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DB1B03)

作品数:30 被引量:419H指数:13
相关作者:孙康蒋剑春邓先伦卢辛成刘晓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林科院林业新技术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5篇活性炭
  • 6篇油茶
  • 4篇磷酸
  • 3篇油茶籽
  • 3篇酸法
  • 3篇竹活性炭
  • 3篇磷酸法
  • 3篇光催化
  • 3篇茶皂素
  • 3篇茶籽
  • 3篇催化
  • 2篇脂肪酸组成
  • 2篇杉木
  • 2篇微胶囊
  • 2篇硫酸
  • 2篇近红外
  • 2篇颗粒活性炭
  • 2篇孔结构
  • 2篇光谱
  • 2篇含油量

机构

  • 29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福建省林业科...
  • 3篇国家林业局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淮北普豪生物...

作者

  • 8篇蒋剑春
  • 8篇邓先伦
  • 8篇孙康
  • 7篇卢辛成
  • 7篇刘晓敏
  • 6篇陈虹霞
  • 6篇王成章
  • 6篇朱光真
  • 5篇王国栋
  • 4篇叶建中
  • 4篇崔丹丹
  • 4篇周昊
  • 3篇原姣姣
  • 3篇毕良武
  • 3篇赵振东
  • 3篇林冠烽
  • 3篇韩路路
  • 2篇刘雪梅
  • 2篇许玉
  • 2篇林玉锁

