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2003-01-01B)

作品数:10 被引量:88H指数:5
相关作者:徐富贤熊洪朱永川王贵雄张林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泸州市农业局泸县农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杂交
  • 7篇杂交中稻
  • 7篇栽培
  • 7篇中稻
  • 5篇强化栽培
  • 4篇水稻
  • 3篇冬水田
  • 3篇水田
  • 2篇东南
  • 2篇栽培技术
  • 2篇水稻强化
  • 2篇高产
  • 2篇川东
  • 2篇川东南
  • 1篇氮肥
  • 1篇稻米
  • 1篇稻米品质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源库
  • 1篇源库特征

机构

  • 10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泸县农业局
  • 1篇泸州市农业局

作者

  • 9篇朱永川
  • 9篇熊洪
  • 9篇徐富贤
  • 5篇王贵雄
  • 5篇刘茂
  • 5篇张林
  • 3篇周兴兵
  • 2篇万先齐
  • 2篇郭晓艺
  • 1篇陆贤军
  • 1篇陈应平
  • 1篇姜心禄
  • 1篇郑家国
  • 1篇李崇德
  • 1篇杨大金
  • 1篇郭晓芝
  • 1篇郭小艺

传媒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杂交水稻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马达加斯加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近年在印尼等国以及中国都在进行试验,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打破了在中国的较大栽培密度的传统习惯。通过适宜强化栽培技术的组合筛选和因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川东南应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只要选用着粒数在173粒以内的组合,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提高稻谷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并且能省工省种,1 hm^2增收节支1250元以上。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张林郭小艺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强化栽培冬水田杂交水稻稻米品质
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进一步高产的栽培策略被引量:30
2007年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进一步高产的策略及其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根据该地区日照条件差的生态特点,采用稀植足肥促进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即通过超稀植降低苗峰,改善群体光照条件,提高成穗率,适当降低有效穗数,大幅度提高每穗着粒数,在保持高产适宜叶面积指数条件下扩大库容量;增施氮肥补充光合源,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核心技术是栽秧9.0万穴hm^-2、施氮210 kg。2004年、2005年生产示范分别比传统高产栽培技术增产11.86%-18.31%和14.32%-17.76%,其中超高产田验收产量高达10.81-11.05 t·hm^-2,创该生态区杂交中稻高产历史纪录。
徐富贤熊洪朱永川杨大金王贵雄
关键词:冬水田杂交中稻高产栽培策略
水稻强化栽培的引进创新与四川盆地超高产的技术实践被引量:23
2004年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全新的栽培理论,技术核心是小苗单本稀植。水稻经强化栽培,生物学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均发生重大变化,增产优势显著。然而,过少的基本苗不适应四川低光照生态条件;小叶龄与四川的多熟制茬口相矛盾;有机肥料短缺,中耕(人工除草)、夜灌日排等技术也有悖于田间管理的简化。为此根据四川的生态条件特点和种植制度需求对移栽方式、叶龄、密度和品种反应等进行了研究创新。初步研究证明,旱育秧且适当增大移栽叶龄(3~4叶)能保证全苗;条形三角移栽可充分利用前期光温资源;早期田面覆盖可有效显著控制杂草;在倡导大量施用有机肥的原则下,仍然需要补充化学氮、磷、钾肥,总氮量以150~225kg/hm2为宜。该技术连续2年的验收产量突破12t/hm2,创造了该生态区的超高产新纪录。
郑家国陆贤军姜心禄李崇德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四川盆地产量构成因素田间管理
冬水田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增产的作用时期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07年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为材料,通过不同疏穴时期、疏穴规格与施氮处理,研究了超稀栽增产的作用时期、影响因素与施氮方法。结果表明,超稀栽培增产的作用时期是栽秧后第5周以前通过提高成穗率获得大穗而增产,最高苗期是决定成穗率的关键时期;水稻生长中期群体光照条件是影响成穗率和穗部性状的主导因素,该期增施氮肥只有在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才有效果;在超稀栽培的较小群体下,于最高苗期施氮肥具有降低苗峰、壮苗大穗,促进成穗率的提高而增产的作用。
徐富贤熊洪朱永川张林万先齐刘茂王贵雄
关键词:杂交中稻超稀栽培施氮方法
杂交中稻组合在长江上游不同地域种植全生育期的预测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2004~2005年长江上游国家区试部分组别的杂交中稻组合在不同地域种植的全生育期与经度、纬度和海拔资料,对杂交中稻组合在长江上游不同地域种植全生育期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中稻全生育期与种植所在地的经度、纬度及海拔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并建立了全生育期变异值(△Y)与经度(X1)、纬度(X2)、海拔(X3)变异值关系的回归模型:△Y=-2.59+1.324X1+1.288X2+0.025X3,R2=0.8398,F=202.76,P=0.0000。经模型检测,390个杂交组合点次的预测误差变幅为0~7d,其中累积偏差5d以下的保证率高达96.41%,相对误差0.22%~2.22%,RMSE值0.19%~0.48%。应用该模型,只要已知某一杂交中稻品种在已知经度、纬度、海拔的某地种植的全生育期,就可较准确地预测该组合在已知经度、纬度、海拔的其他地区种植的全生育期。
