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720006)
- 作品数:13 被引量:58H指数:5
- 相关作者:周国文刘玉珠李霜霜张静静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信、达、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的理论背景与路径解读
- 2012年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研究路径,是既能体现意识形态需求的政治性与学术体系话语的科学性的融合。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话语体系,必须在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世界全球化进程相互影响的格局中,在民族身份认同与全球价值认同、在民族性文化与全球性文化、地区性伦理与普遍性伦理相权衡的格局中,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相嬗递的历史文化格局中,在蛮荒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递进的格局中,在基础理论问题、综合理论问题与现实前沿问题相叠加的格局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的理论背景。而力求在平易实之间,把握信、达、雅的方式,是进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立足点。信是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路径的基本信念,达是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路径的基本理路,雅是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路径的基本形式。
- 周国文
- 关键词:话语体系
- 环境的哲学化与科技的生态学转向——读《人、环境与自然——环境哲学导论》有感
- 2012年
- 从自然概念的哲学特征,科技的生态学转向,进而上升到对环境哲学的思辨探讨,环境的哲学化与哲学的环境化相互融合。清华大学卢风教授2011年出版了环境哲学的最新力作《人、环境与自然》一书。该书认真梳理人、环境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探讨环境的生态维度与亲自然之科技的可能。立足于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体主义思想的反思,卢风教授着重批判了背离自然的现代性观念。毕竟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不仅与科技自身的缺陷有关,而且与人们没有意识到科技自身的缺陷以及在历史文化中形成的不恰当科学技术观念和离弃自然的道德感有很大关系。因此用生态技术"赞天地之化育",促进科技的生态学转向也是环境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此书还以生态思维的环境哲学为立足点,论证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根本性错误,并提出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即超验自然主义。
- 周国文刘玉珠
- 生态公民与一个生态世界的格局被引量:4
- 2012年
- 生态公民是生态主义之环境哲学的践行者。生态公民是着眼于创建更加公正合理的生态社会制度的主流人群,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有序力量。从环境伦理观的意义上分析,生态公民主张作为道德共识产物的环境人权。环境人权是以集体权利为主体的第三代人权的体现。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是建基于对生态与公民这两个概念的准确理解。从生态的层面而言,生态公民所秉持的价值立场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对自然的冷静观察而成就的,它是立足于生态安全之上的生态美好。从公民的层面而言,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继承了公民意识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为对生态公民资格理念的深入挖掘。在生态与公民融合的层面上,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既是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与自然意识的契合,又是以主客交融的方式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并存。在民族国家的界域内,在立足于本国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生态公民是本国生态安全的重要行动者;面对一个生态世界格局的生态公民其外在表现为具有生态创意、生态乐趣与生态活力的积极影响社会的人群。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生态公民是地球环境治理的主体,是追求生态世界一致性的公民。
- 周国文
- 关键词:环境人权价值立场
- 森林意象的五种哲学解读
- 2011年
- 森林是一种自然化的存在,也是表现绿色地球的一种永恒方式。对森林意象的哲学解读,可从五个方面来展开:现象世界的森林与本体世界的森林,物质化的森林与精神化的森林,自然美学价值的森林与作为城市美学崭新样态的森林,实用的森林、科学的森林与审美的森林,家园的森林与伦理化的森林。可见,森林是我们共生的伙伴,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塑自然界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空间载体。
- 周国文
- 关键词:城市美学
- 重构环境哲学的契机与趋向被引量:9
- 2012年
- 开启振兴环境哲学的契机,在于实践环境哲学的功能与作用,以期在一个呼唤绿色发展的时代实现环境哲学继往开来的历史宗旨与未来使命。环境哲学是人类思维对自然存在的思考,是人类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的思考,也是关于自然界与社会环境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需要环境哲学所创造的恰当判断与合理认识,以期有效避免流行哲学在自然理念上的盲区,并促进现代哲学在生态观念上的新生。
- 周国文卢风
- 关键词:环境哲学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
- 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实践被引量:19
- 2013年
-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道德教育是针对环境恶化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培养生态公民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善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正义观、生态义务观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主要包括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生态道德行为的培养与养成4个基本环节。在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中,家庭是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场所。为了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政府还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保障措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法律制度,加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经济支持,强化国家主流核心文化的建设。
- 周国文李霜霜
-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
- 公共善、宽容与平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被引量:7
- 2010年
- 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所在。尽管它并不是一个制度化的规则系统,但它却是一个力图维护民主、创造自由与保障秩序的规则系统的道德前提条件。和谐必须符合伦理要求,在社会道德关系中寻求协调的可能。在其价值内涵上,它包括政治从属于伦理的道德主义原则,公共善与个人善相兼备的共同体主义原则,尊重差异、强调宽容的多元主义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普遍主义原则,民主、自由与秩序相融合的平等主义原则。
- 周国文
- 关键词:和谐社会伦理基础道德原则
- 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2011年中国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年会综述被引量:1
- 2011年
- 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需要环境哲学所创造的妥当判断与合理认识,以期有效避免传统哲学在自然理念上的盲区,并创造现代哲学在生态观念上的新生。环境哲学重在是一种秉持生态良心的自然主义分析,是对人类所置身之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深入审视,它是对人类社会生态危机这种时代之疾的关注与挽救。环境哲学在质疑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上不仅拥有对多样式概念与理论的阐释,也是在进一步发现环境科学的逻辑的基础上概括总结环境哲学之体系。
- 周国文张静静
- 关键词: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念人类社会
- 自然与生态公民的理念被引量:4
- 2012年
- 自然在其本义上是指人类未经干预的状态,是世界由以构成的基质。人类对于自然的领悟,关键在于脱离简单生存论的层面,而能进入一个触及自然之本质的实体论的层面。在保持与自然律相一致的行为方式上,生态公民是积极尊重自然律并忠实履行自然律的公民。生态公民标志着自然性与公民主体性的觉醒。生态公民既是一个群体,又是一种观念。作为群体的生态公民,它是全球化浪潮下环境保护运动的主体人群;作为观念的生态公民,它是体现尊重自然与关怀自然的新型价值观。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是生态公民的基本观念。毕竟人源生于自然,身处于自然,这既是原初的状况,是过程的开端,也是最真实的写照。因此只有理解了自然,才能认识生态公民自己的本真存在。
- 周国文
- 生态和谐的蕴义与愿景:政府、公民与社会的环境目标
- 2012年
-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单向度发展,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并持续恶化。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众多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生态和谐已成为政府、公民以及社会所共同追求的环境目标。本文从生态政治、生态公民以及生态社会三个维度出发讨论生态和谐,指出生态和谐是生态政治的终极目标,生态政治则是生态和谐的制度保证;生态和谐是生态公民的生活愿景,生态公民则是生态和谐的主体人群;生态和谐是生态社会的有机构成,生态社会则是生态和谐的环境依托。并进一步提出了要想实现生态和谐需要政治方面的政策引导、公民方面的行动支持以及社会方面的环境保障。
- 周国文刘玉珠
- 关键词:生态和谐生态政治生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