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08QA1405900)

作品数:7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利平郭伟荣乐亚玲林升张宗锋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微囊藻
  • 2篇细胞
  • 1篇凋亡
  • 1篇毒理
  • 1篇毒理学
  • 1篇对花
  • 1篇对虾
  • 1篇幼虾
  • 1篇藻毒素
  • 1篇日本鳗鲡
  • 1篇铜绿微囊藻
  • 1篇泥鳅
  • 1篇亲鱼
  • 1篇亲鱼选择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染色体倍性
  • 1篇螯虾
  • 1篇鳗弧菌
  • 1篇鳗鲡

机构

  • 6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6篇刘利平
  • 2篇乐亚玲
  • 2篇郭伟荣
  • 1篇王武
  • 1篇蒋天宝
  • 1篇吴嘉敏
  • 1篇张宗锋
  • 1篇李慷
  • 1篇陈文银
  • 1篇高晓阳
  • 1篇晏军
  • 1篇赵广学
  • 1篇林升
  • 1篇张宗峰
  • 1篇邱伟强

传媒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水产学报
  • 1篇Chines...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6篇2011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地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染色体倍性比较与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安徽蚌埠,湖北荆州,上海崇明、南汇、松江、金山6地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血液细胞和成熟精巢进行了染色体倍性检测,并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二倍体DNA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二倍体是泥鳅最主要的倍性形式,四倍体泥鳅出现的频率仅占总样本的1.12%,雄性和雌性泥鳅都发现了四倍体,这表明四倍体倍性与性别无关,与地域有关;②实验检测的四倍体均为泥鳅,未检测到大鳞副泥鳅存在四倍体,各地均未检测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天然三倍体;③由于同一地域的泥鳅存在不同的倍性,故不能认为出自某一地域的泥鳅就仅有某种特定的倍性形式;④有部分样本流式细胞仪检测的DNA相对含量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这可能是由于在自然环境下,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染色体发生交换所致。
郭伟荣邱伟强王武刘利平
关键词:泥鳅大鳞副泥鳅染色体倍性流式细胞仪
感染鳗弧菌对花鲈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2
2011年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海水鱼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病。以A组:1×106 cfu/mL、B组:1×107 cfu/mL、C组:1×108 cfu/mL 3组不同浓度的鳗弧菌菌液通过腹腔注射感染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在其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血,通过测定呼吸爆发、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酶(PO)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感染鳗弧菌对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呼吸爆发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时,B组和C组与对照组比较极显著下降(P<0.01);PO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LP活性,在鳗弧菌感染60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CP活性,在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在半致死的实验中,鳗弧菌浓度为1×106cfu/mL、1×107 cfu/mL、1×108 cfu/mL的实验组的50%的致死时间分别为12d、11 d、8 d,对照组则无死亡。结果表明:在感染期间,实验组鱼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如尾鳍溃烂、鳃丝发白、内部有黄色粘稠腹水等;鳗弧菌浓度越高,达到50%的致死时间越早,花鲈的死亡率和鳗弧菌的浓度成正相关。
郭伟荣刘利平张宗锋林升
关键词:鳗弧菌非特异性免疫
最佳水产养殖规范(BAP)认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被引量:5
2011年
最佳水产养殖规范(BAP)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国际认证组织作为一种新的认证标准走进水产业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该认证主要针对一些水产养殖企业或基地的重要水产养殖品种的育苗、养殖和食品加工以及流通等过程,按照特定的标准对企业进行认证。目前已经形成了对虾、罗非鱼、斑点叉尾鮰、越南鲶鱼和鲑鱼的标准。本文主要以凡纳滨对虾和罗非鱼产业为例,介绍BAP和BAP认证的内容、认证程序、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刘利平赵广学张宗峰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凡纳滨对虾罗非鱼
日本鳗鲡人工繁育研究的进展被引量:9
2011年
从日本鳗鲡亲本的选择、人工催熟催产技术、仔鳗的饵料开发、仔鳗的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在日本鳗鲡繁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内日本鳗鲡的人工繁殖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蒋天宝刘利平高晓阳吴嘉敏陈文银
关键词:日本鳗鲡亲鱼选择
Effect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on life history of water flea Daphnia magna被引量:3
2011年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eutrophic freshwater systems are a worldwide problem, creating adverse effects for many aquatic organisms by producing toxic mierocystins and deteriorating water quality. In this study, microcystins (MCs) i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Daphnia magna exposed to M. aeruginosa, were analyzed by HPLC-MS, and the effects of M. aeruginosa on D. magna were investigated. When D. magna was exposed to M. aeruginosa for more than 2 h, Microcystin-LR (MC-LR) was detected. When exposed to 1.5× 10^6, 3× 10^6, 0.75× 10^7, and 1.5× 10^7 cell/mL of M. aeruginosa for 96 h, average survival of D. magna for treatments were 23.33%, 33.33%, 13.33%, 16.67%,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100% survival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adverse effects ofM. aeruginosa on body length, time for the first brood, brood numbers, gross fecundity, lifespan, and population growth olD. magna were density-dependen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occurrence of M. aeruginosa blooms could strongly inhibit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D. magna through depression of survival, individual growth and gross fecundity. In the most serious situations, M. aeruginosa blooms could undermine the food web by eliminating filter-feeding zooplankton, which would destroy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aquaculture water bodies.
刘利平李慷陈桃英戴习林江敏James S. DIANA
关键词:TOXICITY
微囊藻毒素毒理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1年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及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而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s)是在蓝藻水华污染中出现频率最高、造成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环七肽肝毒素。目前,蓝藻水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Cs对水产动物及哺乳动物造成的伤害。大量研究表明,作为肝毒素的MCs具有稳定性,不但能够在生物链中积累,而且能够诱导细胞凋亡,造成氧化应激反应,甚至可直接损伤遗传物质DNA。因此该文就MCs引起的毒理学效应(包括肝、肾毒性,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相关基因的转录,影响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免疫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乐亚玲刘利平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毒理学细胞凋亡
铜绿微囊藻对克氏原螯虾幼虾存活及成虾几种酶类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为研究铜绿微囊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将克氏原螯虾幼虾及成虾暴露在不同浓度的铜绿微囊藻溶液中,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对幼虾存活率、外部形态及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变化和成虾总血细胞密度(THCs)、血清中血蓝蛋白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物酶(PO)以及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浓度的铜绿微囊藻能显著降低幼虾的存活率。(2)显微观察表明,1.0×107/mL及以上浓度的铜绿微囊藻液中培养7 d后,幼虾肝胰腺呈现暗红色,并伴有一定的肿大现象,透射电镜显示其肝胰腺细胞受到损伤。(3)高浓度的铜绿微囊藻能造成应激反应,THCs在暴露1 d后显著升高并稳定在较高水平;血蓝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只在5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O活性都表现出先显著性增强(P<0.01),回落后又有所增加的波动趋势;血清中的T-SOD活力在1 d后受到抑制,5 d时被激活至较高水平;POD活性都表现出先显著性增强(P<0.01),回落后又有所增加的波动趋势;鳃丝中Na+/K+-ATP酶活性在暴露1 d后显著降低(P<0.01)后回升,并最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铜绿微囊藻能造成克氏原螯虾幼虾存活率显著降低并影响其肝胰腺超微结构;而克氏原螯虾成虾对铜绿微囊藻有相对较强的耐受力,血淋巴的酶学变化表明,暴露在铜绿微囊藻水体的成虾经历过应激反应并有逐步适应的过程。
乐亚玲刘利平李慷晏军DIANA J S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克氏原螯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