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

作品数:71 被引量:194H指数:7
相关作者:隋丽孔福全刘蕴韬方锦清魏国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河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理学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核科学技术
  • 21篇理学
  • 5篇医药卫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3篇电子电信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中子
  • 5篇中子照相
  • 4篇探测器
  • 4篇离子
  • 4篇放射性
  • 4篇辐照
  • 3篇电极
  • 3篇电极结构
  • 3篇动力学
  • 3篇研究堆
  • 3篇中国先进研究...
  • 3篇射线
  • 3篇束流
  • 3篇重离子
  • 3篇网络
  • 3篇无损检测
  • 3篇小世界
  • 3篇均匀性
  • 3篇加速器
  • 3篇核数据

机构

  • 66篇中国原子能科...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河北工业大学
  • 2篇南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北京电子科技...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辐射防护...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科学院近...
  • 1篇厦门中烁光电...

作者

  • 8篇刘蕴韬
  • 8篇孔福全
  • 8篇隋丽
  • 6篇魏国海
  • 6篇方锦清
  • 6篇陈东风
  • 5篇王雨
  • 5篇韩松柏
  • 5篇王洪立
  • 5篇贺林峰
  • 4篇曾乃工
  • 4篇张天爵
  • 4篇王川
  • 4篇邹俭
  • 4篇叶国安
  • 4篇刘强
  • 3篇刘森林
  • 3篇周静
  • 3篇孙凯
  • 3篇姜兴东

