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0101) 作品数:17 被引量:301 H指数:10 相关作者: 葛全胜 郑景云 闫军辉 费杰 余克服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历史地理 更多>>
山西大同地区传染病分布特点及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分析山西大同地区传染病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统计分析2008~2012年山西大同地区法定传染病资料.结果 乙类、丙类传染病发生29种共15 396例,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8 968例(58.24%),发病趋势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肠道传染病3 135例(20.36%);呼吸道传染病3 079例(20.00%);自然疫源性传染病214例(1.39%);梅毒、淋病、肺结核发病呈现上升趋势,丙型病毒性肝炎呈下降趋势,手口足病2010、2011年两年发病率较高;50岁以上、21~30岁年龄段为传染病发生的主要人群,梅毒、淋病以50岁以上、21 ~30岁年龄层居多,肺结核以50岁以上、11~30岁年龄段居多,痢疾、手口足病以0~20岁年龄段多发;传染病职业分布:梅毒以无业、农民发生率较高,淋病以无业、农民、商人较高,肺结核以医务工作者、学生较高.结论 性传播疾病梅毒、淋病及呼吸道传染病中肺结核仍是该地区传染病防治的重点. 徐素娟 费杰 何洪鸣关键词:传染病 梅毒 淋病 肺结核 南海珊瑚礁及其对全新世环境变化的记录与响应 被引量:73 2012年 综述了南海珊瑚礁的生态现状及其对全新世环境历史的记录与响应.生态监测结果表明,南海珊瑚礁总体处于退化之中,主要表现为活珊瑚覆盖度的大幅度下降和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的降低,并导致珊瑚钙化率和珊瑚礁碳酸钙生产力的下降,这一现象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所致.作为高分辨率环境记录的载体,南海珊瑚礁清楚地记录了全新世温度历史和气候突变事件、千年尺度的El Nio活动强弱变化、千年-百年尺度的海平面波动、周期性的强风暴活动以及东亚季风、海水酸度和污染状况等.珊瑚礁对全新世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南沙群岛珊瑚礁记录显示过去200年来曾经多次发生El Nio高温引起的珊瑚礁热白化事件;中全新世高温期块状珊瑚死亡后恢复的时间为10~20年;中全新世高温期曾经周期性地发生低温气候事件导致的珊瑚冷白化,冷白化后珊瑚礁的恢复期一般为20~30年.这些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气候环境的变化过程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 余克服关键词:珊瑚礁 生态 气候 全新世 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速率 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24条温度变化代用序列,分析了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在百年与30a两个尺度上的变化速率及过去500年10a尺度的温度变化速率.结果表明:从全国平均看,在百年尺度上,20世纪的升温速率为(0.6±1.6)℃/100a(95%的置信区间,下同);在过去500年中,最大升温速率为(1.1±1.2)℃/100a,出现在小冰期向20世纪暖期的转换过程中,且这一升温速率可能也是过去2000年中最大的.在30a尺度上,尽管20世纪期间全国平均升温显著,但其最大升温速率仍小于历史时期的最大升温速率(分别出现在小冰期末至20世纪初及公元270s~320s).在10a尺度上,20世纪末的升温虽非常明显,但在过去500年中却并非空前.而且,最大升温速率的出现时间、持续长度与幅度大小存在区域差异;其中在百年尺度上,东北部地区过去2000年的最快升温出现在公元180s~350s,青藏高原出现在260s~410s和500s~660s.降温方面,小冰期期间出现的最快百年和30a尺度降温在过去2000年中也并非史无前例.20世纪期间,全国平均的10a尺度最快降温出现在1940s~1950s,速率为(-0.3±0.6)℃/10a,与20世纪前的最快降温大致相当;且各区域20世纪期间最大降温速率皆未超过历史时期的最大速率. 葛全胜 张学珍 郝志新 郑景云基于淀粉粒分析的江西广丰社山头遗址植物资源利用 被引量:12 2012年 江西社山头遗址是赣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尚未开展相关环境考古和植物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对该遗址出土陶器内壁残留物的淀粉粒分析表明,内壁残留物中包含了不同种类植物的淀粉粒,主要来自稻类和粟类作物,还有部分块根块茎类植物以及部分暂时不能鉴定的淀粉粒。可鉴定淀粉粒中包括稻类7粒、粟类9粒、块根块茎类2粒。从恢复的植物种类上来看,社山头遗址区域在4500~3500 a BP这段时间的植物利用包括了稻类、粟类和部分块根块茎类植物。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南方地区的植物考古和环境考古研究提供直接证据和补充,说明了该遗址古人类除水稻外其他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同时本研究结果也可为南方地区古人类食谱和植物资源利用结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新思路。 万智巍 杨晓燕 葛全胜 樊昌生 周广明 马志坤关键词:植物资源利用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库赛湖沉积物及风成物的粒度特征 被引量:18 2010年 对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库赛湖钻孔沉积物、冰面风成物和流域风成物粒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赛湖冰面风成物的粒度特征同流域风成物的粒度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而钻孔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却和流域风成物的粒度分布特征相似。对库赛湖钻孔沉积物端元组分的分析表明,库赛湖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有径流搬运、风力和冰川搬运组分构成,所占的平均比例分别为55.5%,35.9%和8.5%。库赛湖沉积物风成物端元组分的粒度分布特征,得到了冰面风成物粒度特征的验证。