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20060391)
- 作品数:34 被引量:145H指数:8
- 相关作者:王而力王嗣淇闫晗吴祥云黄静更多>>
- 相关机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沙土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磷的富集特征被引量:10
- 2013年
- 流失的水土是污染物的重要载体,为估算沙土吸附态磷流失量,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沙土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磷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磷的富集系数为:黏粒(3.79)>粉粒(2.98),沙土中微团聚体对磷的富集作用比较强,其原因有三:细粒级微团聚体中腐殖质含量显著高于粗粒级;细粒级微团聚体中有机质是通过可溶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相互结合形成复合体而富集,在复合体结构中存在孔隙填充方式磷吸附;粘粒和粉粒中的铁铝键有机矿质复合体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在对磷吸附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吸附机制除孔隙填充方式外,还存在铁铝氧化物及水化氧化物对磷的配位吸附.不同粒径团聚体对磷的吸附分配系数和富集系数均与腐殖质总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r分别为0.854和0.954);西辽河流域沙土在暴雨径流中黏粒级和粉粒级冲泻质泥沙所携载的吸附态磷质量分数可分别按1269.15 mg.kg-1和997.53 mg.kg-1估算,黏粒和粉粒级微团聚体对磷的富集系数(Er)可分别按3.79和2.98计算.
- 王而力王嗣淇徐颖
- 关键词:微团聚体磷吸附分配系数
- 风沙土不同有机矿质复合体对磷的解吸特征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采用平衡解吸法研究了风沙土不同有机矿质复合体对磷的解吸特征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过氧化氢去除腐殖质后的风沙土磷的解吸比例(Dr=0.99)大幅度增加,解吸迟滞性指数(TⅡ=0.02)显著降低,有机矿质复合体是影响磷在风沙土上固持特征的重要因素;磷在钙键和铁铝键有机矿质复合体团聚结构微孔隙中引起的团聚体结构不可逆形变是导致磷解吸比例降低、解吸迟滞性指数增大的原因之一。铁铝键有机矿质复合体除对团聚体结构形成有重要影响外,还存在铁铝氧化物及水化氧化物对磷的配位吸附作用,因而铁铝键有机矿质复合体(Dr=0.35、TⅡ=0.44)比钙键有机矿质复合体(Dr=0.62、TⅡ=0.28)对磷的固持能力强得多;考查风沙土对磷的解吸特征不但要考虑腐殖质的含量,更要考虑腐殖质的复合形态,它也是影响风沙土磷解吸特征的重要因素。钙键有机矿质复合体、铁铝键有机矿质复合体携载的吸附态磷对上覆水体的释放通量可分别按其饱和吸附量62%和35%估算。
- 王而力王嗣淇邱素芬
- 关键词:风沙土有机矿质复合体磷
- 辽东地区次生林林窗生长季初期的光环境特征被引量:4
- 2010年
- 为了解决次生林合理经营问题,以辽东山区次生林3种典型性林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季初期林窗光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窗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林窗沿南北轴和东西轴的各点所接收的光强度PPFD值,随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加;林窗面积、位置对直射光指数(DSF)、散射光指数(ISF)、全光指数(GSF)均有显著影响(P<0.05),林窗的全光指数(GSF)与其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林窗面积、位置的不同,使其光环境发生改变,最终影响森林的更新。
- 吴祥云陈梅屈雯雯曲兆宇李红丹
- 关键词:次生林林窗光环境
- 土壤的生物学指标在矿区侵蚀土壤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9年
- 针对土壤质量评价是土壤质量研究的基础问题,通过概述生物学指标(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在矿区侵蚀土壤研究中的应用,阐明土壤的生物学指标对土壤质量的生物指示功能。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为客观地评价土壤质量,提出了矿区侵蚀土壤研究工作的建议。
- 闫晗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酶活性侵蚀土壤
- 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的氨氮吸附-解吸特征被引量:20
- 2012年
- 为估算辽河吸附态氨氮入海通量,采用平衡吸附-解吸法研究了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解吸等温式;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饱和吸附量较大,分别为3 643.82和2 693.71 mg/kg,相当于粗砂的8.04和5.94倍;西辽河冲泻质泥沙黏粒和粉粒所携载的吸附态氨氮的入海通量分别为170.10和164.52 mg/kg.占沉积物氨氮吸附总量的14.99%;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解吸比例较小,分别为30.66%和42.04%,入海后可分别为上覆水提供氨氮52.15和69.16 mg/kg;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所吸附的氨氮是氮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的腐殖质含量远远高于粗沙,在其所形成的团聚体结构中存在的孔隙填充方式——氨氮吸附是导致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饱和吸附量较大、解吸比例较低的根本原因.
