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5037)

作品数:13 被引量:105H指数:7
相关作者:陆其峰张建伟王根张文江杨晓峰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同化
  • 2篇低温雨雪
  • 2篇低温雨雪冰冻
  • 2篇低温雨雪冰冻...
  • 2篇冻灾
  • 2篇雪冰
  • 2篇雪深
  • 2篇雨雪冰冻
  • 2篇雨雪冰冻灾害
  • 2篇云检测
  • 2篇灾害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湿度
  • 2篇气象
  • 2篇风云三号
  • 2篇暴雪
  • 2篇AMSR-E
  • 2篇FY-3
  • 2篇冰冻灾害
  • 2篇大气探测

机构

  • 8篇国家卫星气象...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四川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安徽省气象信...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作者

  • 10篇陆其峰
  • 4篇张建伟
  • 3篇王根
  • 3篇张文江
  • 2篇张鹏
  • 2篇吴雪宝
  • 2篇杨晓峰
  • 1篇彭建
  • 1篇温华洋
  • 1篇高志强
  • 1篇杨忠东
  • 1篇杨成荫
  • 1篇张凤英
  • 1篇谢伟
  • 1篇刘志权
  • 1篇刘辉
  • 1篇李昂
  • 1篇张鹏

传媒

  • 2篇红外
  • 2篇遥感技术与应...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Scienc...
  • 2篇Journa...
  • 1篇红外与毫米波...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10年...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Y-3B红外分光计亮温资料的云检测算法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结合风云三号B星(FY-3B)载红外分光计(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er,IRAS)资料的通道特性,分析了云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性。与通道亮温偏差阈值法不同,利用通道多光谱信息以及基于平滑梯度和通道信噪比的方法对FY-3B/IRAS资料进行云检测方法研究,更有效地识别出了有云视场点。对2013年1月9日00时至1月14日00时共5天的IRAS资料数据进行了偏差订正,然后采用以上方法进行了IRAS资料云检测。结果表明,经过云检测后的通道亮温偏差服从高斯分布,满足后期变分同化IRAS通道亮温的要求。
王根谢伟陆其峰张建伟
关键词:云检测
基于区域ATOVS数据同化的2008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暴雪监测研究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面常规观测、地面雷达观测等气象监测手段因受冰雪灾害的影响,未能提供全面及时的雪情信息.为了补充雪情数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采用区域ATOVS卫星遥感数据和NCEP预...
陆其峰张文江张鹏吴雪宝张凤英刘志权DALE M.Barker
关键词:雪深
文献传递
基于水分距平指数的2006年四川盆地东部特大干旱遥感响应分析被引量:21
2008年
针对四川盆地东部的2006年特大干旱,分析MODIS遥感观测资料对旱情的响应,以探求区域干旱遥感监测的可操作性方案。首先,依据地面气象和水文观测初步估算了旱情的发展过程和空间分布范围,利用MODIS产品计算了2001-2006年夏季每8天的地表水分遥感指数;然后,构造并计算了地表水分距平遥感指数,用之检验了四川盆地东部特大干旱的遥感响应;最后,基于地表水分距平遥感指数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干旱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距平指数对水分盈缺敏感,优于基于绝对含水量的遥感监测方法,准确提取了四川盆地东部2006年特大干旱的时空格局,重建了旱情的发展和消退历程,同相关旱情统计比较吻合。同干旱的地面监测比较,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局地需水持水特性,而且克服了观测站点的空间代表性局限,能快速提供区域旱情的详细空间分布,因此为区域干旱的日常监测提供了一个具可操作性的实用方案。
张文江陆其峰高志强彭建
关键词:四川盆地干旱
Innovations in the Data 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Chinese F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2014年
This study introduces some innovations in the data 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Chinese F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Issues about satellite image navigation, radiation calibration, and data assimilation are discussed. A time series of the earth's disk center-line count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atellite spin axis. With this information, the altitude parameters of the satellite and then the earth disk location in the south-north direction may be solved. In each spin cycle, the satellite views the sun and the earth. Given the satellite position and altitude, the angle (β) subtended at the satellite by the sun and the earth can be calculated and predicted. Thus, the earth's disk location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is fixed.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we derived an automatic image navigation algorithm for FY2 geosynchronous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with an accuracy approaching pixel level. The FY2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traveling in a geostationary orbit suffers a large amount of radiation from the sun. The radiation varies on both diurnal and annual scales, which causes radiation responses in the thermal infrared (IR) bands wherein the wavelengths greater than 3.5 μm vibrate periodically on scales of hours to years. These vibrations must be precisely calibrated. First, based on th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radiant contribution from the front-optics,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libration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on