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30090)
- 作品数:15 被引量:199H指数:7
- 相关作者:付小兵孙同柱张翠萍雷永红盛志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第三○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世界糖尿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脂肪干细胞促进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创面模型愈合的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促进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a)创面模型愈合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大鼠ADSCs(rADSCs)(n=10)。实验组为rADSCs与HEKa直接共培养组(n=10),对照组为在transwell培养板建立的rADSCs与HEKa间接共培养(间接组,n=8)和单纯HEKa培养组(单纯组,n=8)。刮擦生长融合成片的HEKa细胞制备创面。培养24、48、72h后,计数迁移到创面的HEKa细胞数量并计算创面愈合率,检测HEKa细胞吸收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的放射活性以判定HEKa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实验组、间接组、单纯组在伤后24h分别有(9.2±0.2)、(5.0±0.3)、(4.2±0.3)个细胞/高倍视野;48h分别有(58.5±0.4)、(26.5±0.3)、(20.7±0.5)个细胞/高倍视野;72h分别有(125.8±0.4)、(43.0±0.5)、(35.6±0.5)个细胞/高倍视野越过创缘进入创面,实验组均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5)。三组创面愈合率在伤后72h分别为61.0%±3.0%、35.0%±2.5%、32.0%±2.1%,实验组均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5)。脱氧胸腺嘧啶核苷掺入培养基法表明三组HEKa细胞的放射性强度为(1440±210)、(1050±280)、(1130±390)cpm/10^5细胞,实验组与两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DSCs通过直接接触促进HEKa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迁移。
- 袁方雷永红付小兵盛志勇蔡飒孙同柱
-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细胞培养创面愈合
- Wnt信号通路在创伤微环境诱导的表皮细胞去分化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研究创伤微环境对表皮细胞的去分化诱导作用,并探讨Wnt通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包皮皮片去除皮下脂肪后,中性蛋白酶消化过夜,分离表皮和真皮。分离的表皮片用Ⅳ型胶原反复粘贴并冲洗去除表皮干细胞。处理后的表皮片经免疫组化鉴定后移植到BALB/c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5d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片内细胞的表型特征,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表皮细胞表型转化过程中Wnts分子及下游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未经处理的表皮片基底部细胞呈CK10染色阴性,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阳性;Ⅳ型胶原处理后的表皮片内细胞全呈CK10染色阳性。而去基底皮片移植后5d,在皮片的基底侧重新出现CK10染色阴性、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阳性的细胞。同时在移植皮片内Wnt-10b、Wnt-4和Wnt-7a mR—NA的表达分别增加了3.1倍、2.2倍和1.4倍,而Wnt通路下游β-catenin、cyclin D1和c—myc蛋白表达分别增加了3倍、1.5倍和2倍(P〈0.01)。结论创伤微环境可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性的调控作用。
- 张翠萍付小兵孙同柱
- 关键词:表皮去分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6
- 2011年
-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也叫慢性伤口或慢性创面,其定义目前尚未统一界定。国际伤口愈合学会对于慢性创面的定义为:无法通过正常有序而及时的修复过程达到解剖和功能上完整状态的创面。这些创面常常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存在特定的病因,如糖尿病、缺血、压力等。
- 姜玉峰付小兵
- 关键词:慢性难愈合创面体表慢性创面慢性伤口伤口愈合延迟愈合
- 整体观、系统观及多学科合作在糖尿病足诊治中的重要性被引量:14
- 2012年
- Oakley于1956年首先提出了“糖尿病足(DF)”的概念。1972年,Catterall将糖尿病足定义为因神经病变失去感觉或缺血、失去活力及合并感染的足。
- 姜玉峰许樟荣付小兵
- 关键词:糖尿病足整体观系统观诊治神经病变
- 中国人群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病原微生物学特征分析被引量:42
- 2011年
- 目的:研究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病原微生物学特征,为选择正确的创面抗感染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性病例回顾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007—2008年我国17家医院中因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住院治疗患者的住院病历中有关细菌病原学特征进行记录,分析其规律。结果:共有1 488 201个病案被纳入观察对象,从中获得符合入选标准的2 513例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 d~96岁,中位年龄58岁。660个病案记录了细菌培养结果,1 853个病案无记录,144个记录显示培养结果为阴性,4个记录无法进行分类。记录革兰阴性杆菌36种,347株;革兰阳性球菌17种,265株;革兰阳性杆菌5种,7株;革兰阴性球菌1种,4株;真菌7种,42株;共计可分类阳性记录66种,6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致病菌,其次为铜绿假单孢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球菌少见。白色念珠菌为最常见真菌。结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感染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特征复杂,提示在创面病原微生物的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并重视对创面的细菌培养,这样才能给予针对性强的抗生素或其他方式治疗,从而避免抗生素的联用及滥用,降低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耐药性,以及抗生素过度使用而导致的医药费用的额外增加。
- 姜玉峰付小兵陆树良韩春茂胡大海刘宏伟程飙章宏伟冉兴无谢挺李强王凌峰刘毅叶祥柏李鹰陈华德王润秀
