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作品数:346 被引量:657H指数:10
相关作者:许苏民周群夏维中单磊马云超更多>>
相关机构: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肥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9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1篇哲学宗教
  • 83篇历史地理
  • 53篇文学
  • 42篇文化科学
  • 22篇政治法律
  • 14篇社会学
  • 8篇经济管理
  • 5篇艺术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2篇哲学
  • 30篇中西哲学
  • 28篇哲学比较
  • 28篇中西哲学比较
  • 25篇中西哲学比较...
  • 23篇文学
  • 20篇文化
  • 19篇中国哲学
  • 16篇思想史
  • 15篇主义
  • 13篇政治
  • 12篇儒家
  • 12篇儒学
  • 11篇晚明
  • 11篇文学思想
  • 10篇明清
  • 10篇明清之际
  • 9篇史学
  • 9篇孔子
  • 8篇中国思想史

机构

  • 339篇南京大学
  • 2篇合肥学院
  • 2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广播电视...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大学
  • 1篇江苏教育出版...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86篇许苏民
  • 52篇周群
  • 26篇吴正岚
  • 24篇蒋广学
  • 20篇童强
  • 17篇单磊
  • 12篇朱光磊
  • 10篇申屠炉明
  • 8篇马云超
  • 7篇沈道初
  • 6篇徐雁
  • 6篇傅新毅
  • 5篇夏维中
  • 5篇潘群
  • 4篇巩本栋
  • 4篇程立
  • 3篇杨毓团
  • 3篇谭华军
  • 3篇黄天庆
  • 3篇田探

传媒

  • 32篇南京大学学报...
  • 12篇江苏社会科学
  • 10篇江海学刊
  • 9篇江汉论坛
  • 9篇天津社会科学
  • 8篇船山学刊
  • 7篇福建论坛(人...
  • 5篇社会科学战线
  • 5篇哲学研究
  • 5篇南京社会科学
  • 5篇学术研究
  • 5篇学术月刊
  • 4篇东南学术
  • 4篇河北学刊
  • 4篇孔子研究
  • 4篇苏州大学学报...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福州大学学报...
  • 4篇淮阴师范学院...

