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3)

作品数:197 被引量:1,226H指数:17
相关作者:高春保刘易科刘兆辉谭德水朱展望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7篇农业科学
  • 12篇轻工技术与工...
  • 7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54篇小麦
  • 31篇冬小麦
  • 25篇小麦品种
  • 20篇栽培
  • 17篇栽培技术
  • 17篇土壤
  • 16篇基因
  • 16篇春小麦
  • 15篇氮肥
  • 14篇选育
  • 12篇性状
  • 11篇施肥
  • 11篇霉病
  • 11篇高产
  • 11篇赤霉
  • 11篇赤霉病
  • 10篇控释
  • 9篇穗发芽
  • 9篇抗性
  • 8篇小麦产量

机构

  • 34篇山东省农业科...
  • 23篇湖北省农业科...
  • 20篇黑龙江省农业...
  • 15篇邯郸市农业科...
  • 12篇学研究院
  • 1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0篇河南工业大学
  • 9篇长江大学
  • 9篇江苏省农业科...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漯河市农业科...
  • 6篇河南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泰安市农业科...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甘肃省农业科...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22篇高春保
  • 21篇刘兆辉
  • 21篇刘易科
  • 19篇朱展望
  • 19篇谭德水
  • 18篇刘宁涛
  • 18篇马勇
  • 17篇张起昌
  • 17篇陈泠
  • 17篇车京玉
  • 17篇邵立刚
  • 17篇佟汉文
  • 17篇田超
  • 16篇张宇庆
  • 15篇刘保华
  • 15篇邹娟
  • 15篇苏玉环
  • 15篇王雪香
  • 15篇马永安
  • 14篇陈冬梅

传媒

  • 2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6篇山东农业科学
  • 12篇农业科技通讯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湖北农业科学
  • 9篇河北农业科学
  • 8篇植物保护
  • 8篇中国种业
  • 8篇作物杂志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江苏农业学报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粮油学报
  • 3篇中国植保导刊
  • 3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市场
  • 2篇黑龙江农业科...

