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50)

作品数:10 被引量:195H指数:8
相关作者:张长厚李程明刘阳邓洪菱郑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断层
  • 3篇太行山北段
  • 2篇岩体锆石
  • 2篇中生代
  • 2篇锆石
  • 2篇克拉通
  • 2篇克拉通破坏
  • 2篇华北克拉通破...
  • 2篇SHRIMP
  • 2篇U-PB年龄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端盖
  • 1篇断层滑动
  • 1篇断层位移
  • 1篇断陷
  • 1篇徐家围子
  • 1篇徐家围子断陷
  • 1篇岩石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冶金地质...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乌普萨拉大学

作者

  • 7篇张长厚
  • 3篇邓洪菱
  • 3篇刘阳
  • 3篇李程明
  • 2篇黄费新
  • 2篇孙赫
  • 2篇郑杰
  • 1篇李海龙
  • 1篇许博
  • 1篇欧阳嘉穗
  • 1篇高战武
  • 1篇李寒滨
  • 1篇邓洪旦
  • 1篇蒙启安
  • 1篇邹云
  • 1篇刘孜
  • 1篇魏波
  • 1篇张军龙
  • 1篇刘磊
  • 1篇林逸

传媒

  • 3篇地学前缘
  • 2篇地质与勘探
  • 1篇现代地质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地质通报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陆板内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机制被引量:19
2008年
典型大陆板内变形发生在克拉通化的大陆岩石圈内部,距离同变形期活动板块构造边界数百至2000km以上。收缩变形主要表现为区域尺度的盆地构造反转、结晶基底与上覆盖层共同卷入变形的厚皮式逆冲构造,具有变形局部化特征。因为流变学分层特征不同,大陆板内变形可以发生在中上部地壳、整个地壳乃至岩石圈尺度上,表现为不同波长的地壳或岩石圈尺度纵弯弯曲。大陆岩石圈板块内部物质组成与结构的不均一性、流体活动、热作用、克拉通内盆地巨厚沉积产生的覆盖效应、地壳加厚等导致的岩石圈强度的局部降低等,是导致大陆板内变形以及应变局部化的原因。构造活化是大陆板内变形的重要方式。板块俯冲或碰撞远程效应被认为是大陆板内变形的主导动力学模型,但是放射性元素积累导致的岩石圈强度热弱化,或大陆冰川消退触发板内应力状态变化等导致大陆板内变形的动力学模型也应该引起关注。
张长厚
关键词:大陆岩石圈板内变形
Mesozoic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in the Yanshan and northern Taihang mountain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被引量:43
2011年
Mesozoic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in the Yanshan and Taihang mountains is characterized by basement-involved thrust tectonics,basement-cored buckling anticlines and ductile thrust and nappe tectonics.Most of these deformations are orientated west-east,west-northwest and northeast to north-northeast.The contraction deformations began in the Permian,continued through the Triassic and Jurassic and terminat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an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It is estimated,from balanced cross-section reconstructions,that the north-south shortening of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Yanshan belt before 135 Ma was around 38%.The initial crust thickness,pre-dating the major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in late Paleozoic and early Mesozoic,was estimated to be around 35 km based on paleo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Assuming that the inferred depth of ductile thrusting deformation,20-25 km,was the crust thickness involved in the contraction deformation,and also assuming that the N-S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was accommodated by vertical crust thickening,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after the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was expected to be around 47-50 km.This was the approximate crust thickness required for the eclogitization of the lower crust for delamination.The gravity potential accumulated by the isostatic uplift of the thickened crust,together with the decrease in crustal strength caused by the coeval magmatism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raction deformation,led to the subsequent extensional collapse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crust