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2BZM004)
- 作品数:10 被引量:55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克建陈玉屏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论元代的“华化”与民族融合--以《元西域人华化考》为分析中心被引量:2
- 2015年
- 《元西域人华化考》是中国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撰写于1923年的一部学术经典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和艰辛的努力考证了元代色目人(即文中所称"西域人")之"华化"问题,是为了达到唤醒国人、振兴中华文化的目的。文章认为,元西域人"华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征服或民族同化,而是西域人主动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认同运动。这场运动背后不仅深藏着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悄然变化和民族融合势不可挡的坚定步伐,而且还暗含着中国历史上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之间的规律。
- 李克建
-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民族融合
- 传统民族观对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观的影响
- 2017年
- 近代中国面临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重要转型,革命派和立宪派因受中国传统民族观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分歧。革命派早期的"反满"、"排满"思想和建立"纯汉"民族国家的政治目标主要源于"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而立宪派的"合满"思想和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目标主要源于"华夷一体"观念的影响。客观地说,立宪派的"合满"思想和民族建国目标更具有时代进步意义。
- 李克建
- 关键词:中华民族满汉矛盾民族关系
- 关于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原因的再思考被引量:3
- 2013年
- 关于六镇起义的爆发原因及性质,一般都认为是社会的、阶级的因素所致。分析六镇起义原因,其实除了社会的、阶级的因素之外,民族的因素也不可小视,尤其是孝文迁洛实施汉化改革后,鲜卑族统治集团内部基于政治权益、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分化和冲突与六镇起义的爆发息息相关,起义的性质也因此而变得复杂。
- 李克建
-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利益集团民族意识民族融合
- 历史上的文化整合与民族认同——以北朝后期为分析中心被引量:8
- 2014年
- 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二者在对待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同,收到的政治效果也不同。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导致鲜卑族和汉族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在政治上败于西魏北周。西魏北周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成功地促成了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的结合,促成了鲜卑族和汉民族的融合。
- 李克建
- 关键词:文化整合民族认同民族融合
- “天下”与“一统”:认识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基本维度被引量:6
- 2015年
- 关于中国古代国家观问题,学界历来颇存争议。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人们评判国家的标准不同所致。毋庸置疑,人们应该摆脱西方国家观念话语霸权的影响,建构符合中华传统国家观的话语体系,按照中华各民族先民共同遵循的政治传统和游戏规则去认识历史上的"中国"和"国家"问题,而"天下观"和"大一统"思想则是人们认识古代国家观的基本维度。
- 李克建
- 关键词:国家观国家认同
- 清朝前期的“中国”认同:从“中国”的内涵展开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历史上"中国"一词具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认同亦指向这几个维度,它们常常交织混杂在一起,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在历史上因时因地因族而异,在不同情势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叠性"。清前期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统治者深入思考夷夏问题和正统问题中不断强化,"中国"一词的"国家"内涵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清人国家认同的自然符号。清前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为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做好了历史准备,为中华民族在近代实现整体认同提供了现实可能。
- 李克建
- 关键词:清前期国家认同
- 关于“国家”理论的若干思考被引量:3
- 2014年
- 长期以来,学术界重视探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质差异,却忽略了中华传统的"天下"、"国家"观与近代以来从西方土壤中产生的"主权国家"概念的重大差异,牵强地使用"主权国家"概念去解读古代的中国和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造成了理论上的不少失误和混乱。我们应该遵循"主权国家"的游戏规则来处理当今世界的国家关系,但也应坚持按中华先民共同遵循的"大一统"游戏规则去认识历史上的中国。
- 陈玉屏
- 关键词:主权话语大一统
- 清朝多民族“一体论”及其政策实践研究被引量:6
- 2018年
- 有清一代,清朝统治者面临以"夷狄"统治"华夏"、以"少数"统治"多数"的现实,为了实现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统治,他们采取了兼顾利益和平衡关系的策略,一面反复强调"满洲根本""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一面又不断强化"满蒙一家""满蒙一体""满汉一家""满汉一体"的民族观念。在推进"一统中国"的进程中,清朝统治者提出了多民族"一体论",从思想文化、用人制度、经济生活、民族关系诸多方面制定政策并付诸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治统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满、蒙、汉等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
- 李克建
- 关键词:清朝民族交融民族政策
- 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形成:思想基础与认同目标被引量:19
- 2013年
-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实现从"自在"向"自觉"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必然。实际上,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文化碰撞交融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认同形成史。中华民族认同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传统民族观的文化土壤之中,儒家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大一统"思想、"用夏变夷"、"华夷一体"等观念和"仁"与"礼"等精神是古代各民族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因子。
- 李克建
- 关键词:中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儒家文化
- 对“民族国家”和“国族”问题的理论思考被引量:4
- 2016年
- 从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论姓"资"姓"社",也都必须建构"民族国家"和"囯族"。只不过像中国这样受到"天下主义"历史传统深远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族建构方式和途径上与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有本质的不同。"国族"建构长远和根本的任务是增强文化认同,集56个民族文化之精萃打造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伟大战略任务。
- 陈玉屏
- 关键词: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