年份

  • 12篇2023
  • 29篇2022
  • 25篇2021
  • 30篇2020
  • 13篇2019
  • 22篇2018
  • 15篇2017
  • 16篇2016
  • 10篇2015
  • 11篇2014
  • 1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冬小麦施肥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6年
为了对今后中国小麦施肥进行决策导向和科学指导,本研究总结了建国以来中国冬小麦生产发展历程,从阶段产量、面积及相应栽培措施对6个发展阶段进行了相应阐述;重点分析了建国以后冬小麦施肥阶段划分(共划分为7个阶段)、有机肥与化肥施用的阶段特征,并以代表性地区进行了大样本数据说明;特别剖析了2009年以来的现阶段施肥特点、产量效率及生产存在的问题。文末针对当前小麦生产方式与格局的变化,列举了小麦施肥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等重点研究领域,提出了展望。
谭德水刘兆辉江丽华
关键词:冬小麦历史演变施肥
麦红吸浆虫成虫对线偏振光的趋性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对线偏振光的趋光效果。【方法】在室内采用自行设计的Y-型管装置,测试了麦红吸浆虫成虫对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的选择差异,并利用线偏振光诱捕装置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结果显示,麦红吸浆虫成虫对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的趋光选择率分别为47.23%和20.31%,且二者之间差异显著;田间设置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紫外灯对麦红吸浆虫成虫的诱集量分别为:水平线偏振光(60.20)>垂直线偏振光(37.60)>非偏振光(25.60),且水平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源对麦红吸浆虫的诱集量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麦红吸浆虫对线偏振光具有较强的偏好性;水平线偏振紫外光诱捕装置与非偏振相比,对麦红吸浆虫有较强的诱集效果。
蒋月丽李彤巩中军段云苗进武予清
关键词:麦红吸浆虫线偏振光
中筋高产小麦新品种临Y7287的选育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临Y7287具有中筋、高产、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倒伏、适应性广、产量结构良好等特点,是适应山西南部麦区及黄淮麦区中水地种植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
姬虎太张定一吕雪梅张建华王敏曹勇
关键词:中筋小麦选育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激发剂对潮土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5
2023年
选用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设置只添加秸秆(CK)、秸秆还田配施纸浆(P)、秸秆还田配施樟木屑(CW)、秸秆还田配施鸡粪(CM)、秸秆还田配施木本泥炭(MT)5个试验处理,将土柱原位放于田间。180 d后,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碳氮磷相关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细菌群落结构,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激发剂对潮土有机碳含量提升的主控途径以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相比,添加激发剂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MT处理对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提升效果最为显著,CM处理对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提升效果最显著。与CK相比,MT处理土壤碳氮比提高最为显著(15.6%);CW处理在所有处理中单位微生物生物量的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与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比值(EEA/MBC_(C/N))、单位微生物生物量的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比值(EEA/MBC_(C/P))均最高(P<0.05)。基于微生物群落特性分析发现,与CK相比,CM处理土壤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的相对丰度都有所增加。基于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秸秆降解后期,细菌对提升有机碳含量的作用有限。表明秸秆配施不同激发剂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主控途径有差异,因此合理选择激发剂进行搭配施用,更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许伟佳陈林李敬王赵金花赵金花宁琪段衍宁琪
关键词:秸秆还田激发剂有机碳微生物群落
两种灯光诱测工具对粘虫种群的监测效果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比较和评价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探照灯诱捕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种群动态和迁飞状态,为粘虫迁飞规律的研究和测报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逐日检查并统计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探照灯下不同季节诱蛾量和高峰期,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和交尾率。【结果】2015-2017年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探照灯下粘虫年度间第1到第4代诱蛾量无显著差别,高空探照灯在越冬代诱蛾量极显著地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高峰期有明显的不同;越冬代雌蛾的卵巢发育2级以下的比率分别为20%和0、第4代为90%和100%,卡方测验无显著差异;高空探照灯诱捕到的第1至第3代雌蛾,卵巢发育2级以下的比率总是显著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交尾率有类似的结果。【结论】两种诱测工具均表明漯河地区粘虫处于春季迁入和秋季第4代迁出状态;高空探照灯监测到的第1代到第3代粘虫更多处于过境和迁飞状态。
陈琦沈海龙陈莉范志业刘迪侯艳红师兴凯段云张运栋李世民
关键词:粘虫灯光迁飞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被引量:8
2016年
小麦叶锈病是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筛选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对5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微乳剂1 000-2 0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5 000倍液、10%氟硅唑微乳剂1 500倍液、1 750倍液、20%丙环唑微乳剂400-8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300倍液、400倍液试验处理防效均高于50%。从增产效果来看,20%丙环唑微乳剂600倍液的增产率最高,达到42.33%。5%烯唑醇微乳剂2 0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兼具高防效和高效益(产出/投入),建议推广使用。
夏得壮刘太国刘博高利李宁静朱映峰刘立新陈万权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菌杀菌剂防效增产
1293份小麦品种(系)1RS/1BL易位和抗条锈病基因Yr41的分子检测被引量:3
2020年
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因具有丰产和抗病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小麦育种,我国曾一度有超过70%的小麦品种含有该易位系。当前,该易位系在我国小麦中的分布情况还有待确证。迄今,抗条锈病基因Yr41已连续为小麦育种提供抗性20年,利用该基因培育的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在西南麦区大面积推广。然而,该基因在我国小麦中的分布情况仍不清楚,限制了其在不同麦区的开发利用潜力。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特异分子标记ω-sec-p3/ω-sec-p4和Yr41特异分子标记BE446068对1293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有542份可扩增出1BL/1RS特异标记,占参试材料的41.92%,使用频率仍然较高;有64份材料可以扩增出Yr41特异标记,占参试材料的4.95%,利用频率较低,今后可加强对含Yr41品种(系)的利用。
宫文萍韩冉任天恒王灿国杨在东闫美罗培高刘爱峰李豪圣刘成刘建军
关键词:小麦分子标记
杂交纸袋对小麦杂交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
2018年
为解决小麦杂交穗籽粒瘪小问题,将66个小麦杂交组合剪颖后分别套牛皮纸袋和白色硫酸纸袋,比较两种纸袋对杂交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两种纸袋的杂交穗穗粒数无显著差异;而套牛皮纸袋的杂交穗种子千粒重极显著高于套白色硫酸纸袋,66个组合平均提高33.00%。说明用牛皮纸袋替代传统的硫酸纸袋,可显著提高小麦杂交穗种子质量。
孙正娟刘建军曹新有李豪圣刘爱峰程敦公王灿国宫文萍韩冉刘成
关键词:小麦穗粒数千粒重
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类群动态变化被引量:4
2021年
为明确河南漯河地区麦田蚜虫的主要种类及发生特点以及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类群及其发生动态,2015—2019年连续5 a系统调查了小麦田蚜虫和天敌的田间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漯河地区麦田蚜虫主要种类是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4种)、食蚜蝇(6种)和草蛉(3种),分别主要是龟纹瓢虫、异色瓢虫、黑带食蚜蝇、大灰食蚜蝇、中华草蛉;寄生性天敌主要有烟蚜茧蜂和燕麦蚜茧蜂。蚜虫的发生呈抛物线型,一般在4月中下旬达到高峰,之后数量下降。寄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呈抛物线型,与麦蚜具有明显的跟随关系。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相对平缓,没有形成明显的抛物线型,与蚜虫跟随关系不明显。
侯艳红李雷雷王文豪朱世蝶陈琦沈海龙陈莉刘迪范志业师兴凯张学生李世民
关键词:蚜虫寄生性天敌瓢虫食蚜蝇草蛉
小麦种子颜色测定的色差计法和目测法及对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效果被引量:7
2021年
为了解种子颜色目测法和色差计法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效果,利用这两种方法对1018份小麦材料种子颜色进行测定,并分析了色差计量指标L^(*)、a^(*)、b^(*)及a^(*)/b^(*)、b^(*)/a^(*)、a^(*)/L^(*)、b^(*)/L^(*)值与种子颜色和穗发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粒小麦a^(*)、a^(*)/b^(*)和a^(*)/L^(*)的均值均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其他指标均值显著低于白粒小麦;(2)a^(*)/b^(*)和b^(*)/a^(*)值与种子颜色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和0.941,其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判断小麦种子颜色;(3)红粒小麦的穗发芽抗性显著高于白粒小麦,但不同红粒品种之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变异系数为122.36%;(4)种子颜色及a^(*)/b^(*)和b^(*)/a^(*)值与穗发芽抗性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831和0.835;其次是a^(*)/L^(*)值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35;(5)目测法获得的种子颜色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9%的变异,色差计参数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5%的变异,但在单独分析时,色差计参数对红粒和白粒小麦穗发芽抗性分别仅能解释11.4%和8.7%的变异。总之,色差计法测量种子颜色,可以作为目测法判别小麦种子颜色的补充方法,用于种子颜色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尽管红粒小麦比白粒小麦抗穗发芽,但鉴于红粒小麦品种(系)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仍需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
陈泠朱展望刘易科佟汉文何伟杰邹娟张宇庆高春保
关键词:小麦种子颜色目测法色差计穗发芽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