- 关键词:创面难愈合慢性体表病原微生物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对人表皮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对人表皮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方法差速贴壁法分离人成熟表皮细胞。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诱导组,诱导组又分为氯化锂(LiCl,20mmol/L)诱导组和GSK-3β抑制子(15μmol/L)诱导组,诱导6d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并采用Westernblot检测表皮细胞内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皮细胞表面标志性蛋白CK10、CK14、CK19和β1整合素的表达变化。结果人表皮细胞内β-catenin的表达在被LiCl(2.15±0.54)和GSK-3β(2.58±0.65)抑制子诱导后分别比对照组(0.71±0.23)增加了2倍和2.5倍(P<0.01)。而且诱导后细胞体积变小变圆,细胞核、细胞质比例变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诱导前表皮细胞高表达CK10,部分细胞表达CK14,CK19和β1整合素表达阴性;诱导后已无CK10阳性细胞存在,有部分CK14阳性细胞,而且CK19和β1整合素的表达呈强阳性。结论 Wnt/β-catenin通路活化可引起人成熟表皮细胞的去分化,即Wnt/β-catenin通路可能是调控人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关键环节。
- 张翠萍陈鹏付小兵孙同柱
- 关键词:表皮细胞表型特征去分化
- 不同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 观察表皮干细胞(ESCs)及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DESCs)对皮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异同.方法 由新鲜人包皮标本以贴壁法分离ESCs,随机分为3组,第1组作为原代ESCs:第2组传代培养至第6代时可见细胞成熟呈表皮细胞(ECs)形态,由原来的大克隆生长的小圆细胞形态变为较为肥大的不规则型细胞,无法形成克隆样增殖;其细胞表型也由β1整合素、CK19强阳性、CK10阴性变为β1整合素、CK19阴性,而CK10强阳性,予以10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培养48 h进行去分化诱导,48 h后ECs周边开始出现小圆细胞并呈克隆样生长,β1整合素、CK19、CK10等细胞表型也趋于与ESCs一致,即DESCs;第3组传代培养至第6代获得ECs.3组细胞皆以D-Hanks液重悬调其终质量浓度为2×106个/ml.将12只裸鼠每只背部左右各制备1个直径6 mm创面,共24个创面.将全部创面随机等分为4组,每组6个,分别以ESCs、DESCs、Ecs及生理盐水(NS)各0.2 ml进行创面注射.于术后0、3、7 d测量创面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术后7 d行创面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 ESCs组与DESCs组在术后3 d时创面面积分别为(11.758±2.544)、(11.515±1.351)mm2,7 d时创面面积分别为(1.795±1.063)、(2.043±1.138)mm2,修复速度要明显快于ECs组与NS组[3 d时创面面积分别为(17.857±1.722)、(16.192±2.256)mm2,7 d时创面面积分别为(5.367±1.219)、(5.070±1.357)mm2,P<0.01];而ESCs与DESCs组之间创面修复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s组与NS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提示ESCs组与DESCs组的创面愈合质量优于ECs组与NS组,可见有皮肤附属腺的再生且纤维瘢痕组织较少.结论 ESCs与DESCs皆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相互之间无明显差异.
- 费阳张翠萍付小兵
-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去分化创面愈合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样细胞分化后的表型变化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比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向汗腺样细胞诱导前后表型特征的变化。方法:对hUC-MSCs进行分离、培养、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比较hUC-MSCs经汗腺分化诱导培养液培养前后细胞形态变化及癌胚抗原(CEA)、角蛋白7(CK7)、CK8、CK14、CK18、CK19表达的差异。结果:hUC-MSCs向汗腺样细胞诱导前呈梭形,呈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CD29、CD90表达阳性;而CD34、CEA、CK14、CK19表达阴性。经汗腺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UC-MSCs分化为外形肥大、不规则、类似铺路石样的细胞,聚集性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CK7、CK8、CK18抗原表达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EA、CK14、CK1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98%,48.47%,20.85%。结论:hUC-MSCs经过汗腺分化诱导培养基培养后能够分化为表达汗腺细胞标记物抗原的汗腺样细胞。
- 许永安马奎付小兵张翠萍
- 关键词:汗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
- 2009年
- 通过特定的基因组合与转染可以将已分化的体细胞诱导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iPS),是近年来干细胞研究领域最令人瞩目的一项新的干细胞制造技术。与胚胎干细胞(ES)不同,iPS细胞的制造不需要毁损胚胎,因而不会涉及更多的伦理学问题。iPS的出现不仅为体细胞重编程去分化机制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为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机制研究与特异的细胞治疗,特别是再生医学带来新的曙光。目前,iPS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文章就iPS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进行综述和展望。
- 韩为东赵亚力付小兵
- 关键词:体细胞重编程IPS细胞
- 建立一种快速分离人汗腺细胞的实验方法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通过与传统汗腺分离方法进行对比,建立一种新的快速分离、获取人汗腺方法。方法采用制作微粒皮(直径0.5~1.0mm^3)、提高胶原酶Ⅱ型的浓度(2.5g/L)以及改变温度条件(37.5℃)来与传统方法比较,对比两种方法获取汗腺的时间、细胞的形态及增殖情况。结果由此方法分离、获取汗腺细胞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缩短(由12h以上缩短为3~5h),其形态及增殖特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一种更加便捷、高效的汗腺细胞分离方法的建立为汗腺的修复与再生研究提供一种快速、大量获取汗腺细胞的新策略。
- 许永安黄沙付小兵张翠萍孙同柱
- 关键词:汗腺细胞皮肤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