a temporal scale of hours from the space-borne inner-blackbody (IBB) measurement results. Second, the in-orbit measured radiation of the lunar surface is referenced and utilized to correct the sys- tematic bias of the IBB calibration from daily to annual scales. By using such algorithms, we achieved a calibration accuracy of the FY2 satellite's IR imagery of less than 1 K. The on-orbit satellite instrument parame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ata quality; however, they may be mis-measured due to limitations in the measurement conditions or may be change
许健民郭强陆其峰陆风张晓虎
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器通道选择方法及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考虑到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器通道之间的相关性、变分同化的时效性等,需要进行通道选择。利用主成分—逐步回归法进行AIRS通道选择研究。由于短波CO2通道易受太阳光影响,分白天和夜晚进行。具体执行过程中,首先进行通道预处理,然后分别对温度和湿度雅可比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采用逐步回归法找出对前几个主成分影响较大的通道得到入选的通道子集。进而根据经验和实际观测资料,为了达到全局最优并兼顾局部,基于分区的思想,采用主成分—双区逐步回归法进行通道选择。结果表明:1利用AIRS进行反演时,合理选择通道是非常必要的;2主成分—双区逐步回归法得到的通道组合进行温度、湿度反演的误差整体比基于信息熵分步迭代小。
王根陆其峰张建伟温华洋
关键词:雅可比矩阵
FY-3B红外分光计亮温观测模拟偏差订正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变分同化FY-3B红外分光计(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er,IRAS)的通道亮温要求亮温观测模拟偏差满足高斯分布。由于卫星数据处理以及数值预报模式等包含的误差不服从高斯分布,因此需要对偏差进行订正。首先对IRAS资料进行云检测等初步质量控制;在统计了IRAS的20个通道亮温之后,发现扫描偏差具有星下点对称性;最后对扫描和气团偏差进行了订正。结果表明,订正后IRAS高层通道1、10以及近地面通道14的偏差绝对值有所增加,水汽通道13和地面通道20的偏差标准差有所增加,其它15个通道亮温观测模拟偏差均值从1.04 K减小到了-0.30 K,相应的标准差从2.28 K减小到了1.99 K。偏差概率分布更具高斯性。
王根陆其峰刘辉张建伟
关键词:高斯分布偏差订正云检测
风云三号A星大气探测资料数据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初步评价与同化研究被引量:23
2011年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Y-3)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首发星,大部分仪器是第一次装载.11个仪器[1]中有4个大气探测仪器是数值天气预报同化直接关注的仪器,即,三个大气垂直探测仪器(微波温度计MWTS,类似于微波温度探测器MSU或AMSU-A;微波湿度计MWHS,类似于微波湿度探测器AMSU-B或MHS;红外分光计IRAS,类似于高分辨率红外探测器HIRS)和一个微波成像仪MWRI(类似于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E).
陆其峰
关键词:同化气象卫星
FY-2C卫星大气运动矢量产品的高度指定误差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统计分析了2009年FY-2C水汽通道反演的AMVs(大气运动矢量)误差分布特征,结果显示,AMVs反演偏差存在气候带、季节以及垂直分布不均匀的时空特征.根据风随高度变化原理,推断高度指定偏高是主要误差来源.利用NCEP/FNL风场作参考,对AMVs进行高度再指定,进一步验证高度指定偏差是否为AMVs主要误差来源,结果表明,AMVs纬向风的负偏差明显减小,由-9.73 ms-1减小到-1.1 ms-1,误差标准差由10.24 ms-1降低到4.5ms-1,改善幅度超过50%,经向风的质量也有明显改善,较好地消除了季节性误差,佐证了前述观点.初步建议了一种利用数值预报分析场作为参考将AMVs高度指定到合理高度的方法,也为AMVs产品生产者提供了一个检验算法的思路.
杨成荫陆其峰吴雪宝张鹏
关键词:卫星气象学误差分析
基于区域ATOVS数据同化的2008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暴雪监测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面常规观测、地面雷达观测等气象监测手段因受冰雪灾害的影响,未能提供全面及时的雪情信息.为了补充雪情数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采用区域ATOVS卫星遥感数据和NCEP预报数据,利用与美国NCAR合作开发的WRF三维变分预报/同化系统(其中陆面子过程选用NOAH方案),建立了基于区域ATOVS数据同化的2008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暴雪监测系统,提供了暴雪灾害时段内每6h一次的雪水当量演化分布数据.本文系统阐述了基于区域ATOVS数据同化的2008中国南方特大暴雪灾害监测方案,并对比分析了同化前、后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吻合度.研究表明:同化后的分析场能更好地反映此次强降雪过程的天气特征,雪深的计算精度较同化前有明显改进,从而验证了基于区域ATOVS数据同化的雪情监测方案的可行性.该研究不仅为暴雪天气灾害应急服务提供了及时准确的雪情空间分布和演变信息,也为区域ATOVS数据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陆其峰张文江张鹏吴雪宝张凤英刘志权DALE M.Barker
关键词:雨雪冰冻灾害雪深
AMSR-E卫星反演土壤湿度与ECWMF、NECP再分析土壤湿度比较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土壤湿度是气象学、气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环境因子和过程参数。AMSR-E可提供全球范围的较长时序的卫星反演土壤湿度产品,将ECWMF和NECP再分析资料与AMSR-E土壤湿度产品进行时空比较,在评价三者一致性的同时对AMSR-E土壤湿度进行检验,并进一步使用站点观测资料(土壤湿度、降水量)对中国区域的AMSR-E、ECWMF以及NECP土壤湿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全球及中国区域AMSR-E、ECWMF与NECP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特征一致性较好,但与ECWMF、NCEP相比AMSR-E土壤湿度在数值上明显偏小,尤其当AMSR-E土壤湿度数值较小时,与另两者的差距较大;三者土壤湿度均与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比较而言,ECWMF和NECP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更好;与站点土壤湿度相比,ECWMF和NECP土壤湿度偏大,AMSR-E土壤湿度偏小,全国范围内2009年159个站点统计结果显示:ECWMF、NECP与站点的均方根误差(0.107、0.124)小于AMSR-E的均方根误差(0.127)。
李昂陆其峰杨晓峰张建伟
关键词:AMSR-E土壤湿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