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10004-309)
- 作品数:10 被引量:35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政王福生李元元徐若男福军亮更多>>
-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研究动态被引量:4
- 2011年
-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所致的乙型肝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据报道,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 林芳冯霞张国元闫惠平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HBV感染者细胞免疫乙型肝炎病毒重大传染病
- 不同类型乙肝病毒感染者H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HBV感染人群T细胞对HBV抗原蛋白免疫应答的差别及特征。方法76例研究对象分为四组,乙肝携带者组和既往乙肝感染患者组、急乙组、慢乙组,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对HBV特异性抗原蛋白HBsAg、HBcAg和HBeAg免疫应答。结果(1)携带者组对HBeAg的反应频率较高,而既往感染者对HBcAg和HBeAg的反应频率较高。急乙组和慢乙组对三种蛋白的反应频率无差别。(2)急乙组和慢乙组对HBsAg的反应频率明显高于既往感染组。急乙组、慢乙组和既往感染组对HBcAg的反应频率明显高于携带者组。对HBeAg的反应频率各组间无差别。(3)慢乙组对HBcAg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HBsAg。既往感染组患者对三种蛋白的反应强度依次为HBcAg〉HBeAg〉HBsAg。急乙组和携带者组对三种蛋白的反应强度无差别。(4)对HBsAg的反应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急乙组〉慢乙组〉携带者组和既往感染组。对HBcAg的反应强度是急乙组和慢乙组和既往感染组明显强于携带者组。对HBeAg的反应强度,急乙组高于慢乙组,其余各组间无差别。结论急乙、慢乙和既往感染者对HBcAg的T细胞免疫反应为主,而携带者以HBeAg的T细胞免疫反应为主。
- 冯霞闫惠平廖慧钰刘燕敏张国元林芳赵艳黄云丽
-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免疫学特点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1年
- 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cells,MDSCs)来源于骨髓祖细胞和未成熟的髓系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MDSCs最初在肿瘤疾病模型中报道,主要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有关,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MDSCs广泛参与炎症免疫应答,如感染、外伤应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 李海文戴夫彭琼李颖吴虓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髓系细胞抑制性免疫学特点免疫调节功能骨髓祖细胞
- 胃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CD14^+DR^(low/-)髓源抑制性细胞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CD14+DRlow/-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癌患者43例(Ⅰ期9例、Ⅱ期13例、Ⅲ期14例、Ⅳ期7例),另采集26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瘤组织中CD14+DRlow/-MDSCs的表达水平,分析MDSCs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14+DRlow/-MD-SCs的表达显著高于自身外周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2.87±1.93)%vs(2.37±1.7)%,(0.89±0.47)%,P<0.05和P<0.01],后两者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4+DRlow/-MDSCs的表达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晚期胃癌组织内CD14+DRlow/-MDSCs表达明显增加(Ⅰ∶Ⅱ∶Ⅲ∶Ⅳ=(1.15±0.78)%∶(1.71±0.92)%∶(2.25±1.24)%∶(4.85±2.37)%,P<0.05)。同时,肿瘤浸润组织与非浸润组织的CD14+DRlow/-MDSCs表达也有明显差异[3.90±1.67)%vs(2.62±1.53)%,P<0.05]。结论:CD14+DRlow/-MDSCs在胃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戴夫李海文彭琼林沪李元元
- 关键词:胃癌免疫逃逸免疫监视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2年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介导的,以肝内中、小胆管胆汁淤积为特征的肝病。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PBC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 刘红虹福军亮付宝云张政徐若男罗生强施明李永纲王福生
- 关键词:发病机制预后
- HIV-1慢性感染者CD8+T淋巴细胞CD127表达与CD8+T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研究HIV-1慢性感染者CD8+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白细胞介素-7受体α链,IL-7Rα)分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4例HIV-1慢性感染者和12名健康人群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CD127表达和CD8+T淋巴细胞的自发凋亡,并对CD8+T淋巴细胞CD127的表达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 RNA载量以及CD8+T淋巴细胞自发凋亡作相关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评价组间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IV-1慢性感染组中CD8+T淋巴细胞CD127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96,P<0.01).CD8+T淋巴细胞CD127的表达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817,P<0.01),与血浆HIV RNA载量和CD8+T淋巴细胞的自发凋亡呈显著负相关(r=-0.442和-0.688,P<0.05和<0.01).结论 HIV-1慢性感染组CD8+T淋巴细胞CD127表达进行性下降可能是导致细胞接受存活信号能力降低和发生凋亡的重要原因,提示IL-7可能是治疗HIV感染的新途径.
