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1013)

作品数:22 被引量:72H指数:7
相关作者:刘天佳杨德琴李颂庄姮刘建国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遵义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球菌
  • 20篇变形链球菌
  • 12篇基因
  • 10篇多态
  • 7篇遗传多态
  • 7篇遗传多态性
  • 5篇多态性
  • 5篇龋病
  • 5篇基因型
  • 4篇亚基
  • 4篇基因多态性
  • 4篇表面蛋白
  • 3篇蛋白
  • 3篇亚基基因
  • 3篇粘附
  • 3篇乳酸脱氢酶
  • 3篇耐酸
  • 3篇耐酸性
  • 3篇半定量
  • 3篇V

机构

  • 18篇四川大学
  • 13篇遵义医学院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作者

  • 22篇刘天佳
  • 19篇李颂
  • 19篇杨德琴
  • 15篇庄姮
  • 11篇刘建国
  • 7篇何奎芳
  • 6篇亓庆国
  • 5篇杨锦波
  • 5篇付春华
  • 3篇刘昭慧
  • 3篇肖晓蓉
  • 1篇陈舟
  • 1篇周学东
  • 1篇庄妲
  • 1篇庄恒
  • 1篇黄晓晶
  • 1篇潘乙怀

传媒

  • 6篇华西口腔医学...
  • 4篇实用口腔医学...
  • 3篇中华口腔医学...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牙体牙髓牙周...

