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XSH018)

作品数:9 被引量:69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永祥彭文斌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重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灾害
  • 4篇人类学
  • 2篇文化
  • 2篇跨文化比较
  • 2篇减灾
  • 2篇防灾
  • 2篇防灾减灾
  • 1篇傣族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灾害
  • 1篇研究方法
  • 1篇灾害管理
  • 1篇灾后恢复
  • 1篇灾后恢复重建
  • 1篇震灾
  • 1篇知识
  • 1篇中国灾害
  • 1篇人类学思考
  • 1篇少数民族
  • 1篇石流

机构

  • 7篇云南省社会科...
  • 2篇云南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9篇李永祥
  • 1篇彭文斌

传媒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民族研究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民族学刊

年份

  • 4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干旱灾害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非洲干旱与云南干旱的比较研究为例被引量:5
2013年
本文对非洲部分地区,如肯尼亚卡加多(Kajado)、图尔卡纳(Turkana)以及埃塞俄比亚莫西(Nursi)等地区与云南省楚雄州傈僳族地区、玉溪市彝族地区的干旱灾害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研究,认为由干旱灾害所导致的次生灾害在非洲和云南并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于干旱灾害的应对方式具有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非洲干旱灾害的应对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解决牧场、水资源、食品等生存问题,云南应对方式则以政府为中心,解决人畜饮水、生产农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通过对非洲部分地区和云南乡村干旱灾害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干旱灾害应对方式和经验对于其他灾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李永祥
关键词:干旱灾害跨文化比较
灾害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及人类学思考被引量:3
2013年
灾害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充满了各种矛盾和争论,甚至发生冲突,造成社会动乱,影响社会稳定。这些矛盾冲突有的与物资分配有关,有的与援助者言行有关,有的与房屋结设计和建设质量有关,有的与文化和民族关系有关。灾害管理中的矛盾处理方法和政策必须健全而又透明,尊重社区传统和文化规则,以确保救灾的社会公平和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永祥
关键词:灾害管理人类学思考
民族传统知识与防灾减灾——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防灾减灾功能探讨被引量:9
2015年
传统知识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与自然资源的传承和生态整体保护有关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资源,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科学无法提供的洞察力。各民族对于周边环境脆弱性和致灾因子及灾害的观察建立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能够有效地将收集到与危险、灾害相关的各种信息传播到社区的大多数成员之中,使成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这就是传统知识的防灾减灾价值所在。
李永祥
关键词:传统知识防灾减灾少数民族民族文化
论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被引量:8
2013年
灾害人类学研究方法是人类学整体研究方法的一部分,其独特之处源自它的特殊场景。灾害人类学提倡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如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相结合等,同时重视田野调查中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收集。灾害人类学的民族志叙事是一种以人和事件为中心的叙事。
李永祥
关键词:田野调查跨文化比较
中国灾害人类学研究述评被引量:17
2013年
本文对中国灾害人类学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述评,认为中国灾害人类学有多种灾害研究类型,如地震、干旱、泥石流、灾荒史、石漠化等,但系统的灾害人类学研究源于汶川大地震之后。文章同时还探讨了灾害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理论解释框架和方法论问题,认为多种灾害类型的研究,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多种研究方法论,特别是跨地区、跨文化的比较方法是中国灾害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李永祥彭文斌
什么是灾害?——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核心概念辨析被引量:23
2011年
灾害的定义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它从最初的由"星球"、"火"、"水"等引发的自然灾害发展到了种类繁多的地步。人们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定义灾害,提出了自己对灾害的理解和看法,学术界甚至认为灾害定义如果得不到统一,学科就得不到发展。然而,从现状来看,要找到适应所有学科、让所有研究人员都同意的灾害定义是不可能的;当然,灾害定义也需要澄清概念并保持核心部分的一致性,这对于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
李永祥
关键词:灾害人类学辨析
灾后恢复重建与社区需求——以云南省盈江县的傣族社区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社区需求,包括社区连续性、文化功能、生产便利程度、安全感等,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核心内容,由于灾后重建涉及到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族群体,"统规统建"的重建政策很难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它反而会导致社区产生脆弱性并长期影响灾民。因此,灾后恢复重建应更多的关注社区需求,以社区文化和社会功能为核心进行恢复重建,才能避免产生新的社会脆弱性,实现灾后可持续发展。
李永祥
关键词:恢复重建地震灾害傣族
论防灾减灾的概念、理论化和应用展望被引量:7
2015年
防灾减灾不是"防灾""减灾"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均衡的二等分,而是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意义的系统概念。它们结合在一起使用,与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中"减轻灾害风险"相似。在防灾减灾工作中,"防灾"是灾害发生之前的各种备灾活动,"减灾"是限制致灾因子的不利影响;"防灾"是灾前措施,"减灾"是最终目的。防灾减灾在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灾害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防灾减灾。因此,防灾减灾在中国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道路。
李永祥
关键词:防灾减灾
环境脆弱性、生态系统恢复力与泥石流灾害--以云南省东川区的泥石流灾害为例被引量:5
2015年
本文通过人类学的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泥石流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东川区的环境脆弱性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东川地处小江断裂带的核心地区,地震灾害多发;人为因素是矿业开发和过度损害环境,森林覆盖率下降,泥土砂石长期裸露和风化,造成了生态系统无法恢复,并长期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文章建议,东川区的泥石流灾害应坚持短期、中期和长期治理相结合的方法,短期治理以工程防灾为主,中期可以考虑搬迁、工程等相结合,而长期治理应坚持综合治理方式,即保护生态系统,退耕还林,增加生态系统恢复力,从根本上保证生态系统处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李永祥
关键词:环境脆弱性泥石流灾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