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70027)

作品数:8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牛力朱庆葆徐保安何鑫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大学治理
  • 3篇校董
  • 3篇校董会
  • 2篇董事
  • 2篇董事会
  • 2篇议会
  • 2篇政治
  • 2篇民国
  • 1篇大学理念
  • 1篇董事会治理
  • 1篇学理
  • 1篇学者
  • 1篇意志
  • 1篇政治意志
  • 1篇政治影响
  • 1篇治校
  • 1篇史实
  • 1篇史实考辨
  • 1篇他乡
  • 1篇情感

机构

  • 8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轻工业学...

作者

  • 4篇牛力
  • 1篇朱庆葆
  • 1篇何鑫
  • 1篇徐保安

传媒

  • 3篇学海
  • 1篇江苏高教
  • 1篇民国档案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教育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东南大学校董会运作初探——以大学与国家关系为视角被引量:1
2016年
东南大学模仿美式教育的董事会制度使得为东南大学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得以继续对东南大学的办学发挥作用,但随着其职权的扩大、时局的变化以及东南大学易长风潮,校董会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便凸现出来。这种美式校董会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并不成功,因为其制度设计中隐含国家与大学的矛盾,尤其在校长人选的推定上容易导致教育部与学校的人事纠葛,这种制度最终也只能无果而终。
何鑫
关键词:董事会
国立东南大学的董事会治理实践研究
2019年
1921年正式成立的国立东南大学是一所典型的按照美式大学模式治理的中国公立大学,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董治校模式得以在东南大学实践。东南大学校董会由校外人士组成,行使学校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掌控推选校长、决定重大事项等权力。校董多为政界及教育界知名人士,为学校的创设及早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校内外时局演变,校董会运作中引发的争议也愈发突出,以1923年取消评议会扩大校董会职权、1924年裁撤工科和1925年易长风潮为代表,校董会与校内教授群体及教育当局等各方势力爆发冲突,最后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校董会治校在中国公立大学的唯一实践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校董会制度设计中蕴含了校内与校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些因素在校内外矛盾激化时爆发,校董会被迫终止运作,本来蓬勃发展的东南大学陷入政潮,开始走下坡路。
何鑫
关键词:校董会大学治理
东南大学取消评议会史实考辨被引量:1
2016年
1924年东南大学取消评议会一事,一直备受争议,并成为此后"易长风潮"的导火索。但关于此事经过,论述却语焉不详,并多有出入。考辨史实,东大取消评议会之举在校内并未获得合法通过,而教育部也没有核准此项呈文。评议会在东大被无故取消,并长期停开,不仅关系到校内权力结构的变动,也加深了大学内部的分裂和对立。
牛力
故土中的“他乡”:民族主义与教会大学学生的爱国情感表达被引量:1
2013年
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显著不同的复杂面相,不平衡应该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教会大学作为一种"非民族情境",在人事管理、经费来源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族特质"。在此情境下,教会大学学生的民族主义诉求,既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潮流相契合的一面,也有自己的显著特色。面对校外人士对教会学生"洋化或国际化"的嘲讽,部分学生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以洗刷"汉奸"嫌疑。但由于基督教爱国主义的特殊性和其它一些原因,"反省"成为教会大学学生民族主义诉求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外在压力下,当民族主义浪潮威胁到教会大学本身存在的时候,大学生的母校情结与民族情感构成了天然矛盾,既要求母校按照民族主义逻辑向前发展,又竭力维护大学自身的名誉、地位与特性。
徐保安
关键词:民族主义
分裂的校园:1920—1927年东南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被引量:5
2017年
1920—1927年东南大学的治理结构经历了显著变化,其中以评议会和校董会的权力消长为核心。作为全校最高议事机关的评议会,面对校内系科之争,因利益关涉难有效能,其职权被校董会逐步挤压,最终在1923年被全面取代。校董会体现了东南大学在地方构建一个沟通政、商、学界权势网络的努力,也成为东大汲取社会资源的重要渠道。校董会职权的扩展,不仅加剧了校内群体的分裂,也强化了大学对于地方军政势力的依赖,从而带来潜在的政治风险。校内的分裂与校外的政治因素相互激荡,终成为1925年易长风潮的重要推手。在易长之后大学权力格局的重组中,"教授治校"的理念被高举,并形成了"教授会议—校务会"的双层结构。但面对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所谓的"教授治校",在校务管理上鲜有效能,也难以应对激变的时代。
牛力
关键词:校董会教授治校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民国高等教育的转折与演变被引量:6
2014年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在采择、吸收他国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并得到快速发展。但时局动荡和战火绵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政治的渗透更使教育深受其苦。民国高等教育体现出精英化的特征,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相去甚远。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也未能很好融入到中国社会之中。
朱庆葆
关键词:政治影响本土化
民国时期大学治理中的北大与中大之争——以罗家伦和南高学者为中心被引量:4
2014年
民国大学史上的北大与中大,因学术理念、文化态度的分歧,明争暗斗,成见颇深。借由师友间的人脉传承,演化为人事派系与门户畛域,若隐若现,却根深蒂固。1932年,北大出身的罗家伦入主中央大学,使原本存在的门户派分更加尖锐。围绕大学校长的人选和去留,双方各有主张,乃至针锋相对。罗家伦在教员进退上"重北轻南",在学术精神上除旧布新,对中大学术传统和学者群体都带来了新的挤压和冲击,也遭致激烈的反抗和严厉批评。
牛力
关键词:门户之见
国家需求与大学治理——论罗家伦的大学理念及其实践被引量:1
2013年
罗家伦是民国时期体制内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中国近代大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他的大学理念及办学实践中,罗家伦从民族争生存的角度来看待大学使命,突出了大学教育对于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大学治理紧密围绕国家目标展开,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需要的知识生产和人才培育。在教育过程中,他强调政治意志对于大学师生的引导,灌输主流的意识形态和党派价值观。罗家伦的教育理念及其办学实践体现了政府主导的大学发展思路。
牛力
关键词:大学理念政治意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