  • 64篇中国地质大学...
  • 53篇西藏大学
  • 47篇中国科学院大...
  • 41篇中山大学
  • 36篇清华大学
  • 35篇西北大学
  • 31篇南京大学
  • 30篇中国气象局国...
  • 29篇中国科学技术...
  • 26篇西南大学
  • 26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180篇方小敏
  • 164篇姚檀栋
  • 133篇马耀明
  • 121篇康世昌
  • 98篇徐柏青
  • 88篇朱立平
  • 77篇汪诗平
  • 76篇丁林
  • 68篇裴顺平
  • 63篇田立德
  • 56篇颜茂都
  • 55篇赵俊猛
  • 54篇马伟强
  • 51篇王君波
  • 51篇邬光剑
  • 50篇张强弓
  • 50篇王卫民
  • 45篇刘小汉
  • 45篇张林
  • 44篇宋春晖

传媒

  • 134篇科学通报
  • 130篇冰川冻土
  • 100篇第四纪研究
  • 90篇中国科学:地...
  • 73篇高原气象
  • 5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9篇地球科学进展
  • 47篇生态学报
  • 38篇地质科学
  • 37篇地理学报
  • 34篇岩石学报
  • 28篇第一届中国大...
  • 27篇中国科学(D...
  • 27篇地学前缘
  • 24篇地理科学进展
  • 23篇湖泊科学
  • 2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1篇环境科学
  • 20篇山地学报
  • 17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35篇2024
  • 195篇2023
  • 139篇2022
  • 144篇2021
  • 109篇2020
  • 147篇2019
  • 144篇2018
  • 135篇2017
  • 114篇2016
  • 155篇2015
  • 189篇2014
  • 128篇2013
  • 141篇2012
  • 114篇2011
  • 123篇2010
  • 142篇2009
  • 140篇2008
  • 141篇2007
  • 136篇2006
  • 68篇2005
2,7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多地体变形模式被引量:4
2019年
几乎所有的大陆碰撞造山带都含有多个增生地体,它们是大陆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地体拼贴过程及其相应地质记录都做过详细探讨,但对后期大陆持续汇聚过程中的多地体之间的变形行为及拆离模式目前研究得仍较为薄弱.为此,我们以"两地体"结构为代表,通过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试验,来探讨多地体流变结构及其几何参数对大陆碰撞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地体变形行为主要受控于靠近主碰撞带的地体流变强度(确切来说是地壳流变强度,下同)及其几何宽度,而与远离主碰撞带的地体流变和几何属性关系较弱.同时,模型结果也揭示出大陆碰撞造山带中地体之间的相互俯冲仅发生在靠近主碰撞带一侧地体较宽的情况下,且总是弱地体向相对强的地体之下俯冲.该研究成果不仅对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中地体变形演化给予重要的动力学启示,也对含有多地体结构的碰撞造山带的动力学演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皇甫鹏鹏李忠海范蔚茗
关键词:青藏高原数值模拟
1979-2017年青藏高原色林错流域气候变化分析被引量:13
2020年
利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CMFD)和GLDAS数据集的1979-2017年格点气温(2 m)、降水、比湿、风速(10 m)、太阳辐射资料,运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滑动平均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研究了近39 a来色林错流域气候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色林错流域多年平均气温为-1. 8℃,降水量为389. 4 mm,比湿为3. 2 g·kg^-1,太阳辐射为236. 2 W·m^-2,风速为3. 7 m·s^-1。色林错流域的月平均气温仅在5-9月高于0℃,流域平均气温以0. 049℃·a^-1的速率呈显著升高之势。流域降水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以4. 65 mm·a^-1的速率显著增大。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增加暗示了色林错流域在近几十年来呈现显著的暖湿气候背景。1979-2017年,流域年均风速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部增大、北部减小,减小速率以流域东北部最大。多年平均太阳辐射空间分布整体呈自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时间变化以-0. 29 W·m^-2·a^-1的速率显著减小,1980s中期至2000s中期减小尤为明显。流域的年均比湿变化趋势并不显著,但2006年开始呈显著减小之势。本研究结果对该流域的湖泊扩张机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物候变化等研究具有指示意义。
王坤鑫张寅生张腾余坤伦郭燕红郭燕红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特征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下生物交互作用对树线生态过程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树线交错带是具有强烈生物交互作用的高寒生态过渡带,生物互作与树线生态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系统综述了气候变化下植物间、动植物间和微生物与植物间互作因子对树线生态过程的影响。植物间互利或竞争作用的强度调控变暖背景下树线生态过程的变化,目前尚缺少树轮生态学证据,且亟待检验高阶互作的适用性;动物采食活动、微生物与植物间互作可通过影响土壤状况、改变树木生长和更新等生态过程动态,增强或削弱树线与气候间耦合关系。迄今为止,地下与地上过程联系如何影响气候变暖下的树线动态尚不明晰,而营养级间互作可能调制树线生态过程对气候响应。青藏高原等高寒区具有开展此类研究的优势与潜力。
王亚锋王亚磊黄茹梁尔源
关键词:林线树轮气候变化互利
孢粉记录的早上新世札达盆地的古高度
吴福莉Herrmann Mark方小敏
关键词:孢粉札达盆地
德令哈降水中δ^(18)O年际变化与水汽输送被引量:7
2006年
根据德令哈地区1992—2001年的降水中δ18O数据及降水时刻所记录的相关气象参数,并对比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和NCEP/NCAR格点气象数据,利用相关、回归等分析方法分别对该地区降水中δ18O与温度、降水量以及水汽通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讨论了降水量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关系,揭示了影响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的气象因素,特别是与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德令哈降水中δ18O年际变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温度效应”,但与温度的相关性要低于季节尺度。不同类型汽团的水汽输送是影响降水中δ18O年际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李泽霞姚檀栋田立德余武生郭学军王有清
