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326)
-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3
- 相关作者:冯旭芳刘晓峰孟万忠赵丽娟刘晶妹更多>>
- 相关机构:太原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 对保护耕地红线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人必须时刻面对的重大挑战,粮食安全重如泰山。耕地资源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其他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物质载体。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经济作物挤占粮食作物,工商业和房地产开发蚕食耕地以及依靠进口粮食解决粮食缺口的问题日益突出。18亿亩耕地红线屡次遭到某些学者和既得利益者的挑战。然而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根本,坚守红线,才能守住国人的生命线,才能保障和巩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
- 刘晓峰孟万忠
-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安全耕地红线
- 基于P-S-R模型的县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山西省宁武县为例被引量:12
- 2013年
- 为了进一步了解县域生态安全的基本态势和变动特征,以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人类活动扰动较大的汾河源头——宁武县为例,基于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运用2001—2010年宁武县统计数据,通过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对近10年宁武县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生态安全状况由重警状态步入较安全状态,反映了宁武县生态经济系统运行在历经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尖锐对立状态之后,正在趋于不断缓和。尽管生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却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安全的保证程度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 冯旭芳刘晶妹赵丽娟
- 关键词:生态安全
- 1949—2000年山西高原低温冷害特征及小波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低温冷害在山西高原四季均可发生,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科学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此类灾害,需要深入研究其特征和规律,通过对山西1949—2000年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地区低温冷害的等级、阶段、周期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2年来山西共发生低温冷害374次,轻度占16.8%;中度占61.0%;重度占22.2%。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1957—1975年为第二阶段,1976—1995年为第三阶段,1996—2000年为第四阶段。第一、三阶段距平值主要为正值,灾害频次较高,以中、重度灾害为主。第二、四阶段距平值主要为负值,灾害发生频次低,以轻、中度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灾害存在为2~3年、5~8年和15~20年的周期。降霜、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山西低温冷害的主要原因,气温变化幅度为-25.6℃~-0.8℃。
- 孟万忠刘晓峰王尚义冯旭芳
- 关键词:低温冷害小波分析灾害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