although the regional stress regime associated with the plate interactions remained constant.It is inferred that the Mesozoic contraction deformations in the Yanshan and Taihang mountains were not only a significant tectonic process contributing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raton in middle and upper crust but also stimulated delamination at a deep level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hallow crust.In other words,both the suspected delamination of the lower crust and upper ma
ZHANG ChangHouLI ChengMingDENG HongLingLIU YangLIU LeiWEI BoLI HanBinLIU Zi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边界断裂生长过程的定量分析被引量:20
2009年
徐家围子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中部,受徐西和宋西两条边界断裂控制。基于地震反射剖面地质解译成果,应用断层沿走向位移-长度曲线形态分析方法和沿倾向生长速率分析方法,对两条断裂的生长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期(136~144Ma)为最主要的生长期,徐西断层的平均生长速率为35m/Ma,宋西断层的平均生长速率为71m/Ma,断陷边界断裂总体平均生长速率大于60m/Ma,两条断层主要呈现独立生长状态,只在重叠的部位发生微弱的软连接;营城期(126~136Ma)也是主要的生长期,徐西断层的平均生长速率为18m/Ma,宋西断层的平均生长速率为85m/Ma,二者发生硬连接,并基本结束了硬连接过程,以重叠处宋西断层的强烈活动为特征,断陷盆地的规模逐渐扩大,沉积厚度随之增加;营城期后断层只在局部连接地点发生微弱活动。断层生长过程中伴生构造的位置基本与油气田的分布相吻合,对它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油气勘探。
张军龙蒙启安张长厚高战武
关键词:徐家围子断陷生长速率
燕山-太行山北段中生代收缩变形与华北克拉通破坏被引量:66
2011年
燕山-太行山中生代收缩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基底卷入的逆冲构造、基底为核的大型纵弯褶皱构造,以及韧性逆冲推覆构造.构造形迹展布方向主要有近WE,NWW和NE-NNE向.在总体构造线呈NNE向展布的太行山构造带和辽西燕山东段,均发现有近WE向和NWW向收缩构造变形.收缩变形发生在二叠纪晚期、三叠纪、侏罗纪及早白垩世.它们的发生已经使克拉通遭受破坏.燕山中部近NS向构造剖面复原表明,在135Ma之前的构造变形缩短率约为38%.华北东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显示,收缩变形前的地壳厚度约为35km.如果将上述地质历史时期韧性剪切收缩变形反映的变形深度(20~25km)作为卷入收缩变形的地壳厚度,并假定水平缩短变形量由垂向地壳加厚所调节,则在南北向缩短变形之后地壳厚度可达47~50km,已经接近拆沉构造模型下地壳榴辉岩化所需的地壳厚度.同时,加厚地壳均衡抬升产生的重力势能差,与地壳加厚期间持续不断的岩浆活动导致的岩石圈强度弱化,为在区域构造应力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情形下产生中浅部地壳的伸展垮塌创造了充分条件.因此,燕山太行山中生代收缩构造变形,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克拉通岩石圈浅层稳定状况的破坏,另一方面为在深部可能发生的拆沉作用和在浅部产生强烈伸展变形创造了有利条件.拆沉作用和伸展变形可能同是早期收缩变形导致地壳强烈加厚的结果.伸展变形既可以与拆沉作用相伴发生,也可以单独出现,不宜将浅层伸展变形作为深部拆沉作用曾经发生的直接证据.
张长厚李程明邓洪菱刘阳刘磊魏波李寒滨刘孜
冀东马兰峪背斜南翼与西部倾伏端盖层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0
2008年
燕山中部冀东遵化、迁西、青龙一带以太古宇深变质结晶岩系为核部的东西向构造形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复式背斜构造,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它是一个中生代变质核杂岩。这2种不同认识涉及到华北克拉通北部中生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稳定克拉通内部大型基底结晶岩系的剥露机制问题。对马兰峪背斜南翼和西部倾伏端盖层岩系开展的详细构造研究表明,变形总体表现为连续的褶皱变形及伴生的逆冲构造;构造样式表现为基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与盖层内部软弱岩系控制的薄皮构造共存的特征;变形机制表现为顺层挤压导致的纵弯弯曲和相关的断裂构造;近南北向的缩短率介于16%~27%之间。盖层岩系中未发现变质核杂岩构造模型所预期的系列高角度正断层。基底与盖层不整合面接触带尽管在后期构造变形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局部的差异性滑动,但并不是造成大规模构造剥蚀和地壳柱切失的剥离断层。因此,冀东马兰峪背斜不是中生代的变质核杂岩,而是水平挤压背景下基底结晶岩系与盖层共同卷入纵弯褶皱变形的厚皮式褶皱构造。
李海龙张长厚邹云邓洪菱马君
关键词:变质核杂岩
太行山北段麻棚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意义被引量:16
2010年
在太行山构造-岩浆-多金属成矿带上沿NNE向发育大量的中-酸性侵入岩,其中太行山北段阜平南部的麻棚岩体与石湖金矿成矿因素关系紧密,因此倍受关注。本文报道了麻棚岩体北部过渡带中花岗闪长岩SHRIMPU-Pb年代学数据(125.0±3.4Ma),该年龄是目前已知太行山北段中生代侵入岩年龄值中最年轻的。同时这一结果表明,直至125Ma,太行山北段的岩浆活动依旧活跃;其次,该年龄对太行山北段NW向断裂系统的活动时间进行了限定。
刘阳李程明郑杰黄费新孙赫唐宇许博
关键词:SHRIMP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0
2009年