年份

  • 3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遗传多态性与黏附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庄姮刘天佳刘建国杨德琴何奎芳李颂
关键词: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遗传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变形链球菌母子传播与其对牙面初始粘附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索变形链球菌母子传播与其对牙面初始粘附能力的关系.方法:首先以AP-PCR检测Mutans streptococci(MS)在20对3~4 岁儿童和母亲之间的传播,并从母亲口腔中筛选出传播株和非传播株;再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检测传播株和非传播株对SHA的粘附差异,同时对其表面蛋白粘附功能区spap-a和spap-pv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和AluⅠ进行RFLP分析.结果:传播株较非传播株具有较弱的粘附力 (P<0.01),spap-a和spap-pv经酶切后分别呈现的3 种和2 种基因型在传播和非传播人群的MS中分布不同(P<0.01).结论:初始粘附能力弱的菌株被传播的可能性较大,不同MS株传播能力的差异可能与其表面蛋白A区,PV区的基因多态性有关.
李颂刘天佳杨德琴庄姮杨锦波刘昭慧
关键词:变形链球菌粘附表面蛋白
变形链球菌F-ATP酶亚基基因uncA遗传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酸因子F-ATP酶亚基α的结构基因uncA的遗传多态性,并探讨基因多态性与细菌耐酸力及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从高龋、无龋个体中分离变形链球菌34和30株,其中包括18株高耐酸株、20株低耐酸株。从细菌组DNA扩增uncA,行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核酸测序比较。结果不同限制性内切酶RFLP产生不同的基因型,测序证实了导致多态出现的基因变异;内切酶HphⅠ产生的A、B基因型在不同患龋个体分离菌株的分布不同(P<0·05),A型uncA在高龋分离株的检出率高于无龋分离株;内切酶MboⅡ产生的C、D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中的分布不同(P<0·05),C型uncA在高耐酸力菌株的检出率高于低耐酸力菌株。结论变形链球菌F-ATP酶的α亚基基因uncA具有明显遗传多态性,酸性环境下生存力强的菌株可能出现基因的适应性变异,不同基因型uncA分布与菌株的耐酸力及致龋力相关。
杨德琴刘天佳庄姮亓庆国李颂刘建国
关键词:龋病易感性限制性片段长度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方法:取本课题组前期工作所获得的变链c型临床株,分成水溶性葡聚糖(WSG)组和水不溶性葡聚糖(WIG)组;每组又按葡聚糖合成能力分为合成量高(ABS〉0.5)与合成量低(ABS〈0.15)组。以所选细菌DNA为模板,PCR扩增表面蛋白V区编码基因SrV+,经DdeI酶切分型,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两组均有4种基因型(A、B、C、D)并且在构成比上都以A、B型占多数,C、D型所占比例较少且存在明显差异;2)在WSG组主要基因型的分布出现差异:合成量高的以A型为主占50%,B型占33.33%,C型占11.11%;合成量低的以B型为主占50%,A型占30.77%,C型19.15%。5)在WIG组A、B型的分配基本相似,均在40~48%之间。结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的基因型分布与水溶性葡聚糖的合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与水不溶性葡聚糖的合成未见明显关联。
何奎芳刘建国刘天佳杨德琴庄姮李颂
关键词:变形链球菌葡聚糖基因型
AP-PCR基因指纹用于变形链球菌传播株与非传播株的筛选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应用AP_PCR基因指纹筛选变形链球菌 (mutansstreptococci,MS)的传播株 (transmittedstrains)与非传播株 (nontransmittedstrains) ,探讨影响MS传播的因素。方法 选取 2 0对口腔中已定居有MS的儿童 (3~ 4岁 )与他们的母亲 ,取牙面菌斑样本涂于轻唾—杆菌肽培养基。每人随机挑取 4 5株分离株 ,提取染色体DNA ,AP_PCR基因指纹检测。结果 ①从 2 0 0个分离株中共分辨出 4 5个不同的基因型 ,其中 10位 (5 0 % )母亲和 15位 (75 % )儿童分别带有 1种类型 ,另 5位 (2 5 % )儿童带 2种类型 ,另 10位 (5 0 % )母亲带有 2种或 2种以上类型 (2位母亲带有 5种型 ) ,表明人群口腔中定居的MS存在基因多态性 ;②比较母亲与其子女MS基因型的相似性发现 ,2 0对母子中16对 (80 % )有相似基因型出现 ,提示MS在此人群中的高传播现象 ;③对有传播现象的 16位母亲的S.mutans进行传播株与非传播株的筛选发现 ,10 (5 0 % )位母亲口腔中传播株与非传播株共存 ,表明并非所有基因型的S .mutans都能传播。结论 ①AP_PCR基因指纹能清晰地分辨出S.mutans的传播株和非传播株 ;②在S .mutans的母婴传播过程中某一型菌株的优先传播是普遍存在的 。
李颂刘天佳庄姮杨锦波杨德琴刘昭慧
关键词:AP-PCR变形链球菌龋病
变形链球菌F-ATPase亚基基因uncEBF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酸因子F-ATPase亚基c、a、b联合基因uncEBF的遗传多态性,并探讨基因多态与细菌耐酸力的关系。方法选取18株变形链球菌高耐酸株、20株低耐酸株,以特异引物从细菌组DNA扩增uncEBF,行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和测序比较。结果不同限制性内切酶RFLP产生不同的基因型,测序证实了导致多态出现的基因变异;其中内切酶AluⅠ产生的A、B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的分布不同(P<0.05),高耐酸性菌株中A型基因uncEBF的检出高于低耐酸力菌株。结论变形链球菌F-ATPase亚基联合基因uncEBF具有明显基因多态性,酸性环境下生存力强的菌株可能出现基因的适应性变异,可认为不同基因型uncEBF分布与耐酸力不同相关。
杨德琴刘天佳付春华亓庆国庄姮李颂
关键词:变形链球菌耐酸性基因多态性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V区、P区及C末端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 了解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 V区、P区及 C末端遗传多态性与其粘附性能的关系。方法 实验菌株选自本实验室前期工作所获得的粘附力较强和较弱的血清 c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 ,提取全菌 DNA ,经PCR分别扩增表面蛋白 V区、P区编码基因 spa P- pv(2 0 6 0~ 315 7bp)、C末端编码基因 spa P- c(4 0 0 3~ 4 85 1bp)后 ,用限制性内切酶 Alu 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 两组不同粘附力的变形链球菌 (血清 c型 )临床分离株全菌 DNA扩增产物 spa P- pv经 Alu 酶切后 ,出现了两种基因型 a、b。两种基因型在不同粘附力菌株的分布不同 (P<0 .0 5 ) ,a型在低粘附力菌株中的比例高于高粘附力菌株 ,而 b型在高粘附力菌株中的比例高于低粘附力菌株。 spa P- c经 Alu 酶切后 ,共呈现两种基因型 c、d。 d型在高、低粘附力的菌株中各占 1例 ,其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pa P-
庄姮刘天佳刘建国杨德琴何奎芳李颂
关键词:变形链球菌基因型粘附力
变形链球菌变链素粗提物活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测定变链菌临床株变链素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和热稳定性 ,为对变链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用氯仿抽提 ,对其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和热稳定性检测。结果 :10ml液体的粗提物 ,可形成直径 19mm的抑菌环 ,表明粗提物具有抗菌活性 ;将粗提物加热到 80℃ ,抗菌活性可维持 12 0min ,表明其中含有热稳定性抗菌物质。结论 :变链素的粗提物能反映变链素的活性和性质 ,适合于大量临床株的研究。
李颂刘天佳付春华杨德琴庄姮杨锦波刘昭慧
关键词:变形链球菌热稳定性抑菌活性
变形链球菌临床株F-ATPase亚基基因uncEBF在mRNA水平的表达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酸因子F-ATPase c、a、b亚基联合基因uncEBF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探讨基因表达水平与细菌耐酸力以及uncEBF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两步法和凝胶成像系统定量软件分析,分别对18株来自不同基因型和不同耐酸力变链菌的uncEBF基因表达水平进行评价,以SPSS11.0软件分析和比较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不同基因型及不同耐酸力菌株un-cEBF的mRNA表达水平不同(P<0.05),表现为A基因型uncEBF表达高于B基因型,高耐酸力菌株un-cEBF表达高于低耐酸力菌株。结论:变链菌不同基因型uncEBF基因的表达水平不同,表达水平高低与菌株的耐酸力相关。
杨德琴刘天佳亓庆国付春华庄姮李颂
关键词:变形链球菌F-ATPASE半定量RT-PCR
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分离株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 初步探讨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龋病发生的关系,筛选不同LDH活力菌株。方法 从高龋和无龋个体分离变形链球菌各5 0株,应用经典考马斯亮蓝蛋白定量方法对菌细胞裂解液蛋白进行定量,通过还原性辅酶Ⅰ氧化法测定LDH活性,比较两组菌株LDH活性差异以及不同LDH活性的菌株在两组人群的分布。结果 两组菌株LDH的酶活性均值总体无差异(P >0 0 5 ) ;不同LDH活性的菌株在两组人群的分布不同(P <0 0 5 )。
杨德琴刘天佳周学东何奎芳李颂庄姮
关键词: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蛋白定量酶活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