传媒

  • 13篇林产化学与工...
  • 7篇生物质化学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新型炭材料
  • 1篇中国油脂
  • 1篇功能材料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可再生能源
  • 1篇Agricu...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9篇2012
  • 1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油茶壳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制备油茶壳活性炭,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方法]以油茶壳为原料,通过磷酸活化法制备油茶壳活性炭,考察磷酸浓度、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对活性炭的得率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得的活性炭结构进行表征。[结果]当磷酸浓度为70%,浸渍比为1∶3,活化温度为600℃,活化时间为90 min时,活性炭得率可达34%以上;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分别大于1 000、150mg/g;所得活性炭结构以微孔为主,且富含一定比例的中孔,孔径分布相对集中在1.4~5.0 nm。[结论]该研究为油茶壳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刘晓敏邓先伦郭昊王国栋
关键词:活性炭
木质颗粒活性炭的孔结构对丁烷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对5种不同工艺制备的杉木颗粒活性炭的丁烷活性、丁烷工作容量、丁烷持附性与孔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丁烷吸附性能与活性炭样品的比表面积、孔容积和孔径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对丁烷活性起作用的孔主要集中在1.16~2.00 nm;对丁烷工作容量有显著影响的孔径介于2.0~4.0 nm;对丁烷持附性影响最大的孔分布在0.5~1.0 nm。大孔对整个吸附过程没有什么显著影响,只是作为丁烷分子进入中孔、微孔的输送通道。
刘晓敏邓先伦朱光真王国栋许玉
关键词:活性炭孔结构
油茶饼粕中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被引量:14
2011年
以茶籽饼粕为原料,采用体积分数65%乙醇-水溶液提取,并通过中低压色谱快速分离得到高纯度的黄酮苷混合物。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柱子XB-C18(10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2∶3),紫外270 nm,流速3 mL/min,分离得到黄酮苷化合物Ⅰ和Ⅱ。经IR、MS和NMR鉴定,两种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3-O-[2-O-β-D-半乳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Ⅰ)和山奈酚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Ⅱ)。
陈虹霞王成章叶建中周昊
关键词:油茶饼粕黄酮苷高效液相色谱
磷酸法制备活性炭活化机理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研究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活化机理。[方法]将磷酸浸渍后的木质纤维素类原料经稀酸水解后提取还原糖,研究还原糖含量与相应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产品孔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还原糖含量与活性炭产品孔性能基本呈正相关,而在浓硫酸添加量较高时,呈反相关,可能是由于浓硫酸的过度催化导致形成更小分子量的低聚糖,对较大拓扑结构的形成不利,反而会降低比表面积和孔的发展。[结论]为活性炭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朱光真邓先伦
关键词:磷酸活性炭还原糖
杉木屑制备高丁烷工作容量颗粒活性炭(英文)被引量:14
2011年
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高丁烷工作容量(BWC)颗粒活性炭(GAC)的制备方法。在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工艺中通过添加浓硫酸作为助催化剂,以杉木屑为原料制备了BWC高达165 g/L的产品,其表观密度为241 g/L,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平均孔径分别为2 627 m^2/g、1.574 cm^3/g、0.941 cm^3/g和2.397 nm。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为:磷酸浓度为56%,浸渍比为1.9∶1,硫酸添加量为6%,硫酸浓度为80%,干燥固化温度为300℃,干燥固化时间为3 h,活化温度为450℃,活化时间为60 min,并且浓硫酸和活化温度是制备丁烷吸附用颗粒活性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本研究可将高BWC颗粒活性炭制备时间从20-70 h缩短在5 h以内。
朱光真邓先伦刘晓敏许玉林冠烽龚建平
关键词:正交试验杉木磷酸硫酸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油茶籽含油量的研究被引量:17
2011年
以索氏提取法分析的30份油茶籽的含油量值为化学法测定值,结合相应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多种预处理方法和回归方法建立了较精准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经"一阶导数+SG+MSC"预处理组合最好,校正相关系数(RC)和校正标准误差(RMSEC)分别为0.925 67和2.53;交叉检验相关系数(RCV)和交叉检验校准误差(RMSECV)为0.917 27和2.67;最优波段为4200.20-4088.35 cm^-1和4666.89-4639.89 cm^-1。还比较了偏最小二乘法(PLS)和主成分回归(PCR)方法建模结果,以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建模效果较好。10份验证样品的预测值和化学法测定值的相关系数(r)为0.897 8,预测效果较好。
原姣姣王成章陈虹霞叶建中
关键词:近红外漫反射油茶含油量
负载二氧化钛竹活性炭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以竹子为原料,通过磷酸活化法制备了一系列活性炭,考察其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焦糖脱色率,选择其中2项值都比较高的试样,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负载型二氧化钛/竹活性炭光催化剂(TiO2/BAC),并用其去除水溶液中的甲醛,以甲醛去除率为指标考察TiO2/BAC的性能。结果表明,在浸渍比3∶1,升温速率10℃/min,活化温度400℃,活化时间40 min的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竹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大、中孔非常丰富。以上述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所制备的TiO2/BAC对水溶液中甲醛的去除效果非常明显:投加量为1.5 g时,800 mL初始浓度为5 mg/L的甲醛水溶液,在17 W紫外灯光照射的条件下,反应480 min时甲醛去除率可达到84.28%。对比了单一TiO2、单一竹活性炭、竹活性炭与TiO2简单混合、TiO2/BAC去除甲醛的效果,结果表明TiO2/BAC去除甲醛的过程中,TiO2与竹活性炭二者呈现明显的协同作用。
崔丹丹蒋剑春孙康卢辛成
关键词:竹活性炭二氧化钛光催化甲醛
醋酸乙烯载体竹活性炭的磷酸法制备与性能表征被引量:10
2013年
以竹节为原料,采用磷酸法制备醋酸乙烯催化剂载体活性炭。采用N2吸附等温线、Boehm滴定法、热重-质谱仪(TG-M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磷酸法竹活性炭和水蒸气法椰壳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比表面积、孔结构、表面官能团和微观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竹活性炭的醋酸吸附性能、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与椰壳活性炭相近;且竹活性炭具有更丰富的—COO-、—OH-和PO、P—O—C和POOH等表面官能团。磷酸法竹活性炭的制备有望为醋酸乙烯催化剂载体活性炭的生产提供新工艺,实现对水蒸气法制备椰壳活性炭的替代。
林冠烽蒋剑春吴开金孙康
关键词:活性炭竹节醋酸乙烯磷酸
Effects of Microporous Structure of Activated Carbon on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N-butane
2012年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croporous structure of ac- tivated carbon on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n-butane. [Method] Using 8 activated car- bons prepared from different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prop- erties of activated carbon on butan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 Specific surface area, pore volume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exert- ed remarkable effects on butane adsorption. The activated carbon with high percent- age of micropore volume within the range of 1.2-2 nm possessed high butane activity. The level of butane retentivity ro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volume of pore within the range of 0.5-0,9 nm, which led to smaller butan working capacity (BWC).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adsorption research for activated carbon.
刘晓敏邓先伦朱光真王国栋
脱硫脱硝用活性炭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2年
化石燃料的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硫、氮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碳的烟气,造成了酸雨和温室效应。活性炭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选择性吸附剂,对化石资源加工过程中的脱硫脱硝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脱硫脱硝性能与孔隙结构以及表面官能团等物理化学性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介绍了活性炭脱硫脱硝的吸附机理,国内外活性炭脱硫脱硝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对活性炭类型和改性活性炭用于脱硫脱硝进行了系统总结。
谢新苹蒋剑春孙康卢辛成
关键词:活性炭脱硫脱硝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