褶皱相关断裂是在褶皱变形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不同部分的应变差异而形成的从属于褶皱变形的断裂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背离向斜逆冲构造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褶皱枢纽楔入式逆冲作用是相对能干性岩层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加厚的重要变形机制.通过手标本尺度和露头尺度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从断层与相关褶皱规模、断层发育部位与位移量变化特征、断层切层角变化特征以及断层与褶皱构造变形运动学配套关系等方面鉴别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多种标志.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概念与构造模型,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合理进行收缩变形区域平衡地质剖面编制,以及探索褶皱、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邓洪菱张长厚李海龙邹云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形成条件与发育机制:燕山中部露头尺度变形研究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总结了褶皱相关断裂发育机制的3个构造几何学模型:同心圆褶皱模型、膝折带褶皱模型和弯流褶皱模型。基于燕山中部中、新元古界地层中发育的5个露头尺度褶皱及其中、小型断裂构造的实例剖析,探讨了收缩变形过程中褶皱与断裂构造发育时序与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产生机制。研究指出,规模与所在褶皱构造相当或略小的断裂构造当中,既有形成时间早于褶皱变形的断层,也有在褶皱变形过程中调节褶皱不同部位应变差异的褶皱相关断裂构造,而且卷入后期变形的早期断裂可能成为制约褶皱成核位置的影响因素,以及成为枢纽叠覆楔构造的形成方式之一。断层位移-距离曲线特征和断层与褶皱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关系分析,可用来判断断层、褶皱变形发生相对时序。认为影响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发育的机制主要有3种:(1)纵弯滑褶皱作用中,翼部顺层滑动受到限制而无法持续时,将通过断层向上切层的方式予以调节,从而形成翼部或转折端揳入逆冲断裂以及背离向斜和指向背斜逆冲断层;(2)各种因素导致的褶皱曲率变化是褶皱相关断裂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褶皱曲率变化可由褶皱轴面的合并和新生直观反映,轴面合并引起褶皱曲率变化的层位,可能是诱发褶皱相关断裂,如背离向斜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开始产生的重要部位;(3)能干性差异和强硬层之间距离较大的岩层组合发生纵弯褶皱变形时,软弱岩系在褶皱核部的聚集和逃逸,是迫使递进收缩的强硬层产生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重要机制。
邓洪旦张长厚邓洪菱欧阳嘉穗
基于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的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应力状态的启示被引量:3
2019年
在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岩体中的116个观测点中共采集到2 321组断层和破裂面滑动数据,利用Tensor软件进行古构造应力状态反演。将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相结合,发现研究区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以来存在5期可识别的构造应力场:(1)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近N-S向挤压应力场(D1,148~127 Ma);(2)早白垩世NW-SE向挤压应力场(D2,143~127 Ma);(3)垂向挤压主导的多向水平伸展应力场(D3,120~110 Ma);(4)NE-SW向挤压(D4);(5)E-W向挤压的应力场(D5)。D1和D2可能分别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消减关闭作用的远程构造效应,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的俯冲作用有关,且这两大构造系统在该时期可能同时作用于燕山地区。D3期应力场可能反映源自壳下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动力作用。D4、D5期应力场相对较弱,其动力学背景尚待今后研究进一步分析。本区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期间,主要的伸展作用并不完全符合西太平洋板块后撤主导的被动伸展裂谷模型,而是表现为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作用主导的水平方向多向伸展。
高健翁林逸张长厚丁照月侯丽玉黄滢竹
关键词:古构造应力场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
太行山北段赤瓦屋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意义被引量:13
2010年
太行山北段阜平南部赤瓦屋岩体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岩性分别为斑状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本文选取赤瓦屋岩体边缘相中的两个样品进行了SHRIMP U-Pb年代学数据测试,所得两组年龄值约为134.0Ma、139.8Ma,与同方法所测得的麻棚岩体年龄125.0±3.4Ma相比略早。结合前人资料,赤瓦屋岩体年龄值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部及东亚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存在从南东-北西方向的年轻化趋势,并为太行山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提供了证据。
刘阳李程明穆一青孙赫黄费新郑杰
关键词:SHRIMPU-PB年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