尽管没有获得径流搬运组分的样品,但钻孔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同流域风成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具有的相似性,可能说明,由于库赛湖地区降水较少,湖区径流不发育,流域的风化作用很弱,流域风成物通过流水汇入径流,成为径流搬运的主要物质来源。 刘兴起 姚波 杨波关键词:粒度特征 不同海拔高度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012年 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树轮气候学研究的基础,而对不同海拔高度上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树木生长与气候要素的关系。本文对国内外关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在相同及相似气候区内,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趋势较一致。一般而言,森林上限树木径向生长往往与气温密切相关,森林下限树木径向生长与降水密切相关。在十分干旱的地区,上述结论却不一定适用,往往表现为无论森林上、下限,树木径向生长均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在水分条件较为充足的地区,亦会出现无论森林上、下限,树木径向生长均与气温的变化显著相关的现象。另外,研究表明树木生长主要受局域气候的影响,不同树种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不明显。 张慧 邵雪梅 张永关键词:气候要素 类型变更的相邻气象观测站的日气温资料整合 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日气温资料,分析了因气象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气候资料连续性和均一性问题及其影响,提出了订正相邻观测站日气温并将因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相邻站不连续日气温资料整合的方法。主要结论有:(1)气象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气候数据不连续既影响资料的均一性,也影响气候变化研究的结果。在考虑或不考虑测站类型变更(仅1980年以后)时,对我国过去60年1月气温趋势变化的估计结果差别达6.0%。(2)虽然海拔差异明显影响相邻站气温,但城乡差别等下垫面及其周边环境差异因素的作用极为显著;可导致两个地理位置相近的测站最大月气温差别超过0.50℃。(3)利用相邻测站的月气温差异进行各月的日气温订正可以消除海拔、台站下垫面及其周边环境差异对观测资料的均一性影响;使订正后的序列能更好地反映出气候的年际变化特征;从而可为我国正在开展的气候区划新方案、气候变化对区划影响及冷暖期环境格局变化等研究工作提供更均一的气候观测基础资料。 郑景云 卞娟娟关键词:气象观测站 清代华北地区冬半年温度变化重建与分析 被引量:17 2012年 利用清代地方志中的异常初、终霜记载,根据器测时期华北初、终霜的早、晚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重建了1646-1910年华北地区时间分辨率为5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序列,分析了期间的冷暖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清代华北地区气候以寒冷为主要特征,冬半年温度平均较现代(1951-1980年)约低0.55℃,最冷5年(1656-1660年)较现代约低1.42℃;清代华北地区冬半年气候存在"冷—暖—冷"的世纪波动,两个寒冷时段起讫时间分别为1646-1700年(平均较现代约低0.77℃)和1781-1910年(平均较现代约低0.58℃),1701-1780年虽然相对较暖,但冬半年温度仍较现代略低(平均较现代约低0.36℃);从更高时间分辨率看,清代冷暖时段内同样存在较小的波动,清后期寒冷时段出现了两个"冷谷"。 闫军辉 葛全胜 郑景云关键词:温度重建 冬半年 清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1620年的极端冷冬研究 被引量:10 2014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620年冬季的积雪特征与寒冷程度;估算了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及9个地点相对于1961-1990年的冬季气温距平。结果表明:①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积雪期在30~100日之间,其中荆州积雪期最长,可能达百日之久;合肥、霍山、南京、巢湖等地积雪平均达70日左右;安庆、武汉、常德、长沙、景德镇等地积雪40~60日不等;苏南、上海等地积雪日数相对较少,也达30日左右。②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寒冷,冬季的区域平均气温较现代(1961-1990年)低约4.4℃;其中景德镇的冬季气温负距平最大,较现代平均低约5.7℃;其次为霍山、合肥、常德、武汉和上海,其冬季气温距平在-5^-4℃之间;长沙冬季气温负距平虽相对最小(低约3.6℃),但仍远低于器测时期的极端最低值。 闫军辉 刘浩龙 郑景云 郝志新 葛全胜 傅辉关键词:积雪日数 冬季气温 淀粉粒分析揭示的赣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晚期人类对植物的利用情况 被引量:9 2012年 相对于中国北方地区而言,史前时期赣江流域的植物利用情况一直不甚明了.距今5~4ka的樊城堆遗址、拾年山遗址、筑卫城遗址和尹家坪遗址,地处赣江中游,是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在发掘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植物遗存只有红烧土中所保存的稻壳和稻秆遗迹,尚缺乏系统的植物考古研究.本文对这4个遗址新石器晚期文化层出土的13件石器工具进行了残留物淀粉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生活在江西赣江中游地区的古人在植物利用方面至少包括了薏米(Coixspp.)、稻(Oryzaspp.)、豇豆属(Vigna)植物、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姜科(Zingiberaceae)植物以及其他块根块茎类植物,反映出距今5~4ka这一时期江西赣江中游地区古人植物利用的种类还是比较多样的.同时我们的研究也为了解江西以及南方地区植物利用情况和史前农业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尝试. 万智巍 杨晓燕 葛全胜 樊昌生 周广明 蒋梅鑫关键词:石器 植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