关键词:Δ^18O降水量水汽通量
高寒草甸消费者种群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的海拔分异被引量:8
2007年
通过测定青藏高原东部高寒区不同海拔主要植物和消费者种群(雀形目鸟类和小型哺乳类)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研究了高寒草甸消费者种群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物平均稳定碳同位素随海拔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消费者种群稳定碳、氮同位素随海拔的升高有明显的富集效应。雀形目鸟类种群稳定碳、氮同位素随海拔的升高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小型哺乳类稳定碳同位素随海拔上升不明显,而稳定氮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增大趋势。消费者种群稳定碳、氮同位素沿海拔梯度的富集效应,一方面与植物稳定同位素在海拔梯度上的富集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海拔和纬度变化所引起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动物的稳定同位素分布模式。另外,在高寒草甸地区,与雀形目鸟类相比,小型哺乳类在动物稳定同位素组成的代谢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环境改变的影响。
宋大伟李明财李来兴易现峰张晓爱
关键词:高寒草甸
西藏纳木错湖芯正构烷烃及其反映的8.4ka以来的环境变化被引量:10
2008年
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纳木错NMLC-1孔湖芯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利用GC/MS进行了测试。在已经建立的深度一年代曲线基础上,通过分析正构烷烃的组成与含量,结合TOC,TN和CaCO3等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纳木错湖区约8.4ka以来的环境变化历史。结果表明:约8.4-6.7kaBP期间,环境较温暖,降水呈增加趋势,末期变冷干。约6.7-2.9ka BP期间可分为两个亚期,早期温暖湿润,至6.0ka BP左右达到环境最适宜期;晚期温度波动降低,陆生植被和沉水植物退化,以3.0ka BP左右的冷事件结束。约2.9ka BP-现在,冷暖交替,1.4ka BP左右开始趋于干燥,600-400a BP间的降温体现了小冰期特征。
林晓朱立平汪勇王君波谢曼平鞠建廷Roland MausbacherAntje Schwalb
关键词:湖泊沉积正构烷烃纳木错青藏高原
藏南柳区砾岩中古植物化石组合及其特征被引量:22
2005年
柳区砾岩是在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后伴随造山带的后期演化所形成的一套具有重要大地构造意义的山前磨拉石建造,它对确定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时间的上限、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等最近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在该套磨拉石的上部层位再次找到了一批植物化石,经研究鉴定约有10余种,隶属7科9属。相比前人发现,这些植物化石多是新出现的科属种,而且大多数是已经灭绝的类型,与现生种的关系较远,因此它们的发现为西藏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古生物及古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是对这一地区生物化石的重要增补。文中报道这些植物化石组合及其区系特征,探讨这些化石植物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条件,并对一些主要的植物化石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方爱民阎臻刘小汉陶君容李继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裕生
关键词:砾岩古植物藏南磨拉石建造隆升历史化石特征
青藏高原雪冰中碳质气溶胶含量变化被引量:9
2006年
文中采用供氧两步加热的方法对过滤到石英膜上的雪冰中碳质气溶胶含量进行分析,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分别在340和650℃的条件下进行热解、氧化分离,生成的CO2转化成CH4并由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其含量。空白测试表明,该系统的OC本底值为(0·50±0·04)(1σ)μgC,EC为(0·38±0·04)(1σ)μgC。利用这套分析系统对青藏高原8条冰川的34个雪冰和降水样品中OC和EC的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雪冰中OC和EC含量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西昆仑除外)。在高原东北部EC的质量分数相对较高,平均为79·2ng·g-1;在喜马拉雅西段EC的质量分数最低,平均为4·3ng·g-1。在冰川表面,雪的融化使雪冰中碳质气溶胶聚集,并导致其含量明显升高,该过程降低了雪表面的反照率,加速了冰川的消融。
刘先勤王宁练姚檀栋徐柏青赵华标贺建桥郭学军
关键词:青藏高原雪冰
慕士塔格冰芯记录的近50年来碳质气溶胶含量变化被引量:2
2008年
应用热分析方法对慕士塔格冰芯中1955-2000年的碳质气溶胶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冰芯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较高,其平均值分别达到61.8和32.9ng·g^-1,并且呈现强的年际变化,其波动范围分别为17.7-216.7和6.5-124.6ng·g^-1。尽管该冰芯平均32.9ng·g^-1的EC含量较同时段的阿尔卑斯冰芯EC记录(100-300ng·g^-1)要低,但却是格陵兰冰芯记录(2-6ng·g^-1,平均2.3ng·g^-1)的14倍,这对该区46a来雪冰反照率有重要的影响。该期间慕士塔格冰芯碳质气溶胶含量经历了2个高值期(1955-1965和1974-1989)和2个低值期(1966-1973和1990-1995),并在近期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该冰芯SO^2-4含量的分析及与OC/EC含量的比较,初步断定沉降于该区雪冰中的碳质气溶胶的来源是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为主。
刘先勤徐柏青姚檀栋王宁练邬光剑
关键词:慕士塔格冰芯
共27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