- 王而力王雅迪王嗣淇
- 关键词:西辽河沉积物氨氮饱和吸附量
- 灵芝多糖肽的制备被引量:2
- 2010年
- 以肽得率为判优指标,研究了添加前处理措施及低浓度碱液为提取液的灵芝多糖肽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石油醚脱脂预处理后,约能提高得率36.4%,灵芝多糖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温度100℃,料液比1:30,提取液为0.5%碳酸钠溶液,提取时间为2.0h,提取率为2.07%。这4个影响因素按从主到次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温度>料液比>碱性盐溶液浓度>提取时间。
- 刘政闫晗王丽威王前领
- 关键词:灵芝得率
- 西辽河沉积物有机组分对磷的吸附影响被引量:11
- 2012年
- 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西辽河沉积物不同有机组分对磷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西辽河沉积物对磷的饱和吸附量Гm值为953.64mg/kg.吸附分配系数K值为40.50;去除有机质后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大大降低,碳标化饱和吸附量Гmoc值和吸附分配系数Koc值分别只能达到原样的12.07%和27.49%,说明有机质是影响磷在沉积物上吸附的主要因素;沉积物有机组分中的轻组有机质是一类橡胶态胶体,磷在橡胶态胶体上的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其碳标化吸附分配系数为77.13;沉积物有机组分中的重组有机质对磷的吸附起主导作用,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为1225.63mg/kg;重组有机质是一类玻璃态胶体,磷在玻璃态胶体上的吸附除分配作用外,还存在孔隙填充方式的吸附;重组有机组分中的紧结态腐殖质(胡敏素)对磷的吸附起关键作用,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为3546.69mg/kg.影响机制主要为稳、紧结态腐殖质是形成沉积物疏松多孔团聚体结构的重要胶结物质.
- 王而力王嗣淇
- 关键词:西辽河沉积物磷
- 风沙土不同有机组分对磷的吸附特征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风沙土不同有机组分对磷的吸附特征影响,可为有机组分吸附态磷携载量估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的风沙土对磷的吸附能力大大降低,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Гmo)c和吸附分配系数(ko)c分别只能达到重组的27.76%和8.45%,说明有机质是影响磷在风沙土上吸附特征的重要因素;磷在轻组有机组分上的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koc=51.02);风沙土有机组分中的重组有机质对磷的吸附起主导作用(Гmoc=388.35mg.kg-1),重组有机组分中的紧结态腐殖质(胡敏素)对磷的吸附起关键作用(Гmoc=1007.96mg.kg-1),影响机制主要为稳、紧结态腐殖质是形成土壤疏松多孔团聚体结构的重要胶结物质。在其所形成的有机矿质复合体中除分配作用吸附外,还存在着孔隙填充方式的磷吸附;考查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不但要考虑有机质的含量,更要考虑有机质的存在形态,它也是影响土壤对磷吸附特征的重要因素。以重组为基准,轻组有机组分以及重组有机组分中稳结态腐殖质和紧结态腐殖质携载的吸附态磷分别可按0.69倍以及1.37、2.75倍估算。
- 王而力王嗣淇庄晶
- 关键词:风沙土磷
- 排土场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初探被引量:1
- 2010年
- 通过研究辽宁省海州露天矿排土场恢复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组成及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总量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工程复垦地〉荒裸地,3种林地中,榆树林地高于刺槐和紫穗槐林地;在微生物组成中,真菌数量最低,不足微生物总量的1%,细菌和放线菌所占的比例相当;在0~10 cm土层,三种林地为放线菌占优势,其它恢复措施地为细菌占优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放线菌比例略有提高;荒裸地的生理类群数量显著低于修复地(P〈0.05),氨化细菌在0~10 cm土层为紫穗槐林地最高,在10~20 cm土层为刺槐林地最高,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为刺槐林地最高,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为天然草地中最高;各类微生物的垂直分布表现为0~10 cm高于10~20 cm。修复地能明显提高排土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在各修复地中具体表现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工程复垦地。
- 闫晗吴祥云黄静蔡楠楠
- 关键词:排土场土壤微生物
- 某冶炼厂排污渠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
- 2013年
- 近年,环境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生态和人体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调查研究,矿山活动及冶炼厂排出的废水中往往含有各种重金属如Zn、Cu、Pb、As等,已成为当前环境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由冶炼导致的重金属污染不仅给当地周边居民的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并对污染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 闫晗刘政陈龙黄静何志明
- 关键词:冶炼厂重金属环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