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60022)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范丽仙徐伟江李俊王重力徐洪钧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教育部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寄生
  • 5篇系统发育
  • 3篇单殖吸虫
  • 3篇复殖吸虫
  • 3篇28S_RD...
  • 2篇新种记述
  • 2篇吸虫
  • 2篇发育研究
  • 2篇RDNA
  • 1篇序列对
  • 1篇亚科
  • 1篇叶形
  • 1篇树蛙
  • 1篇宿主
  • 1篇宿主特异性
  • 1篇体内寄生
  • 1篇鲃亚科
  • 1篇无指盘臭蛙
  • 1篇系统发育地位
  • 1篇系统发育研究

机构

  • 10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范丽仙
  • 4篇徐伟江
  • 2篇李俊
  • 1篇张东
  • 1篇徐洪钧
  • 1篇潘晓赋
  • 1篇何自颖
  • 1篇王重力
  • 1篇孟飞燕

传媒

  • 4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四川动物
  • 2篇动物分类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指盘臭蛙体内寄生双睾虫属多盘吸虫一新种被引量:7
2007年
于云南一平浪镇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 Boulenger膀胱内检获单殖吸虫多盘科双睾虫属1新种,以宿主名命名为无指盘臭蛙双睾虫Diplorchis grahami sp.nov.。检查36只无指盘臭蛙,感染率为19.4%,感染虫体1~94枚,平均感染强度为31,相对密度为6.02。新种模式标本具有典型双睾属多盘吸虫的特征:消化道两侧均未形成肠盲突,末端不形成联合,不延伸进入后吸器。阴道孔隆起明显,子宫具升支和降支,向后延伸至后吸器内。卵黄腺发达,滤泡状,沿肠管两侧分布至后吸器内。生殖棘7枚排列为冠状。本双睾虫体长平均4.627mm,虫体最宽处平均1.611mm,与黑斑蛙双睾虫、拉氏双睾虫和杭州双睾虫均属于大型虫体,但新种的几丁质结构与上述3种已记录的双睾虫存在显著差异,其后吸器相对较小,平均为0.681mm×1.178mm,吸盘直径平均284.22μm,大钩较小,平均295.87μm,X/Y为1.255;但与小型的石林双睾虫比较,大钩X/Y值差异不显著。
范丽仙王重力徐洪钧
关键词:无指盘臭蛙宿主特异性
澜沧江线鳢寄生叶形属复殖吸虫一新种被引量:2
2018年
记述了澜沧江水系南腊河支流(21°62′26″N,101°59′11″E,海拔744m)线鳢(Channa striata)膀胱寄生的发状科(Gorgoderidae)叶形属(Phyllodistomum)1新种线鳢叶形吸虫(Phyllodistomum striata sp.nov.).剖检2尾线鳢,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3~8枚.该新种与寄生于墨西哥Heterandria bimaculata膀胱内的P.inecoli和寄生于哥伦比亚Trachycorystes insignis膀胱内的P.mayesi相似,体呈叶形,无锯齿或褶皱,口吸盘大于腹吸盘,卵巢与卵黄腺相对或于卵黄腺稍前.与上述两近似种进行比较,该新种不具头腺,而P.inecoli具显著头腺;P.mayesi口吸盘与腹吸盘宽度之比为1∶0.59,该新种口吸盘与腹吸盘宽度之比为1∶0.86.该新种的28SrDNA部分序列约1 278bp(GenBank登录号:MG976755).与GenBank中19种叶形属吸虫的碱基相似率为85%~95%,与近似种P.inecoli的碱基相似率为94%.两两相对遗传距离范围为0.060~0.226,与近似种P.inecoli的两两相对遗传距离为0.085.基于28SrDNA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该新种构成一单独进化支,并与其他叶形属吸虫聚为一支.综合上述与近似种的形态学比较和基于28SrDNA部分序列的分子鉴定研究,确认线鳢叶形吸虫为新种.
丁健李寄仟郭苗徐伟江范丽仙
关键词:RDNA
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的指环虫属分子系统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基于核糖体28S部分序列,对来自中国的22种及国外的35种指环虫属(Dactylogyrus Diesing,1850)单殖吸虫进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采用Phylosuite平台构建贝叶斯(bayesian,BI)及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非洲的鲤科(Cyprinidae)、欧洲的鲤科、亚洲(中国)的鲤科和鲈科(Percoidea)鱼鳃部寄生指环虫属单殖吸虫各自聚为独立的进化支,其中,采自中国的指环虫为并系群.ML树显示亚洲的鲤科鱼类寄生指环虫起源最早,另外指环虫属的早期宿主除魚巴系鱼外还包括雅罗鱼支系.两种系统发育树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物种区分关系,说明指环虫属的进化分析受到宿主特异性、采集地、进化历史及分子序列的变异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张丽霞范丽仙张东徐伟江
基于5.8S、28S、ITSrDNA部分序列澜沧江、金沙江水系11种鱼类复殖吸虫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复殖亚纲是物种多样性显著、生活史复杂的脊椎动物内寄生虫,全球记载有效编目包括有140多科、1000多属8000余种。我国淡水鱼类寄生复殖吸虫已记载20科35属110余种。我国淡水鱼类寄生复殖吸虫分类及编目研究亟待加强。本...
李寄仟
关键词:复殖吸虫分子鉴定系统发育
文献传递
澜沧江奇额墨头鱼寄生指环虫属单殖吸虫一新种记述
2015年
记述了澜沧江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流域段(22°00.288'N,100°47.430'E)奇额墨头鱼Garra mirofrontis寄生指环虫属Dactylogyrus单殖吸虫一新种:澜沧江指环虫Dactylogyrus lancangjiangensis sp.nov.。宿主鱼类的自然感染率为68%(19/28)。吸虫平均大小为317μm×101μm。后吸器由1对中央大钩、7对边缘小钩、联结片和副联结片组成;联结片呈一字形,中部狭窄,两端较宽;副联结片呈月牙形;交接器包括交接管和支持器,交接管基部膨大呈球形,后部缢缩形成细管,并盘曲成3~5圈螺旋;支持器呈复杂棒状,交接管端部从中穿过。本种在后吸器和雄性交接器上与指环虫属已记录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鉴于单殖吸虫具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认为该种是科学上一未记录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肖靖芳李俊孟飞燕王建军徐伟江范丽仙
