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99424)
- 作品数:31 被引量:547H指数:14
- 相关作者:汪青春时兴合秦宁生刘晓东杨东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青海省气候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新疆罗北洼地湖相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序列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37
- 2008年
- 测定了新疆罗布泊地区湖相沉积物CK-2钻孔样品的总有机碳含量(TOC)及其同位素组成、碳酸盐含量和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以及石膏矿物的质谱-铀系年龄。测试结果表明,20~9kaB.P.期间沉积物δ13Corg.在-23.4‰^-16.1‰之间波动且阶段性明显,与TOC呈现良好的相关关系,整体变化趋势同南极Dome C冰芯中记录的全球大气CO2浓度一致;C/N比值表明有机碳来源主要是陆生高等植物。因此大气CO2浓度变化是影响20~9kaB.P.期间罗布泊湖相沉积物δ13Corg.值变化的主导因素,周围山体上C3/C4植物相对生物量的变化则是另一重要因素。依据δ13Corg.的变化序列将此时间段湖区古环境的演化分成6个阶段:20.0~14.1kaB.P.期间受到末次盛冰期的影响,气温偏低,湖水丰沛;14.1~13.3kaB.P.是一个气候不稳定期,冷暖波动较频繁,但以暖为趋势;13.3~12.8kaB.P.期间经历了一段冷期,于12.8kaB.P.结束了末次冰期,随后气候开始转暖至11.8kaB.P.;其后气温再次变冷并维持到10kaB.P.;最后从10kaB.P.进入全新世暖期。δ13Corg.序列明显向偏负方向变化,表明该地区变暖的趋势相当明显。罗布泊地区日益干旱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尤其是受到全球CO2浓度的不断升高所制约。
- 罗超刘卫国彭子成杨东贺剑峰刘桂建张彭熹
- 关键词:有机碳同位素大气CO2浓度
- 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被引量:90
- 2008年
- 本文在对比了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TMPA(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资料和中国643个气象站观测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基础上,采用2002-2006年夏季TMPA每小时降水量资料,用合成分析和谐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变化谐波分析的标准振幅显示出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高原中部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最强,其次是高原西南方向的印度半岛地区.谐波分析的位相表明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具有选择性,高原中部降水量最大值多集中在傍晚前后,高原以东的四川盆地通常在夜晚,尤其是在后半夜达到最大值,而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对流活动则分别在上午和下午最为活跃.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降水量日变化的位相明显不同于其他陆地地区,也不同于高原中部,具有自西向东传播的信号,四川盆地的夜雨现象可能是高原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自西向东传播的结果.
- 白爱娟刘长海刘晓东
- 关键词:日变化谐波分析青藏高原
- 太阳辐射变化对东亚内陆大气粉尘含量影响的数值试验
- 2008年
-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气候模式(CCM3)与一个粉尘释放和沉降模式(DEAD)相嵌套的模式CCM3-DEAD,研究了太阳常数改变所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对东亚大气粉尘含量的可能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太阳常数减小1%后,东亚内陆干旱区大部分地区上空的大气粉尘浓度、粉尘释放通量、粉尘沉降通量均有所增加。在中国北方及中蒙边境一带,大气粉尘浓度增加比较明显,最高增加量可达到70 mg/m2,在其周边地区浓度变化在10~60 mg/m2之间。同时,4种粒径(0.1~1.0,1.0~2.5,2.5~5.0,5.0~10.0μm)的粉尘释放通量和沉降通量普遍增加,其中1.0~2.5μm粒级的粉尘释放通量增加最为显著,占总增加量的32%,而5.0~10.0μm粒级的粉尘沉降通量增加占总沉降通量增加量的58.5%,即太阳辐射减小促进了细颗粒的释放和粗颗粒的沉降。初步分析发现,东亚内陆干旱区大气粉尘含量的增加可能与太阳辐射减少所引起的对流层低层大气相对湿度减小及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降低有关。
- 马贤芳刘晓东
- 关键词:太阳辐射大气粉尘
- 青海杂多圆柏年轮指示的近700年旱涝变化被引量:10
- 2009年
-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杂多地区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717年树木年轮年表序列。依据响应函数、相关与偏相关方法,分析了该年表与树木生长时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年表对杂多5~6月的气温、蒸发、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干燥度指数反映敏感,由其重建了高原春末夏初的干燥度指数序列,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方程稳定,所重建的旱涝变化比较可靠,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通过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得出,重建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南部高原春末夏初干燥度指数大小的历史变化。1360年以来在年代际尺度上,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时段有4个,即1441—1450年、1691—1700年、1741—1750年和1871—1880年;持续时间较长的湿润时段有5个,即1361—1370年、1561—1570年、1761—1770年、1831—1850年和1891—1910年。
- 时兴合秦宁生邵雪梅汪青春朱西德朱海峰
- 关键词:树轮
- 青海高原近40a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53
- 2007年