- 金磊吕吉云徐向升章树业焦艳梅吴昊汪习成张政王福生
- 关键词:人免疫缺陷病毒CD8+T淋巴细胞凋亡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评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对照、单盲法将26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组,其中20例为治疗组,接受UC-MSCs外周静脉回输治疗;6例为对照组,给予0.9%NaCl溶液回输,两组均同时行综合内科治疗。测定回输后不同时间点治疗组与对照组白蛋白(Alb)、下腹腹水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变化。结果 UC-MSCs回输后,除个别患者体温有自限性升高外,无其他不良反应。接受UC-MSCs回输48周后,Alb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腹水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随访末,两组腹水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UC-MSCs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安全性好,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腹水形成。
- 林沪张政施明徐若男福军亮耿华李元元于双杰陈黎明吕飒王福生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肝硬化肝细胞回输
- 广州市2010年1、2、3型登革病毒E基因进化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测定广州市2010年1、2、3型登革病毒的E基因序列,探讨其来源及基因型。方法收集广州市2010年85例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登革病毒,RT—PCR法扩增全长E基因,测定序列并绘制系统发育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信息学分析。结果85份血清标本中分离到1型和3型登革病毒株各6株,2型登革病毒2株,测序获得E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发现,1型和3型登革病毒分别来自不同的亚型,即亚洲型和南太平洋型,印度次大陆型和东南亚/南太平洋型;2型登革病毒来自马来西亚/印度次大陆型。结论推测广州市2010年2型登革病毒为输入性。1型和3型登革病毒中各有4株为输入性,余各2株广州本地病例毒株尚须从蚊媒介来进一步证实其来源。
- 白志军和鹏狄飚鲁恩洁罗雷杨智聪王鸣王玉林
- 关键词:登革热病毒病毒包膜蛋白质类基因型
-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频率变化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lls,MDSCs)频率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集22例AIH患者和2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分析MDSCs频率,对患者MDSCs频率与肝脏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非肝硬化组外周血MDSCs频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MDSCs频率与ALT和AST水平成正相关。结论在AIH非肝硬化期,外周血MDSCs频率呈反馈性增高,抑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在AIH肝硬化期,各种原因致使MDSCs数量下调,加速肝细胞损伤和肝硬化进程。
- 李海文徐向升张政林沪曾珍李元元彭琼李颖王福生戴夫
- 关键词:肝炎自身免疫性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安全性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评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1年的安全陛。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单盲分组法,将本中心收治的5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分组,其中38例为治疗组,接受UC-MSCs外周静脉回输治疗;16例为对照组,给予等渗盐水回输,两组均同时行综合内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Uc州Scs回输术后在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并发症及肾功能、白细胞计数及凝血功能等的变化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两独立样本Matin-Whitney U检验;回输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两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描述统计的列联表分析。结果UC—MSCs回输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乏力、纳差、腹胀、失眠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除个别患者体温有自限性升高外,无其他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8对比1/16,P〉0.05);UC—MSCs回输对患者的血糖、胆固醇、尿素氮、甲胎蛋白、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无明显影响。结论人UC—MSCs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安全陛好,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林沪张政施明徐若男福军亮耿华李元元于双杰陈黎明吕飒王福生
-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间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