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319)

作品数:10 被引量:78H指数:4
相关作者:胡进耀谢欢欢苏智先杨艳黎云祥更多>>
相关机构:绵阳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天全县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珍稀
  • 2篇珍稀濒危
  • 2篇植物
  • 2篇柱头
  • 2篇柱头可授性
  • 2篇萌发
  • 2篇花粉
  • 2篇活性
  • 2篇濒危
  • 1篇大熊猫
  • 1篇性别鉴定
  • 1篇休眠
  • 1篇休眠解除
  • 1篇氧化酶
  • 1篇氧化酶活性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叶片
  • 1篇叶片生理
  • 1篇叶片生理指标
  • 1篇疑似

机构

  • 9篇绵阳师范学院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四川省林业科...
  • 2篇天全县林业局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绵阳市蜀创农...

作者

  • 6篇胡进耀
  • 3篇谢欢欢
  • 2篇胥晓
  • 2篇余凌帆
  • 2篇苏智先
  • 2篇黎云祥
  • 2篇杨艳
  • 1篇吴庆贵
  • 1篇陈艳
  • 1篇周莎
  • 1篇别鹏飞
  • 1篇李佳桐
  • 1篇刘健
  • 1篇张绍先
  • 1篇孙承东
  • 1篇王艳玫
  • 1篇彭桦
  • 1篇高菊

