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088)

作品数:10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敏乔琦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7篇解构主义
  • 6篇误读
  • 3篇修辞
  • 2篇误读理论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当代西方文论
  • 1篇新历
  • 1篇新历史主义
  • 1篇新诗
  • 1篇形而上学
  • 1篇虚无
  • 1篇虚无主义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识形态性
  • 1篇有效性
  • 1篇殖民主义
  • 1篇中国新诗
  • 1篇女性
  • 1篇女性主义

机构

  • 8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安工业大学

作者

  • 8篇王敏
  • 1篇乔琦

传媒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近二十年中国新诗的精神生态探析
2011年
近二十年,中国新诗在精神向度上发生了巨大裂变,回顾并考量新诗的精神生态,既是新诗精神重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下中国文化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诗歌精神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大众文化语境成为滋生的土壤、对后现代主义的简单套用和二元对抗思维模式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近二十年新诗的无数现象都被囊括在"多元"的美丽口袋中,应该追问的是:那些"多元"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一个"元"?锚定新诗的精神生态,显示着当下诗歌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依然只是一个开始。
乔琦
关键词:新诗精神生态大众文化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对当代西方文论的影响
2015年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与当代西方文论关系密切,其批判性和开放性为反中心、关注边缘的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阅读的、修辞学的、边缘研究的理论资源。女性主义批评实质是对传统男性中心的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误读"。新历史主义以文本论对抗真实论、以修辞论反对模仿说、以解构论反对客观论、以新历史代替旧历史,都有解构主义修辞性误读理论的痕迹。同时,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中的"他者"观念对后殖民主义文论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王敏
关键词: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误读理论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涵盖了不确定性、互文性、反形而上学等重要解构思想。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接受的角度,认为误读是读者对具有"召唤结构"的文本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作不同"填充",区别于作者原意,也区别于杜撰;二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误读理论在此作为比较文学方法论而受到重视;三是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单个西方学者的相关论著的系统研究,还需要加强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内在体系的研究,增进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的认识。
王敏
关键词:误读解构主义互文性反形而上学
论解构主义阅读理论的意识形态性
2013年
解构主义阅读理论重视语言修辞研究,认为文学语言具有内在的解构性,无法得到确定的意义,这一点被反对者视为单纯的文本分析策略,缺乏对现实的关怀,是一种无思想的游戏活动。这其实是对解构主义修辞理论的一种误解。解构主义批评具有非意识形态化的特征,不将语言与意识形态一一对应并不缺乏现实针对性,它的批判性主要体现为对传统阅读理论的本质主义倾向、"在场"观念以及深度二元论模式的消解。
王敏
关键词:解构主义修辞意识形态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之修辞维度研究
2015年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之修辞维度的代表批评家是德里达、德·曼和米勒。误读的根源被归结为文学语言的修辞性特征,在语言修辞中比喻义优于字面义,寓言高于象征,因此文学批评需要以修辞性的阅读来代替一般性阅读对字面义的推崇,以碎片化的寓言式解读来取代同一性的象征。在批评方法上,无论是德里达的边缘解构策略、德·曼对"语法的修辞化"的分析,还是米勒对文本寄生性和重复现象的阐释,都是通过挖掘文本自身矛盾性来达到颠覆传统阐释的目的,显示了文本中反逻辑的异质性因素对统一结构的消解。
王敏
关键词:解构主义修辞误读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2015年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颠覆了"正读/误读"的二元对立,认为阅读不存在客观的标准。这种思想引发了赫施代表的传统阐释学从作者意图角度所作的抨击,也触动了艾柯作为符号学家从文本意图角度所进行的矫正努力,然而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取消作者、文本、读者这些标准的权威性,并不意味着误读实践是随心所欲的,它只是反对把某一种标准当作唯一的中心,主张通过对文本语言修辞的研究来挖掘文本无限可能的意义形式。
王敏
关键词:解构主义误读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虚无主义”之辩
2016年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家们由于主张意义的不可确定而陷入"虚无主义"的责难,耶鲁大学学者艾布拉姆斯批评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为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然而实际上,误读理论反对传统的单义性阅读,却又把传统阅读纳入解构批评的操作之内。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双重逻辑表明它不是虚无主义,在否定性思维背后有肯定性诉求,在解构的外表下有建构的深层动机。
王敏
关键词:解构主义误读理论虚无主义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发展历程
2011年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从发展历程上看,巴特"作者之死"理论扫清了"作者权威"的障碍,向合法误读迈出了第一步;布鲁姆首先提出"误读"术语,把它作为作家克服"影响的焦虑"的策略,而后扩大到阅读领域,提出"一切阅读皆误读";德里达、德.曼、米勒等人则从语言修辞的角度深化了误读理论,把误读作为解构式的修辞阅读来加以倡导;德里达文学批评中的泛文化色彩、米勒把解构批评运用于文化研究的自觉努力,共同推动着误读理论向文化批评的转向。
王敏
关键词:解构主义误读修辞文化
“影响的焦虑”背后的权力意志——布鲁姆误读理论的主体性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布鲁姆从考察作者创作心理开始,反对传统的文学史观,认为后辈作家总是试图超越来自前辈的"影响的焦虑",这种超越即是误读,它反映在创作中则是一系列的修正比。对主体的重视使误读从一种错误变为正确乃至不可避免的规律,这是布鲁姆的一个独创。它不注重作家的社会历史环境、生平经历等外在因素,而关注作家在纯创作领域、作品在纯文本领域的传承与颠覆,并且采取从后向前追溯的反向研究方法,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布鲁姆的误读理论具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回归主体研究,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足的主体,而是颠覆性的、延异性的主体,因而它是解构式的误读研究。
王敏
关键词:误读主体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