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137)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周仲谋王晓梅辛明霞李晓灵陈晶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 3篇文学

主题

  • 5篇电影
  • 5篇改编
  • 3篇电影改编
  • 2篇史诗
  • 2篇文化
  • 2篇消费文化
  • 2篇《白鹿原》
  • 1篇地域文化
  • 1篇娱乐化
  • 1篇诗风
  • 1篇史诗风格
  • 1篇彷徨
  • 1篇熵变
  • 1篇文化影响
  • 1篇先河
  • 1篇乡土
  • 1篇迷茫
  • 1篇民族风格
  • 1篇民族史诗
  • 1篇名著

机构

  • 7篇兰州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作者

  • 6篇周仲谋
  • 2篇王晓梅
  • 1篇李晓灵
  • 1篇陈晶

传媒

  • 2篇东方论坛(青...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四川戏剧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文化与传播

年份

  • 5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人性困境中的迷茫与彷徨——试析奥尼尔《长日入夜行》
2012年
作为奥尼尔的代表剧作之一,《长日入夜行》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典型写照。蒂龙一家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以及母亲玛丽时而承认时而否认的矛盾之举,衍射的是西方社会的家庭悲剧,即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与信仰缺失、精神家园失落之间的巨大冲突,而这恰恰是现代文明灵魂的彷徨和迷茫。
陈晶王晓梅
关键词:奥尼尔迷茫彷徨
《白鹿原》:乡土民族史诗的影像转换
2013年
小说《白鹿原》被改编成电影,是文学界和电影界的一件大事。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对这部乡土民族史诗进行影像转换,尽可地将原著的复杂主题呈现出来。尽管大量的删剪造成不少遗憾,但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周仲谋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改编史诗
娱乐化电影改编的先河——张建亚《三毛从军记》的再认识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电影改编的娱乐化倾向始于1992年张建亚执导的《三毛从军记》,这部改编自张乐平先生同名漫画的影片,尽管也含有原著批判暴露的成分,但却多了几许戏谑和调侃,这戏谑和调侃既指向主人公三毛无奈的悖谬处境,也有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戏仿和消解。影片像是一出黑色幽默,在嬉笑游戏中夹杂着人生无奈的荒诞感。与当下的娱乐化改编影片不同,《三毛从军记》的戏谑调侃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混合在一起的,并最终纳于主流意识形态及其价值取向的框架之下。《三毛从军记》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娱乐化改编同样会产生优秀的影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娱乐的"度",如何在娱乐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正面价值意义的建构。
周仲谋
关键词:电影改编娱乐化
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熵变与反思被引量:1
2013年
电影改编实质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熵变。戈尔丁《蝇王》两个版本的电影改编在实现了影像化增熵功能之后,也凸显了不可忽视的减熵效果,对小说的艺术内涵造成了一定的损毁。反思意识形态的规训和消费文化的诱惑,保持"深度"意识和"作者"个性,将是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重要议题。而对文学作品电影改编体系而言,这既是实现其文化增熵终极目标的现实途径,也是激发电影改编的内在潜力,进而达到文学与电影双赢的良方。
王晓梅李晓灵
关键词:《蝇王》电影改编
西部乡土史诗与地域文化的影像呈现——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艺术被引量:5
2013年
面对《白鹿原》这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思想厚重的"大书",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尽可能地呈现了原著的复杂主题,并有意识地展示了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陕西地域文化。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给人强烈的震撼。
周仲谋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改编地域文化史诗风格
“戏剧式改编”:历史论争与现实可能被引量:1
2012年
"戏剧式改编"曾是中国电影改编的重要方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戏剧式改编"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演变轨迹。"戏剧式改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戏剧式电影"观念的兴盛而逐渐走向繁荣;20世纪50—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戏剧式改编"电影作品,并形成了以夏衍为代表的"戏剧式改编"理论;1980年代以后"戏剧式改编"引发争论,在质疑声中逐渐走向衰落。但作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电影改编方式,"戏剧式改编"对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影改编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周仲谋
关键词:消费文化
新世纪华语电影中的名著改编问题被引量:5
2013年
新世纪以来的华语电影完成了工业层面的转型与整合,并形成了以"大片"为代表的商业电影模式。华语"大片"中有不少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片,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画皮》《花木兰》《赵氏孤儿》等,这些影片借助名著的影响力和情节内容,配合豪华壮观的场面和绚丽的视觉冲击,在华语电影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辉煌票房成绩的背后,这些影片却暴露出文化层面的严重缺失。在今后的华语电影改编中,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名著,注重改编影片的民族化审美品格,使其既能创作出巨大经济效益又能发挥出延续文学经典、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有助于深化华语电影的文化影响力。
周仲谋
关键词:华语电影名著改编民族风格文化影响
“戏剧式改编”:历史论争与现实可能
2012年
"戏剧式改编"曾是中国电影改编的重要方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戏剧式改编"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演变轨迹。"戏剧式改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戏剧式电影"观念的兴盛而逐渐走向繁荣;20世纪50~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戏剧式改编"的电影作品,并形成了以夏衍为代表的"戏剧式改编"理论;1980年代以后"戏剧式改编"引发争论,在质疑声中逐渐走向衰落。但作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电影改编方式,"戏剧式改编"对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影改编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周仲谋
关键词:消费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