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3GXNSFAA019213) 作品数:14 被引量:67 H指数:5 相关作者: 蒋忠胜 张鹏 温小凤 胡家光 覃川 更多>> 相关机构: 柳州市人民医院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 柳州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YMDD自然变异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是否存在YMDD自然变异。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治疗的合并HI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在接受HAART前采集血清,采用基因直接测序法进行YMDD检测。结果对80例合并HI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检测,未发现YMDD自然变异。结论经基因直接测序,未发现未经HAART的合并HI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存在YMDD自然变异。限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有待于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进一步研究。 蒋忠胜 胡家光 温小凤 张鹏 蒙达礼 刘志娟 柯柳 覃川关键词:乙型肝炎 HIV YMDD变异 药物耐受性 老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基线指标及其与病死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已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患者基线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其与病死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老年HIV/AIDS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1671例老年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时间2d至120个月,平均427d,根据是否发生艾滋病相关性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183例)和非死亡组(1488例)。结果男性病死率(12.5%)高于女性(6.9%)(χ2=10.42,P〈0.01),WHO分期Ⅲ期和Ⅳ期病死率高于Ⅰ期和Ⅱ期(χ2=18.67,P〈0.01),基线CD4+T淋巴细胞≤100个/mm3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100个/mm3者(χ2=52.59,P〈0.01),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血红蛋白和血糖均低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血肌酐和谷草转氨酶高于非死亡组(P〈0.05);不同婚姻状况和不同传播途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白细胞、血尿素氮、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与非死亡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HO分期(OR=0.777,95%CI:0.612~0.987,P〈0.05)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OR=1.345,950.4CI:1.089~1.662,P〈0.01)是预测老年HIV/AIDS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对于老年HIV/AIDs患者,WHO分期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其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发现、早期开始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HIV/AIDs患者的远期预后。 蒋忠胜 江建宁 冯献湘 蒋志宇关键词:人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预后 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YMDD变异 被引量:1 2013年 由于HBV和HIV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乙型肝炎高流行区有5%-20%的HBV和HIV双重感染者。HAART是治疗艾滋病最重要的措施,而我国目前的HAART方案中均包含有拉米夫定,由于拉米夫定的耐药屏障低,长期使用可能出现YMDD变异。目前国内对单纯HBV感染者的YMDD变异研究很多,但关于HBV和HIV双重感染者YMDD变异的相关研究较少,此文就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蒋忠胜 胡家光 温小凤关键词:HIV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者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背景目前研究已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双重感染者发生肝纤维化的风险比单纯HBV感染者增加,抗HBV治疗可显著改善HBV感染者的肝纤维化。但是,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否也可以改善HIV和HBV双重感染者的肝纤维化以及不同方案有无差别,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探讨HAART能否改善HIV和HBV双重感染者肝纤维化及不同HAART方案有无差别。方法选取2011—2017年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始治疗HIV和HBV双重感染者128例,合并骨质疏松和/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纳入非替诺福韦(TDF)组(38例),治疗方案不含TDF;无骨质疏松且肾功能正常患者纳入TDF组(90例),治疗方案含TDF。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基线指标[HIV核糖核酸(HIVRNA)、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CD4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计数(PLT),计算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和随访指标(抗病毒治疗后3、6、9、12、18、24、30、36、42个月和48个月的FIB-4)。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比较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和不同抗病毒治疗时间点对HIV和HBV双重感染者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 TDF组年龄、AST均高于非TDF组(P<0.05)。TDF组患者基线以及治疗后9、12个月的FIB-4均高于非TDF组(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非TDF组和TDF组估算边际均值分别为0.308 3和0.435 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重复测量时间比较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基线以及治疗后3、6、9、12、18、24、30、36、42、48个月的估算边际均值分别为0.929 4、0.492 7、0.354 0、0.371 9、0.322 8、0.256 1、0.288 1、0.272 3、0.299 6、0.278 8和0.222 5,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35.078,P<0.001)。结论 HAART具有改善HIV和HBV双重感染者肝纤维化作用,含TDF方案效果较优。 蒋忠胜 陈涛 胡家光 张鹏 李敏基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HIV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艾滋病合并慢性乙肝患者HAART的时机探讨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慢性乙肝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合适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艾滋病合并乙肝患者的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抗病毒治疗3年的疗效。结果 HAART治疗3年后,90%的患者HBV DNA和HIV RNA均低于检测下限。多因素分析提示ART时机影响艾滋病合并乙肝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K-M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开始ART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中晚期才开始ART的患者(P<0.05)。结论在合并HBV的艾滋病患者中,应早期开始HAART,但因此类患者使用含替诺福韦酯片方案,需注意监测肾功能情况。 温小凤 蒋忠胜 张鹏 李宁宁 欧阳小琳 陈念 覃川关键词:慢性乙肝 艾滋病 HARRT CD4+T细胞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及改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RRT)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并观察改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7月—2013年3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且跟踪随访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510例为研究对象,经HARRT 12个月后,174例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其中70例同意更换为含LPV/r的二线治疗方案。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治疗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时HIV RNA、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记录更换治疗方案者和未更换治疗方案者第2年CD+4T细胞计数的增长量。