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KD2001008)

作品数:7 被引量:276H指数:6
相关作者:赵越马寅生杜建军徐刚施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盆地
  • 2篇侏罗纪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稳定性
  • 1篇地质灾害
  • 1篇地质证据
  • 1篇断裂带
  • 1篇新构造
  • 1篇新构造运动
  • 1篇燕山运动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 1篇元古代
  • 1篇推覆
  • 1篇推覆构造
  • 1篇盆地西缘
  • 1篇盆地演化
  • 1篇气藏
  • 1篇区域地壳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3篇杜建军
  • 3篇马寅生
  • 3篇赵越
  • 2篇谭成轩
  • 2篇徐刚
  • 2篇施炜
  • 1篇和政军
  • 1篇杨振宇
  • 1篇崔盛芹
  • 1篇张拴宏
  • 1篇王彦斌
  • 1篇龚明权
  • 1篇罗群
  • 1篇陈群策
  • 1篇郭涛
  • 1篇胡健民
  • 1篇牛宝贵

传媒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新一代1∶500万中国区域稳定性评价图编制
2015年
新一代中国区域稳定性评价图(1∶500万)是利用近年来我国在新构造运动、地质灾害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综合分析中国新构造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构造运动理论,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编制全国范围的区域稳定性评价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础地质信息,提高我国在区域稳定性评价研究方面的研究水平,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城市群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政府的宏观决策、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杜建军马寅生谭成轩陈群策施炜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地质灾害
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48
2002年
沉积盆地的形貌、充填及变形受区域大地构造的影响和控制。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是在三叠纪末开阔谷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叠纪末或早侏罗世初,开阔的谷底沉积了山间河流相的杏石口组。早侏罗世中期,盆地被溢流和喷发的南大岭组玄武安山岩充填。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早期沉积是恢复其原型盆地的重要依据。中侏罗世早期是全区重要的成煤期,下窑坡组为湖泊—三角洲及沼泽相。中侏罗世中期,北京西山盆地逐渐封闭,上窑坡组上部沉积已经在宁静中孕育着风暴。中侏罗世中-晚期,燕山运动主幕强烈爆发,盆地在接受了龙门组粗碎屑快速充填后,开始在九龙山期分化,盆地沉积中心向北迁移,在晚侏罗世期间消亡。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的演化及其变形的动力学背景与西伯利亚地块和华北地块在中—晚侏罗世的碰撞拼合密切相关。
赵越崔盛芹郭涛徐刚
关键词:侏罗纪大地构造演化沉积盆地充填盆地
"承德逆掩片"之商榷——来自燕山地区中元古代长城系的沉积地质证据被引量:14
2004年
外来岩片不但在构造变形上应具有显著的特征标志,而且在其卷入的各类地质体中也应该表现出与原地系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近年来,承德地区两条断裂之间所夹地质体,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晚侏罗世时期从该地区南部向北推覆而来的"逆掩片",水平位移量超过40km。本文对比研究了"逆掩片"内部和"根带区"中元古代长城系原始沉积特征和相带展布以及其他证据,发现承德地区长城系各相带原始展布和格局与周边同期沉积并无显著差别,这表明晚侏罗世期间发生自南向北大规模水平位移(>40km)的可能性很小,研究结果不支持"外来岩片"的认识。
和政军牛宝贵
关键词:元古代推覆构造断裂带沉积相
京津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被引量:22
2008年
京津地区是首都北京和天津所在地,随着区内工程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区域地壳稳定与否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通过对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新构造活动、现今地壳形变、地震、现今构造应力场、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特征以及外动力地质作用等研究分析,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按照地壳相对稳定、相对较稳定、相对较不稳定和相对不稳定4个等级,对京津地区地壳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杜建军马寅生谭成轩龚明权施炜
关键词:区域地壳稳定性
辽西医巫闾山花岗岩锆石SHRIMP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2
2007年
本文应用SHRIMP U-Pb测年方法对取自辽西医巫闾山花岗岩的锆石进行定年。所测锆石样品新鲜、未风化,岩性为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经过精确的测试过程,得到约2500Ma、224Ma和161Ma的3个时间段年龄值。约2500 Ma的上交点年龄是太古宙古陆核演化的记录,224Ma的岩浆结晶年龄是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记录,161Ma的岩浆侵位年龄是燕山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带主造山期造山作用的记录,也是区域构造体制转换开始的时代。
杜建军马寅生赵越王彦斌
关键词:锆石花岗岩SHRIMPU-PB构造体制转换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冲断带断裂特征及其控藏模式被引量:21
2008年
马家滩地区构造格架受基底断裂控制,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发育北部花状断裂系统、中部反转—冲断断裂系统和西部叠瓦—逆冲断裂系统3大断裂系统;形成挤压走滑型和反转冲断型(或逆掩推覆型)两类11种断裂组合样式,存在拉张—压扭、长期拉张—晚期挤压反转等8种断裂活动模式;油气藏受断裂控制而沿断裂展布,受断裂系统控制,发育断裂一输导层运移体系输导一正花状构造圈闭聚集—源外油气运聚成藏;断裂一输导层运移体系输导—断裂反转构造圈闭聚集—源内(古生界)源外(中生界)油气运聚成藏;断层—输导层运移体系输导—逆掩断层背斜(断鼻)构造聚集—源内(古生界)源外(中生界)油气藏成藏模式3种类型的断裂控藏模式。
罗群
关键词:油气藏
燕山板内变形带侏罗纪主要构造事件被引量:165
2004年
对燕山地区中生代板内变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确定翁文灏75年前识别和提出的燕山运动A幕、B幕和中间幕发生在侏罗纪。侏罗纪的构造变形最终塑造了东西向燕山褶皱-冲断带的格架。通过对典型盆地的分析,燕山运动A幕以髫髻山组安山岩之下的角度不整合为标志,时限为160Ma±5Ma前,时期为中侏罗世龙门期—九龙山期,时代推测在175~160Ma之间。中间幕以髫髻山组和兰旗组火山岩为代表,时代约在165~156Ma之间。B幕强烈的冲断形成了土城子组和后城组的粗碎屑堆积,时限在135Ma±1Ma前,时代为156~139Ma。白垩纪早期,区域变形逐渐以伸展为主,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火山喷发频繁、强烈,构造变形较弱。显然,早白垩世的构造发展已不属于燕山运动的范畴。燕山运动A幕是燕山板内变形带最主要的构造事件,也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标志。
赵越张拴宏徐刚杨振宇胡健民
关键词:侏罗纪燕山运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