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05021) 作品数:18 被引量:470 H指数:12 相关作者: 李庆祥 黄嘉佑 董文杰 司鹏 李伟 更多>> 相关机构: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北京大学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历史地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核科学技术 更多>>
Predictive Calculation of Neutral Beam Heating Plasmas in EAST Tokamak by NUBEAM Code for Certain Parameter Ranges 被引量:3 2010年 A predictive calculation is carried out for neutral beam heating of fusion plasmas in EAST by using NUBEAM code under certain plasma conditions. Results calculated are analyzed for different plasma parameters. Relations between major plasma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are obtained and key physical processes in the neutral beam heating, including beam power deposition, trapped fraction, heating efficiency, and power loss, are simulated. Other physical processes, such as current-drive, toroidal rotation and neutron emission, are also discussed. 倪琼琳 樊铁栓 张兴 张澄 任启龙 胡纯栋五台山站历史气候资料的均一性分析 被引量:41 2008年 以山西五台山地面观测站为例,对建站(1957年1月)至2005年的年、季节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观测资料序列作均一性分析,结合历史沿革变化(包括迁站、仪器变化和观测业务改变等),得出这些因素对不同气候要素均一性的影响情况。从与该站不同要素序列相关性较好、水平距离最近的台站中选取若干站点作为待检台站的参考台站建立了各自的参考序列作为均一性检查的对比序列,采用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标准正态检验(SNHT)方法分别对各种要素进行了统计学检验。对统计方法得到的不连续点(不均一性产生年份)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台站迁移对于温度、相对湿度观测序列的均一性带来的影响非常明显,其中对最高气温序列影响最为显著,达到5.5℃。深入分析还表明,迁址对各要素的影响程度各有区别:对相对湿度的年均和春季序列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非均一性,而对降水量的影响则并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常用观测要素的均一性检验和订正是局地气候变化检测的基础环节,但不同要素的均一性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表现程度各不相同,需要加以区别和深入研究。 高晓容 李庆祥 董文杰关键词:SNHT方法 均一性检验 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资料的均一性检验与订正试验 被引量:47 2008年 该文对1961—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36个地面观测站的年、月降水资料序列作均一性检验和订正试验,以探讨我国年、月降水气候观测序列的均一化方法和思路。该文首先从与待检台站序列相关性较好、台站距离较近的台站中选取了若干站点作为待检台站的参考台站建立参考序列,采用传统的标准正态检验(SNHT)方法,对所研究的地区年降水的均一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地区降水序列中存在非均一性现象。考虑到所选地区站点密度仍然不够,文中还采用了一种不依赖于参考台站的思路,对上述检验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确认后,最后对不连续序列进行了逐月订正调整。对比分析表明,对序列的订正较为合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台站网络实际特点,提出结合不同思路来研究我国降水量数据均一性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应用该思路对于我国降水序列进行均一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应用前景。 李庆祥 江志红 黄群 游泳关键词:降水量 SNHT方法 非均一性 近半个世纪中国区域历史气温网格数据集的建立 被引量:45 2007年 气候序列长度不一致以及由此导致的空间抽样误差在气候变化检测研究中常常产生影响,因此往往需要把全球或者区域尺度气候数据转化为格点气候数据集。文中分别采用修改后的一级差分方法和普通Kriging方法,把中国大陆(共约728个站,不含港、澳、台地区)气象台站1951年1月—2004年12月经过质量控制和均一化的历史气温数据转化为2.5°×2.5°经纬度网格化数据集。对比分析表明:应用上述两种方法,(1)格点化带来的空间抽样误差较小;(2)格点化后的格点气温序列和站点序列相关程度很高;(3)不同的方法建立的格点数据集在序列的相关性、距平场的相似性描述方面均非常一致。二者的相关性和相似性也表明文中所建立的格点数据集是比较合理的。最后利用格点化后的气温数据集,分别采取距平平均方法和一级差分方法,对近54年中国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更为准确的估计。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中国区域气温增暖幅度的研究表明,整个中国区域内近50年气温表现出一致的增暖特点,其中以北方地区(西北、东北)气温增暖幅度最大,个别地区达到近0.6℃/(10a),而最低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年均气温增暖幅度较小,还不到0.1℃/(10a),全国平均的年平均气温近54年来增暖速率约为0.23—0.25℃/(10a),这和其他专家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而由于文中对数据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质量控制,使得估计结果更为精确、可信。 