- 利用青海省1961-2002年2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高原东部地区10个站的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近40 a来降水量、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近40 a来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但夏半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半年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虽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所造成;随着气候变暖,夏、秋季降水明显偏少,出现暖干化的气候趋势。
- 汪青春秦宁生张占峰唐红玉陈芳祁如英
- 关键词:降水环境影响
- 青藏高原春夏季温度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被引量:8
- 2008年
- 从预测高原不同区域春、夏季温度趋势分布的需要出发,利用聚类分析法将高原温度场分为3个区域。通过对3个区春、夏季温度指数与前期太平洋海温相关普查,定义了与高原春、夏季温度指数相关关系清晰的海温分布型指数。冬季西太平洋海温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后期高原II区春季温度偏高(偏低);冬季西太平洋海温、东太平洋海温同时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后期高原II区南部、III区夏季温度偏高(偏低)。进一步分析这2种海温分布型与后期春夏季500 hPa北半球高度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当冬季西太平洋海温指数偏高(低)时,春季高度场高纬冷空气活动的势力弱(强)且路径偏北(南),同时高原高度场较低(高),有利于(不利于)偏南气流北上,有利于(不利于)冬季向夏季环流形势的转变,春季高原中部温度偏高(偏低);而当冬季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域海温综合指数偏高(低)时,同年夏季500 hPa高度场高原北部至中西伯利亚南部脊加强(减弱),高原及北部为高值(低值)系统活动,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夏季高原中部、南部温度偏高(偏低)。
- 刘青春时兴合汪青春冯蜀青赵永业
- 关键词:太平洋海温高度场
- 树木年轮指示的柴达木东北缘近千年夏季气温变化被引量:27
- 2007年
- 依据采自青海海西德令哈、乌兰的树木年轮资料序列与柴达木东北缘1961~2001年夏季(6~8)平均气温资料序列之间较好的同期相关特征,重建了柴达木东北缘夏季(6~8)平均气温千年历史资料序列。运用乘积平均值、误差缩减值等方法对重建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序列可信。通过分析发现,在重建的1098年中,有7个主要的冷期和6个主要的暖期,重建的气温序列存在15个主要突变时段。周期分析表明柴达木东北缘夏季气温存在46、52、61、73、91、183年和366年左右的长周期以及6.8年和2~3年的短周期。
- 朱西德王振宇李林秦宁生汪青春
- 关键词:气温
- 黄河源头地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1953~2004年气象资料及塘乃亥的黄河径流量资料,分析了玛多平均气温、降水量、累计积雪量、蒸发等与塘乃亥流量变化的关系,从气候角度探讨影响黄河断流的原因。
- 戴升唐红玉严兴起白彦芳史津梅段万秀
- 关键词:黄河源头断流气候变化
- 未来气候变暖情形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初探被引量:11
- 2008年
- 基于未来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下气候模式给出的气候预测结果的高分辨率降尺度分析结果,运用两种方法(年均温法和高程模型法)模拟了1980—1999,2030—2049和2080—2099年3个时段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结果表明,以年均地温-1℃作为多年冻土划分依据的年均温法模拟的目前(1980—1999年)高原多年冻土面积为127.99万km2,与世界数据中心给出的青藏高原现代多年冻土面积为129.12万km2的估算接近(误差率仅为0.86%);到本世纪中期(2030—2049年),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为87.26万km2,退化率达到31.82%;而到本世纪末(2080—2099年),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只有69.25万km2,较目前将退化45.89%。不同高度带的对比分析还发现,与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年均气温的升高一般随海拔高度而增加的趋势相反,未来高原多年冻土的退化率将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全球变暖过程中的冻土退化,特别是高原东南部冻土向西北部的逐步退缩,对高原冻土区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 程志刚刘晓东
- 关键词:气候变暖冻土青藏高原
- 新疆罗布泊地区32.0~9.1 kaB.P.期间的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被引量:23
- 2009年
- 新疆罗布泊地区罗北洼地CK-2钻孔的孢粉记录揭示出:32.0~9.1kaB.P.植被演替明显,气候干湿波动显著;晚冰期向全新世过渡期间,气候波动频繁且具突变性。31.98~19.26kaB.P.罗布泊地区处于末次冰期的盛冰期阶段,气候寒冷湿润,冷暖波动频繁,但幅度不大,研究区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19.26~13.67kaB.P.气候明显变为温暖干燥,植被以荒漠为主;13.67~12.73 kaB.P.气候冷湿偏干,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12.73~9.14kaB.P.气候冷湿与暖干交替频繁,波动幅度较大,植被逐渐由荒漠向草原-荒漠草原过渡。其中,16.45~15.39kaB.P.,14.27~13.67kaB.P.和11.74~11.23kaB.P.之间的冷颤动分别相应于老仙女木、叶仙女木和新仙女木事件;15.39~14.27kaB.P.和12.73~11.74kaB.P.之间的暖期则分别对应于欧洲博令和阿勒罗得暖期;新仙女木事件后的气候具有突变性的特点,10.49kaB.P.前后的暖事件和9.14kaB.P.前后的冷事件,成为全新世早期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孢粉浓度和花粉组合所反映的罗布泊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化同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具有显著的可比性。
- 杨东罗超彭子成张兆峰刘卫国张彭熹
- 关键词:孢粉晚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