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95%CI(1.012,1.062),P=0.004〕、治疗时CD+4T细胞计数〔OR=0.988,95%CI(0.982,0.995),P<0.001〕、治疗后3个月CD+4T细胞计数〔OR=0.991,95%CI(0.985,0.997),P=0.001〕、治疗后6个月CD+4T细胞计数〔OR=0.993,95%CI(0.988,0.998),P=0.009〕、治疗后6个月淋巴细胞计数〔OR=0.433,95%CI(0.230,0.816),P=0.010〕进入回归方程,是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未更换治疗方案患者CD+4T细胞计数增长70.5(119.5)个/μl,更换治疗方案患者CD+4T细胞计数增长147(155.2)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86,P<0.05)。未更换治疗方案患者不和谐反应发生率为53.8%(56/104),更换治疗方案患者为22.8%(16/70),不和谐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3,P<0.05)。结论年龄、治疗时CD+4T细胞计数等是HARRT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且发生不和谐反应后改用含LPV/r的方案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不和谐反应发生率。 张鹏 蒋忠胜 温小凤 韦静彬 覃川关键词:CD4阳性T淋巴细胞 中老年HIV/AIDS患者基线状况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价已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中老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的基线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与其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影响中老年HIV/AIDS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 659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时间段为199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根据是否发生艾滋病相关性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269例)和非死亡组(2 390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中老年HIV/AIDS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的男性比例(11.66%)高于女性组(6.29%)(P<0.01);WHO临床分期为Ⅳ期、Ⅲ期的病死率分别为12.81%和9.95%,明显高于Ⅱ期(5.71%)和Ⅰ期(4.25%)(P<0.01);基线CD4^+T淋巴细胞小于50/mm^3组的病死率达到16.36%,明显高于51~250/mm^3组(8.28%)和大于250/mm^3组(3.90%)(P<0.01);开始ART前的3个月内合并结核病以外的机会性感染组的病死率(13.10%)高于无机会性感染组(6.58%)(P<0.01);ART前1年内是否有结核病、不同婚姻状况和不同传播途径的病死率均无差别(P>0.05);HBs Ag阳性组和阴性组、Anti HCV阳性组和阴性组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肌酐、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高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的总淋巴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低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的基线HIVRNA、尿素氮、总胆固醇、血清淀粉酶和总胆红素与非死亡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90,95%CI为1.27~2.83,P<0.01)、WHO临床分期(OR=1.26,95%CI为1.09~1.46,P<0.01)、基线CD4^+T淋巴细胞(OR=0.70,95%CI为0.54~0.90,P<0.01)和血红蛋白(OR=0.99,95%CI为0.98~1.00,P<0.01)是影响中老年HIV/AIDS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50岁以上的已接受ART的中老年HIV/AIDS患者,性别、WHO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和血红蛋白是影响其长期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 蒋忠胜 温小凤 欧阳小琳 覃川 冯献湘 韦静彬 张鹏 陈念 柯柳 胡家光关键词:预后 柳州市艾滋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3年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3年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病人36个月的基线和随访资料,统计分析病人抗病毒治疗3年的免疫重建情况。结果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数≥200个/μL的病人,治疗3年后全部发生免疫重建。100个/μL≤CD4细胞数<200个/μL的病人,治疗第1年CD4细胞数平均增长167个/μL,高于第2年增长数(增长80个/μL)(t=2.941,P<0.05)。CD4细胞数<50个/μL的病人,治疗2年较1年免疫重建率高(χ2=12.056,P<0.05);治疗3年较2年免疫重建率高(χ2=11.867,P<0.05)。50个/μL≤CD4细胞数<100个/μL的病人,治疗1年与2年、2年与3年免疫重建率的比较,以及治疗第1年与第2年CD4细胞增长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人经HAART后,大部分病人可发生免疫重建,但50个/μL≤基线CD4细胞数<200个/μL的病人,治疗1年如未发生免疫重建,建议更换含蛋白酶抑制剂方案治疗。 张鹏 蒋忠胜 温小凤 韦静彬 覃川关键词:艾滋病病人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免疫重建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艾滋病患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 )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早期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4月-2014年7月174例 AIDS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82例为临床确诊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对照组92例为无机会性感染,运用M 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最佳诊断值。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98.0 pg/ml和24.0 p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最佳诊断值为75 pg/m l ,曲线下面积(A U C )为0.843(95% C I 0.784~0.903,P<0.05),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40%、84.80%、81.30%和78.79%。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具有早期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最佳诊断值为75 pg/m l。 胡家光 蒋忠胜 温小凤 李敏基 张鹏 陈念 柯柳 蒙达礼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艾滋病 CD4^+T淋巴细胞、血清转氨酶及血小板水平对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CD4^+ T淋巴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小板(PLT)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S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柳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AIDS合并TSM患者,依据其预后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采用ROC评估CD4^+ T淋巴细胞、ALT、AST以及PLT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收治96例AIDS合并TSM初始治疗患者,其中好转组54例,恶化组42例。血清ALT水平好转组患者低于恶化组[26. 5 (7. 0,148. 0) U/L VS 47. 5 (11. 0,116. 0) U/L]。血清AST水平好转组患者低于恶化组[49. 0(10. 0,198. 0) U/L VS 188. 0(33. 0,435. 0) U/L]。血浆PLT水平好转组患者高于恶化组[133. 0(13. 0,303. 0)×10~9/L VS 33. 5 (7. 0,113. 0)×10~9/L],CD4^+ T淋巴细胞水平好转组患者高于恶化组为[24. 0 (5. 0,112. 0)个/μL VS 14. 5(2. 0,78. 0)个/μ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AST≥2×ULN联合PLT≤62×10~9/L时,用于预测TSM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917(95%CI:0. 835~0. 998),P <0. 0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 0%、93. 3%、93. 1%和90. 3%。结论 AST以及PLT可作为预测AIDS合并TSM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当AST≥2×ULN且PLT≤62×10~9/L时,需警惕TSM患者近期预后不良。 陈涛 蒋忠胜 李敏基 胡家光 覃川 莫胜林关键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血小板 CD4^+T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