李庆祥 李伟关键词:气温 增暖 均一性 上海地区最高气温资料的恢复试验 被引量:11 2008年 对上海最高气温1924~2001年期间的缺测资料进行了恢复试验,以期通过该个例的研究,探讨我国台站历史资料集中缺测或中断序列的恢复、插补的一般方法。选取使用上海气象观测站的相邻若干台站的最高气温资料,分别用回归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对上海站相应期间缺测资料进行逐年逐月的恢复,并利用交叉检验的均方误差作为恢复效果的评判。结果发现对缺测资料恢复的总效果以偏最小二乘法为最好,因此选用该方法作为资料恢复的主要方法。恢复过程为每次仅恢复某月份、某测站、某年份的缺测资料,恢复后的估计值作为观测值使用,再进行其它缺测资料恢复的新资料集,如此反复地进行,以近期资料开始,逐步向前期资料延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和后续的观测资料直接连接。 李庆祥 黄嘉佑 鞠晓慧关键词:均一性 偏最小二乘回归 ISCCP产品和我国地面观测总云量差异 被引量:37 2009年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是国际上较权威和客观的云气候性研究计划,自1983年以来为研究全球云和辐射平衡、云水资源分布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在分析总云量卫星和地面两种观测方式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了1984—2006年ISCCP D2产品和我国地面观测云资料数据集总云量空间及时间差异。尽管两套资料能一致揭示我国总云量的分布形势和气候变化特征,但区域性差异仍比较明显。天基、地基数据可对比格点上,全国平均而言总云量卫星观测结果比地面观测偏高8.46%,华南地区差异最小、东北地区差异最大。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23年我国总云量呈减少趋势,ISCCP D2产品总云量每年减少速度为0.015%,小于地面观测的总云量每年减少速度(0.063%);东北地区总云量缓慢增多,而青藏高原、西北地区总云量减少。利用卫星和地面资料均以累积距平法检测出1984—2001年总云量减少、2002—2006年总云量显著增加。 王旻燕 王伯民关键词:总云量 气候变化趋势 基于气温日较差的城市热岛强度指标初探 被引量:21 2009年 选取1951—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9个大城市和较近距离的9个小城市,对城市逐月平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不同季节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对描述热岛效应的热岛强度指标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气温日较差的新的热岛强度指标。结果表明,1980年以后,无论大、小城市,城市化的热岛影响均有所加强。大城市年热岛强度10a约增加0.20~0.34℃,小城市约增加0.14~0.20℃。大城市的热岛强度无论季节或年增加幅度均比小城市大,特别是冬、秋季,而小城市则主要表现在夏、秋季。 李庆祥 黄嘉佑 董文杰关键词:城市化 热岛强度 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30 2010年 采用经均一性检验的深圳及其周围台站的地面温度资料和NCEP/DOE AM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通过鲁棒回归(M估计)对气温趋势进行拟合,分析了1967—2005年和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城市热岛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利用再分析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差异估计了1979年以来城市化对气温增暖的贡献。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a里,深圳城市化对当地气温增暖贡献非常显著:1979年以来,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年平均气温增暖0.243℃.(10a)-1,占深圳总体增暖的36.3%;与再分析资料对比得到的城市化对深圳年平均气温增暖的贡献达到0.315℃.(10a)-1,大于分析观测资料得到的结果,占总体增暖的47.1%。说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深圳城市气候增暖的重要因子之一。 司鹏 李庆祥 李伟 殷红关键词:统计分析 对我国极端高温事件阈值的探讨 被引量:58 2011年 利用我国1951-2008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集,进行缺测资料的恢复整理,得到较完整的1961—2008年224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集。在此基础上,采用两种基于正态分布的传统阈值计算的方法(方法1,方法2)和该文提出的基于实际样本频率分布的阈值计算方法(方法3),对我国高温阈值的确定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文提出根据最高气温的实际样本频率分布作为实际概率分布的近似,较传统求极端气候事件阈值方法效果更好,能够比较接近日常使用极端气候事件阈值,亦有较好的稳定性。另外,根据计算结果,除西南地区、青海、东北地区大部和内蒙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极端气候事件的阈值均超过35℃,即在我国日常人们使用的35℃高温阈值作为夏季高温极端事件标准是合理的。 李庆祥 黄嘉佑关键词:气候学 极端气候事件 阈值 最高气温 概率分布 城市化对中国东北部气温增暖的贡献检测 采用经均一性订正的中国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记录及NCEP/DOEAM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气温数据,研究分析了中国东北部区域气温的增暖变化,同时从1954~2005年、1979~2005年两个时间... 司鹏 李庆祥关键词:气温 增暖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