传媒

  • 27篇原子能科学技...
  • 6篇原子核物理评...
  • 4篇核技术
  • 2篇辐射防护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物理学报
  • 2篇科技导报
  • 2篇自然杂志
  • 2篇同位素
  • 2篇第六届废物地...
  • 2篇中国核学会2...
  • 1篇电化学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核化学与放射...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辐射防护通讯
  • 1篇核电子学与探...
  • 1篇复杂系统与复...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0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核保障中的应用
为防止核材料的非法使用,增强我国的核材料管制能力,对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核保障中应用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系列补充手段,可以解决核材料包装容器金属材料对RFID系统信号干扰的影响,增强目标移动探测...
寇宁宁苗强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核保障
文献传递
Purex流程共去污工艺计算机稳态模拟被引量:14
2008年
在萃取串级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模拟"分液漏斗法"串级萃取实验操作的数学模型,编写了HNO3、U和Pu体系的稳态模拟程序。利用文献报道的实验数据和计算数据,对该程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程序模拟萃取器逐渐达到稳态的过程中,各组分的浓度剖面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利用该程序对1A工艺进行了安全分析和工艺寻优计算。结果表明,1AS流量变化对U、Pu收率的影响不大,1AX和1AF流量变化对U、Pu收率影响大。提高洗涤液酸度有利于扩展工艺操作弹性范围,但不利于U对稀土的去污。
何辉李高亮陈辉蒋德祥唐洪彬
关键词:PUREX萃取计算机模拟
D-T中子源束斑尺寸测量技术及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D-T中子发生器作为高能中子源,已用于特种核材料的有源探测技术中,利用时间符合法可实现被测物体的多模式成像,而中子源束斑尺寸是影响成像位置分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结合D-T反应的特点和实际应用环境,开发了n-α关联符合测量确定中子源束斑尺寸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小型移动中子发生器的束斑尺寸进行了测量,获得的束斑尺寸为(2.8±0.9)mm,与用CCD相机直接观测得到的约3 mm的测量结果一致,证明了该方法测量束斑尺寸的可行性。该方法也可用于辅助D-T中子源调束和关联粒子成像实验过程中的束斑监测。
张凯侯龙陈红涛鲍杰苏明阮念寿赵芳
关键词:位置灵敏探测器
17-4PH不锈钢纳米析出物的磁小角中子散射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本文充分发挥中子对磁灵敏、穿透力强等技术优势,利用加载磁场小角中子散射实验技术研究核电站实际服役14年的阀杆17-4PH不锈钢样品。结果表明,与不加磁场时相比,加载磁场条件下二维散射图谱呈明显各向异性,在散射矢量垂直于磁场方向上散射强度显著增强。利用多分散球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结合原子探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衬度的增加降低了Cu析出物周围元素分布不均匀对散射的相对贡献,从而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获得Cu纳米析出物的尺寸。
闫士博李天富刘蕴韬孙凯白冰Uwe KeiderlingDaniel Clemens王子军刘荣灯魏国海余周香陈忠
关键词:纳米析出相热老化
核数据共享研究
科学数据共享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介绍了中国核数据中心在核数据共享项目进行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建立核数据数据库和共享平台的建设两方面的内容.
于洪伟金永利葛智刚
关键词:核数据数据库共享
文献传递
Co纳米线阵列的掠入射中子小角散射研究
2020年
本文采用掠入射中子小角散射(GISANS)技术,研究了沉积在多孔阳极氧化铝(AAO)模板中的Co磁性纳米线阵列的空间结构,利用计算机软件对GISANS实验进行了理论模拟,并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ISANS实验结果、GISANS理论模拟结果和SEM实验结果三者相吻合。纳米线直径约为60 nm,纳米线中心平均距离约为121 nm,垂直于样品表面相互平行排列,在样品平面内呈现出二维局域六角有序排布。本工作证明了GISANS实验技术结合计算机理论模拟,是研究纳米线阵列及类似纳米体系的有力手段。
徐新宇付振东郝丽杰马小柏孙凯陈东风刘蕴韬赵晨博刘青芳王建波Vitaliy Pipich冯尔玺吴宝虎
关键词:纳米线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
束流输运网络中多目标的分区耦合牵制控制被引量:5
2007年
分别构造了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拓扑结构的束流输运网络,为了实现网络多目标同步控制的目的,把束流输运网络按照需要分成多局域网络,采用多局域网络的全局耦合分局域控制方法,实现了分区局域网络中各自所需的多目标(不动点和周期态等)的稳定控制。该方法可以拓广应用于其他复杂网络的多目标控制。
刘强方锦清李永
关键词:牵制控制小世界模型束晕-混沌
地球内部生成^3H的证据被引量:4
2007年
对土耳其Van湖和Nemrut湖的氚和氦同位素含量垂直分布进行了新的研究,实验数据取自Kipfer等人的工作.当时测量Van湖和Nemrut湖的3He,4He和3H主要目的是研究Van湖水的长期的垂直方向混合和深层水的更新.Van湖和Nemrut湖都是火山湖,Nemrut湖处于Van湖西部边界附近.从Van湖和Nemrut湖底部输入湖中的3He和4He都是来自于地幔.我们从Nemrut湖和Van湖的3H数据发现,Nemrut湖的3H垂直分布呈现"反常",湖底部的3H含量比表面的高约10%,高出部分(约(3.7±1.2)TU)是从湖底部输入的.对这部分剩余3H的来源进行了研究,排除了它的常规来源,例如早期核爆沉积物和已知的核反应.基于剩余3H与3He和热流相关性,推论出剩余3H与3He同是来源于地幔源,可能来自地球深处富集水(氢)的高温和高压环境下产生的核聚变.此外,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德国火山口形成的Laacher湖底部存在来自地幔源的3He和3H.探测地球内部的氚是研究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的关键证据.我们提供的地球内部生成氚的结果是正面的,这将有助于促进对"天然核聚变"物理机制的研究.
蒋崧生何明
关键词:地球内部
100 MeV质子束流品质诊断及剂量测量准确性评估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质子辐射生物学效应是太空放射生物学和质子束放疗研究的重要基础,可为空间环境下人员的危险性评估以及质子治疗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依托加速器建立相应的生物样本辐照技术是开展此类研究的前提条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最近建立的100 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提供的中能质子束流为目前国内能量最高,特别适合用于太空放射生物学和质子治疗相关研究。本研究中,利用在束和离线等多种手段建立了中能质子束流诊断和剂量测量方法,对加速器引出的100 MeV质子照射野大小、均匀性等束流品质以及剂量测量系统准确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对光子剂量响应好的LiF(Mg,Ti)热释光探测器,对90 MeV质子同样具有良好的剂量响应关系,可作为中能质子剂量准确性评估的手段之一。在5.0 cm×5.0 cm照射野范围内,加速器引出的100 MeV质子束流的均匀性好于90%,在线剂量测量系统准确性好于93%,束流品质和剂量测量条件基本满足辐射生物学的要求,可为质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王巧娟隋丽龚毅豪孔福全孔福全张艳文刘建成
关键词:中能质子热释光探测器质子治疗
100MeV质子双环双散射体扩束方案设计被引量:7
2019年
为满足质子单粒子效应实验对大面积、均匀化质子束流的需求,针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00 MeV质子回旋加速器提供的100 MeV质子进行了双环双散射体扩束方案设计.Geant4模拟表明该方案可在2.4 m位置产生一个均匀性为±1.89%、半径为8 cm的照射野,在5 m位置产生一个均匀性为±5.32%、半径为20 cm的照射野.此外,利用Geant4对双环双散射体扩束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并对第二散射体后加速器管道、初始束斑尺寸、照射野形成距离、改变入射质子能量等实际中各种可能因素对该方案扩束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韩金华郭刚刘建成隋丽孔福全肖舒颜覃英参张艳文
关键词:单粒子效应扩束均匀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