传媒

  • 5篇四川林业科技
  • 2篇生态学报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植物分类与资...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天全县方竹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为加快天全县方竹林的恢复,为大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本文对不同生态恢复措施下方竹林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龄级的方竹,在生境恢复措施下的含水率小于生境保育措施下的含水率。不同恢复措施下方竹生物量表现为:除当年的新生竹外,生境恢复措施下方竹林B、C龄级的生物量都大于生境保育措施下方竹林生物量。不同生态恢复措施下方竹的株高、基径与竹龄均呈现相关性,其中生境恢复措施下方竹的株高与基径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
孙承东余凌帆谢欢欢胡进耀刘勇嘉
关键词:生态恢复方竹
北川驴蹄草(Caltha dysosmoides)花部特征研究
2017年
北川驴蹄草(Caltha dysosmoides Tao Zhang et al)是2016年新命名的物种(四川特有),为保护利用这一新种,急需研究其生殖生物学特征。本研究于不同种群中选取50株进行标记,观察其花部特征,测试花粉活力以及柱头可授性。采用TTC法测定花粉活力;采用液体培养基对北川驴蹄草花粉进行离体培养;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直到无活力为止)。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北川驴蹄草4月~5月开花,单花花期一般为2 d。雄蕊短于雌蕊,花药紧贴花柱外侧,花药与柱头相距约3 mm,在整个花朵开放的过程中雌蕊和雄蕊的相对位置不变;花粉活力早上明显低于下午,且于花后1 h^4 h内增长较快,4h之后花粉活力增长较慢;柱头具有可授性,于花后3 h时柱头可授性相对较强。
别鹏飞谢欢欢胡进耀朱云东
关键词:花部特征花粉萌发柱头可授性
珙桐种子休眠解除和萌发过程中主要抗氧化酶活性和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被引量:12
2015年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种子在休眠解除和萌发过程中,主要的抗氧化酶和代谢产物在有效清除活性氧和保证种子活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以马边自然保护区采集的珙桐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从休眠解除进入萌发阶段过程中的主要抗氧化酶的活性和代谢产物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层积初期,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上升,但总抗氧化能力(T-AOC)下降。可溶性蛋白质(Pr)下降而抗坏血酸(Vc)、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增大;层积中期,SOD活性和T-AOC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尽管CAT和GR活性下降,但POD活性保持较高的水平;层积后期,SOD和CAT活性较低,POD、GR活性和T-AOC,FAA和Vc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萌发阶段,各抗氧化酶活性均有显著增加(P<0.05),Vc和FAA含量显著增加,Pr含量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珙桐种子可以通过各抗氧化酶活性(POD,CAT,SOD和GR)和代谢产物(Pr,FAA和Vc)间的相互作用,在种子休眠解除和萌发过程中先后有效地消除活性氧对细胞结构完整性的影响,并促进珙桐种子的形态和生理后熟,从而保证种子顺利萌发。
杨艳黎云祥胥晓
关键词:休眠萌发抗氧化酶
通过粪便确定大熊猫性别的方法研究
2016年
本文采用SDS、核酸吸附柱提取了大熊猫粪便中的DNA,根据大熊猫性别决定因子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非性别特异性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片段(BDNF)作为正对照。使用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粪便DNA进行验证引物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引物鉴定结果可靠。实验表明该方法方便快捷、可靠有效。
周莎彭桦刘健胡进耀余凌帆毛波勇
关键词:大熊猫DNA提取性别鉴定
不同海拔对珙桐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为探讨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 Baill.)对海拔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珙桐叶片中色素、花色素苷、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与海拔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结果表明:珙桐叶片中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MDA的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叶绿素a/b值在海拔1 650 m时最大,MDA含量在海拔1 590 m时最高;花色素苷、紫外吸收物质、Pro的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花色素苷和Pro含量在海拔1 650 m时最大,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在海拔1 590 m时最高;珙桐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随海拔高度的递增而逐渐增加。综合本次研究表明,珙桐在一定海拔范围内,受到高海拔不利环境的胁迫时,可通过自身内部的调节保护自己。
张绍先苏智先高菊张悦杨敬天吴庆贵
关键词:花色素苷丙二醛游离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
北川片口驴蹄草(Caltha palustris)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片口自然保护区内疑似新种的驴蹄草,本文采用样方法调查和分析了片口自然保护区内片口驴蹄草的分布区域和群落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片口驴蹄草集中分布在海拔在2 000 m^2 300 m之间的山谷溪边或湿草甸,对土壤要求不高,对湿度要求较高。片口驴蹄草群落的植物种类隶属9科11属,以毛茛科和荨麻科植物为最多。片口驴蹄草是群落的优势种,且在群落中呈聚集分布类型。
谢欢欢何周窈胡进耀彭波张涛
关键词: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
北川驴蹄草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北川驴蹄草(Caltha dysosmoides)新物种,本文研究了一定条件下驴蹄草种子过氧化物酶的最适pH以及驴蹄草种子过氧化物酶的稳定性.通过实验测定的数据以及SPSS 19.0软件对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驴蹄草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在pH2~8的范围内最适pH为5.8;在同一pH下(pH4~7范围内)20、40、60 min测定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反应中相对酶活力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驴蹄草种子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王艳玫李佳桐胡进耀朱云东蒋炜
关键词:PH过氧化物酶
两种重金属离子短时处理对珙桐幼苗光合作用的效应被引量:2
2016年
试验以珙桐幼苗为材料,探讨了重金属(Hg^(2+)和Cd^(2+))对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Hg Cl_2溶液浓度≥50 mg·L^(-1)时,Pn显著下降;Hg Cl_2溶液浓度<200 mg·L^(-1)时,Ci显著增加;但在1 000 mg·L^(-1)和2 000 mg·L^(-1)Hg Cl_2溶液时,Ci显著下降;Hg Cl_2溶液浓度≥200 mg·L^(-1)时,Gs显著下降。当Cd Cl_2溶液为10mg·L^(-1)时,Pn、Gs和Ci较对照变化不显著;而在Cd Cl_2溶液为20 mg·L^(-1)后,Pn、Gs和Ci均显著下降;随着Cd Cl_2浓度不断增大(≥50 mg·L^(-1)),Pn和Gs显著下降,而Ci呈显著上升。因此利用不同浓度的Hg Cl_2溶液和Cd Cl_2溶液分别短时处理幼苗后,对其光合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Cd Cl_2的影响相对较小。
杨艳黎云祥胥晓胡进耀冮海银
关键词:重金属离子光合作用
中国珍稀濒危孑遗植物珙桐种群的保护被引量:29
2011年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为我国特有的珙桐科单型种,第三纪孑遗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其特殊的分类地位决定它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珙桐濒危状况和原因、保育技术、保护策略3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珙桐种群保护的研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陈艳苏智先
关键词:濒危机制种群保护
珍稀濒危植物距瓣尾囊草(Urophysa rochkii)的开花物候和繁育系统特性被引量:21
2018年
通过野外观察,运用套袋授粉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等实验方法对距瓣尾囊草开花物候以及种群的繁育系统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距瓣尾囊草为两性花,聚伞状花序,花期较长,从头年12月持续到次年4月,单花花期持续8—15 d,种群花期可持续4个月左右。2)距瓣尾囊草在花朵未开放前花粉没有活力,花药开裂当天花粉活力达到94.8%,第2天为90.3%,第3天为81.6%,第4天为62.9%,此后其花粉活力明显减弱;柱头可授性于散粉后第3天开始出现,散粉后4—5天最强,散粉后第8天柱头失去可授性;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有5 d左右的重叠期。3)其花粉胚珠比P/O为938.5±250,按照Cruden标准划分,其有性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4)按照Dafni的标准,距瓣尾囊草的OCI=4,即繁育系统为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5)人工异花授粉结实率达80%以上,略高于自然结实率78.94%;直接套袋结实率为5.71%;去雄套袋和去雌套袋均不结实。以上结果表明,距瓣尾囊草繁育系统表现为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并且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其开花物候、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为适应特殊的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生殖保障,本次研究结果为距瓣尾囊草的迁地保护和种群的繁衍复壮提供理论依据。
别鹏飞唐婷胡进耀蒋炜
关键词:距瓣尾囊草开花物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