黑斑蛙重盘吸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研究
2022年
重盘科Diplodiscidae Cohn,1904复殖吸虫是两栖动物最为常见的寄生虫,形态多样,目前未见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本研究记述并分析了寄生于滇蛙Dianrana pleuraden肠道的重盘科重盘属Diplodiscus Diesing,1836黑斑蛙重盘吸虫D.nigromaculati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为后续开展此类吸虫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黑斑蛙重盘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4697 bp(GenBank登录号:MW698822),由22个tRNA基因、12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组成;AT含量(60%)高于GC含量(40%),但AT含量为目前已报道同盘总科Paramphistomoidea Fischoeder,1901中最低;trnG基因和trnE基因的互换成为同盘总科吸虫线粒体基因组遗传结构的重要特征。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支持重盘属隶属于重盘科。本研究中,滇蛙为黑斑蛙重盘吸虫的宿主新记录。
李宗宪李寄仟徐伟江范丽仙
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
基于12S rDNA和16S rDNA部分序列对澜沧江流域景洪段5种鲃亚科(Barbinae)鱼类的进化地位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通过PCR扩增了澜沧江流域景洪段鲃亚科(Barbinae)短吻鱼(Sikukia gudgeri)、黄尾短吻鱼(S.flavicaudata)、中国结鱼(Tor sinensis)、云南四须鲃(Barbodes huangchuchieni)和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共5种鱼的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部分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基于12S rDNA和16S rDNA重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中国结鱼与野鲮亚科(Labeoninae)亲缘关系较近;云南四须鲃与短吻鱼和黄尾短吻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长臀鲃次之.基于12S rDNA和16S rDNA序列的遗传学特征佐证了鲃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群,四须鲃属(Barbodes)为鲃亚科鱼类进化最原始的属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李云臻李俊徐伟江范丽仙潘晓赋
关键词:鲃亚科RDNARDNA系统发育地位
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的金沙江德泽段鲶寄生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单殖吸虫的系统发育被引量:2
2019年
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对采自金沙江水系牛栏江支流德泽段鲶( Silurus asotus )鳃上寄生的9种撒氏虫属单殖吸虫:牛栏江撒氏虫( Thaparocleidus niulanjiangensis sp.nov.)、撒氏虫属未定种( Thaparocleidus sp.isolate G1-6)、撒氏虫属未定种( Thaparocleidus sp.isolate I3-1)、凶恶撒氏虫( T.asoti )、奇异撒氏虫( T.varicus )、大茎撒氏虫( T.magnicirrus )、变形撒氏虫( T.obscura )、多形撒氏虫( T.mutabilis )、撒氏虫属未定种( Thaparocleidus sp.isolate MG-2018)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研究结果表明:28S rDNA可作为撒氏虫属及属内种分类阶元的分子鉴定靶基因.撒氏虫属为非单系群;奇异撒氏虫( T.varicus )与撒氏虫属未定种( Thaparocleidus sp.isolate G1-6)组成的进化支位于系统树的基部,推测奇异撒氏虫为研究中引入的撒氏虫最原始的物种.
郭苗李寄仟徐伟江范丽仙
关键词:系统发育
黄颡鱼寄生东肌吸虫属(复殖吸虫亚纲:东肌吸虫科)3种复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本研究报道采自云南澜沧江水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鲿科Bagridae)东肌吸虫属Orientocreadium Tubangui,1931复殖吸虫3种,包括黄颡东肌吸虫新种O.fulvidraconis sp.nov.以及O.pseudobagri Yamaguti,1934(中国新记录种)和印度东肌吸虫O.indicum Pande,1934。黄颡东肌吸虫新种区别于本属其他物种的形态特征包括:体表无棘,口吸盘略小于腹吸盘,虫体末端较圆钝,卵黄腺从卵巢前缘水平分布至后睾丸之后,子宫末段内壁具棘等。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东肌吸虫科Orientocreadiidae为单系类群,与Leptophallidae构成姊妹群。黄颡东肌吸虫新种与印度东肌吸虫亲缘关系较近。
李寄仟李云臻范丽仙
关键词:复殖吸虫黄颡鱼
寄生于锯腿树蛙多盘吸虫属单殖吸虫一新种记述被引量:5
2008年
记述了锯腿树蛙多盘吸虫Polystoma carvirostris sp.nov.。新种宿主为锯腿树蛙Rhacophorus carvirostris Guenther,1868,采自云南屏边县。新种中央大钩基部截形,国外近似种大钩基部分叉状。新种虫体全长平均5·07mm,体型小于屏边多盘吸虫Polystoma pingbianensis和斑腿树蛙多盘吸虫P.leucomystax。新种肠管内侧盲肠分支多数过腹中线,且于中后部交叉联合成网状;屏边多盘吸虫P.pingbianensis肠管内侧盲肠分支多数过中线,仅1个肠联合;斑腿树蛙多盘吸虫P.leucomystax肠管内侧盲肠分支均过中线,肠联合与分支肠管交错排列。
范丽仙李俊和何自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