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02123)

作品数:6 被引量:57H指数:3
相关作者:洪华王莹陈红兵贺涓涓尚文锦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梗死
  • 2篇动脉
  • 2篇卒中
  • 2篇疗法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颈动脉
  • 1篇单侧
  • 1篇动脉供血
  • 1篇动脉供血区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中膜厚...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溶解
  • 1篇血栓溶解疗法
  • 1篇血压
  • 1篇中老年
  • 1篇中老年人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6篇洪华
  • 4篇王莹
  • 3篇陈红兵
  • 2篇尚文锦
  • 2篇贺涓涓
  • 1篇杨智云
  • 1篇吴琪
  • 1篇廖焕权
  • 1篇王鸿轩
  • 1篇贺娟娟
  • 1篇李玲
  • 1篇范玉华
  • 1篇余剑

传媒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血压前期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对942名46~75岁广州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JNC-7的血压分类标准,比较正常血压(normotension,NT)、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Pre-HT)和高血压(hypertension,HT)3亚组人群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以及平均IMT大小。结果Pre-HT和HT均与高龄、男性、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相关。Pre-HT人群颈动脉各段及平均MT均比NT人群明显增厚(P<0.001)。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后,Pre-HT人群平均IMT和颈总动脉IMT比NT人群明显增厚(P<0.05),而颈动脉分叉部IMT和颈内动脉IMT增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2,0.133)。HT人群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及平均IMT均比NT、Pre-HT人群明显增厚(P均<0.05)。结论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中老年人群已存在较明显的靶器官损害——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洪华王鸿轩廖焕权王莹
关键词:高血压内中膜厚度颈动脉中年人
累及脑桥表面和脑桥内部的单侧孤立性脑桥梗死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探讨累及脑桥表面和脑桥内部的单侧孤立性脑桥梗死的病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根据MRI表现分为两组,组1:梗死累及脑桥表面(28例),组2:梗死位于脑桥内部(22例)。比较两组的梗死灶大小和分布、临床表现、基底动脉病变等情况。结果组1和组2主要病因分别是基底动脉分支病变(64%)和小血管病变(64%)。组1脑桥梗死灶平均最大径值大于组2(P<0.001)。组1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多于组2(P<0.001)。组1梗死累及多个脑桥动脉供血分区患者多于组2(P<0.01)。组1偏侧瘫痪或/和偏侧感觉障碍患者多于组2(P<0.05)。结论梗死累及脑桥表面的孤立单侧桥脑梗死的病因以基底动脉分支病变为主,与基底动脉狭窄关系密切,其梗死范围较孤立单侧脑桥内部梗死大。
陈红兵王莹李玲范玉华余剑洪华
关键词:脑梗死脑桥基底动脉
采用TOAST分型对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单中心资料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高龄(≥80岁)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血管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神经科连续住院的91例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和影像学资料,根据TOAST分型进行分组,对各TOAST分型亚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短期预后、影像学表现、脑血管病变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34/91)是高龄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罪犯血管多位于颅内(25/34)。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28/34)和颅外(12/34)脑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比例均高于其他各组。心脏源性栓塞组患者血脂水平偏低,短期预后不良(7/15)患者比例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小动脉闭塞组,严重脑水肿(4/15)患者比例高于其他各组,后循环梗死(1/15)和脑白质病变(3/15)患者比例低于小动脉闭塞组。小动脉闭塞组出现并发症(4/20)患者较少,无短期预后不良。结论高龄缺血性脑卒中各TOAST分型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脑血管病变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上述差异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
陈红兵王莹贺娟娟尚文锦洪华
关键词:卒中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被引量:26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HT患者的溶栓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选择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史、脑卒中史、有无早期CT缺血改变、是否大面积脑梗死、是否心源性脑栓塞、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药物、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后3d内最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肌酐水平等进行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法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相比,继发HT组年龄较大(P<0.01),溶栓前血糖水平(P<0.05)、溶栓后6h和12h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时间>3h、有早期CT缺血改变的患者比例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29,P<0.05)、溶栓时间>3h(OR:2.592,P<0.05)、早期CT有缺血改变(OR:1.728,P<0.05)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继发HT组出现颅外出血并发症(52.2%vs 20.5%,χ2=6.637,P<0.05)、重度脑水肿(30.4%vs 5.1%,χ2=5.567,P<0.05)和脑疝形成(26.1%vs 2.6%,P<0.05)的比例更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率高,高龄、发病至溶栓时间>3h和早期CT缺血改变是HT的危险因素。
贺涓涓尚文锦吴琪洪华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脑出血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梗死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A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其危险因素、病因、梗死灶的分布和临床表现进行总结。比较其中栓塞组(心源性或颈动脉源性栓塞)和ACA粥样硬化组患者梗死灶的分布和临床表现。结果共纳入44例患者进行研究,占同期住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的4.9%。前3位危险因素为高血压(81.8%)、高脂血症(38.6%)和吸烟(38.6%)。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的有6例(13.6%),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有33例(75%),其他原因的有2例(4.5%),病因不确定的有3例(6.8%)。栓塞组(16/44,36.4%)和ACA粥样硬化组(24/44,54.5%)单发梗死分别为10例(62.5%)和3例(12.5%),X^2=10.940,P<0.001;梗死累及皮质的分别为14例(87.5%)和11例(45.8%),X^2=7.112,P<0.01;梗死累及皮质下白质分别为2例(12.5%)和16例(66.7%),X^2=11.381,P<0.001;梗死累及胼胝体分别的为6例(37.5%)和19例(79.2%),X^2=7.112,P<0.01;梗死累及ACA以外区域分别的为5例(31.3%)和0例(0),P=0.007。ACA粥样硬化组情感障碍的有11例(45.8%),栓塞组有2例(12.5%),X^2=4.862,P=0.040;其他临床表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A梗死较少见。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ACA粥样硬化闭塞性病变是其主要病因。ACA粥样硬化闭塞性病变所致梗死灶的分布明显不同于心源性或颈动脉源性栓塞,表明两者致ACA梗死的机制存在差异。
陈红兵王莹杨智云洪华
关键词:卒中病因学
放疗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放疗是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示放射线可促使血管内皮活化,并在炎性反应和氧化损伤机制的参与下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增加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该文就有关头颈部放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损伤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贺涓涓洪华
关键词:放射疗法颈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