徐富贤陈应平阎运德熊洪朱永川张林郭晓芝刘茂
关键词:杂交中稻全生育期
中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被引量:20
2011年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是20世纪80年代由Henri de Laulanie神父在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提出的一种新的栽培方法,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马达加斯加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近年在印尼等国以及中国都进行了试验,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打破了在中国的较大栽培密度的传统习惯。通过适宜强化栽培技术的组合筛选和因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中国适应性强,增产效果好,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纹枯病的发病率,增加了水稻植株的光合能力,增加了根系活力,加强了营养物质的运输,提高了稻谷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并且能省工省种,增收节支。由于中国各地的生态条件相差大,通过四川省、浙江省、江西省等十多个省市的研究,得出了适合各地的改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张林郭晓艺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是20世纪80年代由Henri de Laulanie神父在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提出的一种新的栽培方法,而且应用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近年在印尼等国以及中国都进行了试验,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打破了在中国的较大栽培密度的传统习惯。通过适宜强化栽培技术的组合筛选和因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中国适应性强,增产效果好,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纹枯病的发病率,增加了水稻植株的光合能力,增加了根系活力,加强了营养物质的运输,提高了稻谷的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并且能省工省种,能增收节支。由于中国各地的生态条件相差大,通过四川、浙江和江西等十多个省市的研究,都研究得出了适合各地的改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并在各省市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张林郭晓艺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以杂交中稻组合Ⅱ优602为材料,在头季稻不同施氮量基础上分别设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处理,研究了头季稻施氮量和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与头季稻施氮量(纯N0—240kg/hm^2范围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头季施纯N0~180kg/hm^2条什下,与促芽肥施用最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施氮量越高,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施用量要求越少。从头季稻与再生稻两季高产和经济施肥的角度考虑,以头季稻施纯氮120~180kg/hm^2,再生稻促芽肥施纯氮135kg/hm^2为佳。
徐富贤熊洪朱永川万先齐王贵雄
关键词:杂交中稻再生稻氮肥施肥技术
杂交中稻小穗型组合适宜强化栽培的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分别进行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两组试验,研究了组合类型与强化栽培增产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比传统栽培的稻谷增产量与组合间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小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虽然有效穗数仍有所下降,但因着粒数大幅度提高,以致总颖花量增加,结实率较稳定,最终表现为比传统栽培增产。与此相反,大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因分蘖力较小穗型组合弱,有效穗较传统栽培明显下降,结实率因库源矛盾加剧较传统栽培大幅度下降,尽管着粒数增加较多,也不能弥补因有效穗和结实率显著下降所致的减产。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着粒数不超过170粒的小穗型组合可作为强化栽培选择品种的参考指标。
徐富贤熊洪朱永川王贵雄
关键词:杂交中稻强化栽培
杂交中稻籽粒充实度与组合间着粒数的关系被引量:2
2006年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稀植高氮与密植中氮2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籽粒充实度与源库结构关系。结果表明,着粒数是影响籽粒充实度的关键因子,结实率可代替充实率作为籽粒充实度的测试指标。
徐富贤熊洪朱永川王贵雄
关键词:杂交中稻充实度源库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