年份

  • 4篇2024
  • 6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3篇2017
  • 6篇2016
  • 24篇2015
  • 20篇2014
  • 19篇2013
  • 16篇2012
  • 23篇2011
  • 26篇2010
  • 17篇2009
  • 11篇2008
  • 14篇2007
  • 12篇2006
  • 16篇2005
3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沈万三姓名籍贯考被引量:3
1992年
沈万三其人其事在明史研究中影响颇大,讹谈也多,很有考辨之必要。历史上沈万三又称沈秀,这个地主富豪,自明代中叶以来传说纷纭,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富翁代称。于是,传说中的沈万三与历史上的沈万三交叉在一起,世人争论不休,不知其真实的历史面目。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弄清沈万三的姓名与籍贯。今对其姓名籍贯试考如下。
潘群
关键词:籍贯考明史研究沈氏姓名明太祖
“大同”之道与“大学”之道——论先秦儒家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具体设定”被引量:5
1992年
重视对现实人生问题的探究,是儒家思想的一贯特色。尽管先秦儒家就已经逐步形成从“终极关怀”到“具体设定”的人生哲学理论,并统名之曰“道”。但是,直到《礼记》成书之后,才在其《礼运》篇和《大学》篇中得到系统、完整和集中的表述。《礼记》成书时代虽晚,反映的思想却是先秦的。其中关于“大同”之道和“大学”之道的论述,不仅为古代士大夫们所熟知,直至今天,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们对其虽不能背诵如流却也并不会陌生,可谓影响深远。把儒家的伦理政治观放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和“具体设定”的视角来观察,就不难看出儒家原本十分美好的理想原则,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操作方案的“设定”而逐渐扭曲变形,从“作人之学”变为“治人之学”,即由“人学”变为“治学”。当然,这些都是从宏观思致趋向的角度,以长时期历史阶段的尺度来考察衡量,支流、细节和例外都予舍弃。
周继旨
关键词: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治人道德理想主义
《四书大全》平议
<正>《四书》自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0)朱熹刊行以来,遂成为在中国影响至大的思想文献。宋学肇兴,《四书》更超越于儒家经典——"五经"之上。元代儒士也十分重视《四书》,吴澄十五岁始读朱熹《大学章句》,刘因本于卢孝孙之《...
周群
略论钱锺书史论中的“人性”——以《管锥编》对《左传》《史记》的诠解为中心
2015年
历史学是一门以弘扬人性之真、善、美和鞭笞人性之假、恶、丑为旨归的人学,因而在求真之外尚有求善、求美的使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决定了人性在历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钱锺书打破时空界线和学科壁垒,独辟蹊径,从常心、常情、常理出发,用貌似拙朴的分析方法,以美学慧眼诠解史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历史之美的洗礼。其史论通过对人性的自然性的确认、对社会性的剖释和对复杂性的体察,将散落于历史间隙中的寻常之人和事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之中,引起人们对宏大叙事下的历史规律进行重新审视和对人性在历史进程中所起作用进行深切反思。
单磊
关键词:史论人性
专业良知、文化自信与中国哲学主体性——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片论
2024年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有一个光辉传统,即建立在专业良知基础上的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国哲学主体性的执着持守,其建树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论证并确认了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二是论证并确认了中国哲学在立千古人极、明万有相通、尽中庸精微、审言意之辨、通古今之变等方面的理论创造;三是论证并确认了中国自身能够孕育出近代哲学启蒙,融会中西而自创新说。文章还对海外学界以所谓“意识形态化”来全盘否定我国老一辈学者的哲学史研究、以所谓“唐宋变革论”来取代“早期启蒙说”的观点作了澄清。
许苏民
关键词:中国哲学文化自信主体性
论孙吴士风的变迁对陆机出处之影响被引量:4
2001年
本文通过追溯陆机关于出处去就观念的家族渊源 ,发现孙吴数十年间 ,经明行修的江东学风还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新兴思潮的影响 ,陆氏家族中陆瑁、陆逊等人在孙吴士风的变革中得风气之先 ,陆氏家风遂产生了陆喜尚道德名望和陆抗重立功立事的分化 ,陆机秉承了乃父之风而重视功名进取 ,因此他入洛以后 ,很快接受了乘时借势的中原士风。
吴正岚
关键词:西晋士人阶层陆机
论李贽文艺思想的新理性主义特征被引量:6
2007年
李贽的文艺思想与其说是“彻底的反理性主义”,毋宁说是文艺理论领域中的理性重建,是一种与道学传统的“假人”、“假文”相对立的新理性主义或真正的理性主义。本文从“童心说”的理性底蕴、“神圣在我,技不得轻”的创作技巧论和艺术境界论、“未有其人不能卓立而能文章垂不朽”的人品与文品之统一说三方面,系统论证了李贽文艺思想的新理性主义特征。
许苏民
关键词:新理性主义文艺思想反理性主义文艺理论
启蒙的进化与重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被引量:2
2014年
中国的启蒙逻辑表现为由自由主义发其端,马克思列宁主义启其后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其成。思想启蒙的历史行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表里,二者齐头并进又相辅相成,启蒙的广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休戚相关,相映成趣。换言之,自由主义既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起点又是逻辑起点,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则是中国启蒙自身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其现实性上成为中国启蒙的逻辑终局。
程立刘怀玉
关键词:启蒙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
宋元以来江南宗族与祠庙关系的长时段考察——以宜兴叶塘陈氏和善权寺为中心
2024年
宋代宜兴存在着大量的功德寺和民间私建的坟刹、坟寺,由坟主所在的家族和对应的寺庙各自拥有并承担着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此外,宜兴还存在寺庙立祠的现象,一些家族出于祭祀目的,通过捐献田产等手段,在其选定的寺庙中设立祖宗牌位或专祠,如叶塘陈氏在善权寺设立的专祠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之一。家族与坟刹、坟寺之间的这种约定俗成的关系,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危机,家族对坟寺、坟刹的控制或约束也日益削弱。入清以后,这一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乾隆帝下令终结了江南这一悠久的传统习俗。叶塘陈氏尽管能逆势而动,在明中期后甚至将善权寺中的专祠逐渐扩大为整个宗族的祖宗祠堂,但在入清后却遭到康熙、雍正两次大案的打压,最终失去了其在善权寺的特殊地位。
陈波夏维中
“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讨论之评议被引量:10
2003年
自 192 6年梁启超明确提出“学术思想史”的概念以来 ,70余年间 ,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 ,从大处分有四家之言 :从蔡尚思论中国思想史是中国社会科学史 ,侯外庐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的一体化 ,认定为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直至张岂之提出“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此为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学派 ;而从胡适开始 ,到冯友兰、钱穆、张岱年以及海外“新儒家”则更侧重于对人类灵魂的关注 ,他们要人们走出世俗生活的樊篱 ,而徘徊于天人之际 ,以其论旨 ,可称为“哲学史”派 ;80年代之后 ,葛兆光提出在以往哲学史、思想史著作关注的精英和经典之外 ,有一种近乎为平均值的社会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存在 ,而他的中国思想史就是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此可称为“一般态思想史”派 ;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 ,匡亚明提出 :中国传统思想是以“人学”为中心 ,贯穿于文、史、哲、经、理、工、农各领域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认定思想史的研究以分布在各学科领域中那些促进 (或制约 )健全人格的形成 ,乃至推动 (或阻碍 )社会发展的学术因子作为自己的对象 ,因而可以名之曰“多科学的综合研究”派。而这一认识恰与国际上思想史学科发展的主流相契合。
蒋广学
共3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