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
- 作品数:37 被引量:115H指数:5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为了变革而认识——黄仁宇对“洪武型财政”的病理分析
- 2023年
- 黄仁宇对明代漕运和财政的研究,是其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其历史观念的基点。他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财政体制称为“洪武型财政”,认为这种体制长期僵化不变,甚至一直延续到20世纪。黄仁宇提出的“洪武型财政”,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但也受到一些专业学者的严厉批评。事实上,黄仁宇的史学研究与学院派大异其趣,也难以用学院派的标准去衡量。他的史学研究是从其身经战乱的独特经历生发出来的,从本质上说属于“为了变革而认识”的“政论史学”;而其所说的“洪武型财政”,可以视为一个突显明代以降财政以及社会和国家体制之“荒谬”的统摄性概念。尽管其立场与观点存在明显偏颇,但如果仔细体会黄仁宇对明代财政体制的具体评述,可能会发现不少“片面的深刻”之处,强烈的批判意识确实使他洞察到明代财政存在的一些体制性缺陷,他提出的一些具体论断也颇有启发性。
- 高寿仙
- 关键词:黄仁宇学术旨趣
- 建构中国本位的历史发展体系——读赵轶峰《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初编)》被引量:2
- 2018年
- 赵轶峰先生新近出版的《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初编)》,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批评,力图从真正的"本土"视角出发,呈现和阐释中国文明、文化、社会共同体的结构模式与演进历程,提出"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这样一个统摄性概念,并围绕这个概念对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充分展示了"大历史"的活力和魅力。此书的出版,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界对于"大历史"的关注和兴趣,推动对于中国历史独特发展道路的探索与讨论。
- 高寿仙
- 关键词:明清时期大历史观西方中心主义
- 星空下的涂鸦——顾城及其朦胧诗解读被引量:1
- 2007年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到现在早已告一段落,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顾城,因为特殊的人生际遇,一直以来被人褒贬不一,但其诗歌成就不容抹杀。本文从顾城诗歌的悲剧性,以及所表露出来的儿童视角和中西文化兼容的特性解读这位已离我们远去的童话诗人。
- 陈双全姜希智张墨
- 关键词:朦胧诗悲剧性童年视角
- 结构性位置与能动性作用: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工会组织被引量:18
- 2019年
-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近年来社会治理领域出现的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其初衷是为了实现对社会的整合与凝聚。枢纽型组织形态的构建,不仅是理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策略选择,还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执政党建设、党的群团改革、政府治理现代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等多维度、多层次的需求。兼具政治性与联系性,独特的"组织身份"决定了工会组织能在社会治理网络中填充"结构洞"位置;当前工会组织改革瓶颈的突破,还有赖于其在劳动关系领域填充"结构洞"位置,发挥政治、资源和组织优势。枢纽型社会组织要实现社会整合,可通过"安全阀"机制,构建"枢纽型党建"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政治安全性;通过协同机制,助力"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价值培育机制,"增能"社会组织,促共享价值的形成;通过统筹机制,增强群团组织"内聚力"并撬动"外聚力"。
- 余茜
-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社会整合工会组织
