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ZW019)

作品数:17 被引量:67H指数:5
相关作者:向丽尹庆红李修建黄守斌任旭彬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艺术
  • 4篇哲学宗教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人类学
  • 7篇艺术
  • 5篇艺术人类学
  • 3篇人类学转向
  • 3篇审美人类学
  • 3篇文化
  • 2篇审美
  • 2篇能动
  • 2篇能动性
  • 2篇主义
  • 2篇物质文化
  • 2篇美学
  • 2篇范式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消费
  • 1篇当代美学
  • 1篇当代艺术
  • 1篇导论
  • 1篇叠合
  • 1篇形式主义

机构

  • 13篇云南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莱顿大学
  • 1篇兴义民族师范...

作者

  • 12篇向丽
  • 2篇李修建
  • 2篇尹庆红
  • 1篇雷励
  • 1篇任旭彬
  • 1篇黄守斌

传媒

  • 5篇民族艺术
  • 4篇马克思主义美...
  • 3篇思想战线
  • 2篇艺术探索
  • 1篇广西经济管理...
  • 1篇内蒙古大学艺...
  • 1篇上海艺术评论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审美制度与自由治理被引量:7
2015年
"审美制度"是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某种建构和规范,它构成关于"美"的显现与遮蔽。"审美制度"并非外在于治理实践之外,而就在治理之中并使其最终成为可能。作为一门关于"让"的学问与艺术,自由治理以保障被治理者的自由为前提,此自由并非一种自然给予,而是在批判与建构的聚集中显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探讨审美制度如何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形态规范和建构社会的治理,从而将其所治理的对象及治理本身引向自由,是在当代社会中推进治理的一种不可逾越的研究路径。
向丽
关键词:审美制度
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2013年
正如我们不能仅凭马克思著述中直接涉及"美"字的地方透析马克思的全部美学思想一样,马克思对于人类学的兴趣在他一生的理论探索中以不同的方式持续着的这一事实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求以一种新的探讨方式对此加以把握。在关于人的思考中,马克思的美学与人类学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并且以其对于从纯粹意识演化而来的宏大叙事以及关于"他者"的意识形态想象的批判而与传统美学和人类学相区分,从而获得自身的规定性。马克思美学不在于解释"美"是什么,而是关于如何创造"美"的理论和实践,亦即一种革命的美学和人类学。因此,纵深发掘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及其美学意义对于我们在现代语境中更深入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向丽
关键词:异化神话
艺术中的变形问题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在美和艺术的形构中,变形是一种令人瞩目的表现手法。变形所蕴藉的情感与力量及其折射的世界往往是令人费解而又异常真实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艺术是社会生活关系的微妙刻写,它给予人们重新"看"世界的诸种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艺术作品中形象的变形乃是意识形态变形的产物。因此,研究艺术中的变形问题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描述艺术在形式方面呈现的面貌和特征,而在于尝试探究变形艺术的内在精神,探寻被遮蔽的现实生活关系如何在变形中得到显现和表征。在美学和艺术学研究中,艺术何为艺术以及艺术的功能和意义始终是不可逾越的问题,而艺术中的变形问题将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成为这些问题的某种聚集。
向丽
关键词:艺术意识形态审美人类学
建构布依族标识性艺术形象品牌的思考
2014年
成为民族文化边界的标识性艺术形象具有民族认同以及划分民族边界的功能。依托民歌文化经由民间话语上升为国家话语而重构白妹形象为布依族标识性艺术形象,对于重新阐释和开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演变为布依族的文化品牌。民族交往与文化产业化运作为重构布依族白妹形象提供了契机。
任旭彬雷励黄守斌
关键词:布依族民歌
他者视域下的审美认同问题研究——兼论审美人类学的研究理念被引量:5
2014年
审美认同并非在一个自为的纯粹空间中自行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它往往是在"他者"的意识形态凝视中被形塑从而生成。亦即,"他者"是一种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意识形态凝视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自我的审美认同往往是自我与他者共谋的结果。于此,如何发掘这种"凝视"和共谋背后隐藏着的审美与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审美和艺术现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问题的社会根源,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审美人类学1以其田野工作和敏锐的洞察,将为此提供新鲜的观察视角和更为广阔的理论增长空间。
向丽
关键词:他者审美人类学
边缘之外——当代多重语境叠合中民族文学发展向度探析
2018年
在当代,民族文学,尤其是人口较少的民族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已渐至显出一种基于边缘而向外看的姿态。中国当代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书写以'民族寓言'双重性'形式'构建着文化的乌托邦,然而,此种建构仍然充满浓郁的悲剧性意味,其开放性的意义恰在于如何构建当代形态的乌托邦,而不只是将它当作一种顶礼膜拜的神圣图腾。在边缘之外,当代民族文学的发展渐至表现出如下向度:民族原生态写作仍然是当代民族文学书写的一个重要范式,并且也是民族文学在与其他文学形态相比较中显现其特质及其价值意义的显性维度;与他者意识形态凝视相对视,打破'自我他者化'的迎合式叙事模式;在当代多重语境叠合中探寻民族文学发展的多元化路径,从而在跨文化、跨族别的多向互渗中构建一种历史性的、动态性的并且富于'根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向丽
关键词:民族寓言
英国的物质文化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人类学的诞生是与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密切相关的。早期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研究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物质文化被看做是衡量某一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伦敦大学学院的人类学系和剑桥大学的考古学系逐渐成为英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两个中心,共同促成了英国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物质文化转向。物质文化研究把物质性看做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维度,强调人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创造和使用物质,物质也造就了人。在现代消费社会,大众消费成为英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并特别关注物质的消费过程和场所。人们在参与物质消费的过程中,思考他们的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
尹庆红
关键词:人类学物质文化大众消费
艺术的民族志书写如何可能——艺术人类学的田野与意义再生产被引量:14
2017年
民族志作为获取田野知识的方法与作为文本书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事实。作为文本书写,民族志的目的不在于田野的再现,而是对于田野意义的探寻。正是承接着民族志的经验性研究与自我反思性,当代美学和艺术学正在恢复对于人类原初全部感性存在的重新观照。作为艺术人类学研究不可忽略的一种独特文本,民族志在显现艺术的多元存在结构及其意义等方面愈来愈彰显其重要性。在关于艺术的民族志书写范式研究中,书写的是怎样的"艺术"?如何描述与评价此种艺术?如何发掘艺术的审美意蕴及其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逾越的。并且,正是在此过程中,艺术的编织性、杂糅性与流动性等特征及其意义才有可能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藉此,艺术的民族志书写不仅仅是描述的问题,而是意义建构的问题。
向丽
关键词:民族志民族志书写田野艺术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从符号交流到物质文化研究
<正>在西方人类学发展史上,人类学与艺术的关系并不惬意,艺术和物质文化从未进入人类学研究的中心,大多数的人类学著作只是在最后一章稍微提及一下艺术,可以说艺术人类学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60...
尹庆红
文献传递
审美人类学导论被引量:10
2013年
以人类学的实证调查,跨文化比较视角及其对语境性的强调介入美学研究,是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尝试。尽管人类学对于美学的兴趣是长期存在的,但在人类学领域中,关于美学的探讨仍然被忽略,这主要源于美学本身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以及西方两分法思维的盛行和美学研究中形式主义教条的影响,尤其是西方学者断言非西方社会缺乏可用语言表达的审美观,甚至于此假定非西方民族根本就不具备审美感知力,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人们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美学问题。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已经涉及到非西方社会中的美学话题,但这仍然是一种有待继续的工作。
范丹姆向丽
关键词:人类学跨文化视角形式主义两分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