- 网络化时代的信息主义精神——来自互联网公益领域的经验被引量:4
- 2019年
- 在卡斯特的信息时代三部曲中,"信息主义精神"是一个极具学术生命力,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概念。它既可以从韦伯的经典历史概念"资本主义精神"中汲取营养,又能够在当下鲜活的经验事实中找到抓手。互联网公益发展的二十余年中,有两个绵亘较久且悬而未决的论争--技术是否向善和公益是否向右,拆解其中涉及的结构、行动者、技术、认同等要素,有利于解码信息主义精神。技术至上主义在文化符码的嬗变中上升又跌落,是由于信息主义精神植根于社会结构之中,偏向性的情感认同、拉锯中的网络信任、纠葛中的价值归属是其流变的一波三折;而互动中的意义之争是信息主义精神的存在形式,层级化的行动者在其中争夺"互动者"的位置。作为网络化社会中的核心价值,信息主义精神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识别传统有助于锚定信息主义精神的位置,而重建理论则是技术迷思中的重要救赎。
- 刘秀秀
- 关于明朝的籍贯与户籍问题被引量:34
- 2013年
- 王毓铨辨析"籍是籍、贯是贯",有助于澄清以往的模糊认识,但又有矫枉过正之嫌,从明代文献看,当时"籍"与"贯"的含义已经混融趋同。明代不少人既有原籍(也称祖籍、本籍等,即祖先著籍地),又在其他地方占籍(也称附籍、著籍等,即户籍登记地),参加科举考试、佥派徭役等场合例以后者为准;但在日常生活中,并无确定单一籍贯之必要,史籍和地方志著录人物籍贯时也没有统一标准。明代的户籍,可以区分为基本户籍和次生户籍两大类,前者之间不能兼容并存,但可在其上叠加次生户籍;后者有的属于役籍,有的则与徭役无关,都是在基本户籍的基础上编定的,因此可与基本户籍兼容并存,而且一种次生户籍之中往往包含数种基本户籍。役籍与职业之间,虽然不能说毫无关系,但确实也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
- 高寿仙
- 关键词:明代籍贯
- 社会变迁与身分重组——以高桥芳郎对“雇工人”法律身分的理解为线索被引量:1
- 2019年
- 中国早就存在雇佣劳动者,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及其与雇主的实际关系,在不同时代未必有多大差别。但直到唐代,雇佣劳动者在法律上都被作为良民对待。宋代随着富民阶层的兴起,统治理念和身分构成原理发生变化,创设了相对于雇主处于卑下地位的"雇佣人"身分,明代的"雇工人"身分即承此而来。万历"新题例"并未导致各类雇工身分地位的变化,只是适应士绅阶层的要求,将缙绅之家的义男由"以雇工人论"改为"比照奴婢律论"。清代受满洲奴仆制因素的影响,允许庶民保有奴婢,"雇工人"条例的修改则越来越强调"主仆名分",在将一部分原来属于"雇工人"范围的雇工排除出去的同时,又将另一部分原来不属于"雇工人"范围的雇工纳入进来。"雇工人"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等级,而只是一种单纯的法律身分。
- 高寿仙
- 关键词:社会变迁
- 晚明户部的财政经制与实际收支——对《万历会计录》收支数字的说明与评估被引量:5
- 2018年
- 万历前期编纂的《万历会计录》,汇集了户部掌握的各种财政数据,有助于了解当时国家的财政规模和收支结构。不过,书中所载各种数字的性质比较复杂,要想准确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些数字,必须首先弄清其产生背景及其内含意义。大致说来,当时编纂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新确定与户部相关的财政经制,因而该书所载数字本折混杂、年份不一,而且与实际收支有一定差异。与地方财税数据相比较,《万历会计录》中记为本色的项目,实际上绝大多数都已折征银两,而且地方实际征收的数额,比户部定额高出不少。
- 高寿仙
- 关键词:晚明
- 明代的京债
- 2017年
- "京债"一词,始见于唐代,其后历代相沿,明清文献尤为多见,其含义主要指在京候选官员所借债务。清人焦廷琥《读书小记》云:"今之候选于京者,窘乏则必借贷,期以得官乃还,谓之京债。"有些学者在论述京债时,扩大了其包容范围:一是把无论发生在何地的官吏债都视为京债,其例如:"曲阜孔生弘煦推择为令,从公(鲁府辅国将军朱观炊)贷二百金。命下而弘煦死,子侄以田及器物来偿。
- 高寿仙
- 关键词:明代明清将军器物
- 民间记忆中的事实与建构——宁远《灌溪李氏族谱》所载李闻举事迹小考
- <正>近些年来日益兴盛的社会史和历史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旨趣,是通过区域史或微观史研究"解构"整体性的"宏大叙事"。这类研究一般都以民间文献为史料基础,而族谱则是利用最多的民间文献之一。由于关注的重点在于"地方性知识",族谱...
- 高寿仙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