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085)

作品数:11 被引量:209H指数:8
相关作者:蔡进功张林晔包于进张守春徐金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有机质
  • 4篇源岩
  • 4篇烃源
  • 4篇烃源岩
  • 3篇东营凹陷
  • 3篇凹陷
  • 2篇盐岩
  • 2篇粘土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岩
  • 2篇湖相
  • 2篇赋存
  • 2篇测井
  • 2篇成烃
  • 1篇东营凹陷古近...
  • 1篇信息提取
  • 1篇信息智能
  • 1篇岩石
  • 1篇油气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化工...
  • 6篇同济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6篇蔡进功
  • 4篇张林晔
  • 3篇包于进
  • 3篇张守春
  • 2篇樊馥
  • 2篇查明
  • 2篇徐金鲤
  • 2篇闫建平
  • 1篇王广利
  • 1篇包友书
  • 1篇张蕾
  • 1篇王行信
  • 1篇刘庆
  • 1篇卢龙飞
  • 1篇王爱萍
  • 1篇郑德顺
  • 1篇首祥云
  • 1篇丁飞
  • 1篇朱日房
  • 1篇杨守业

传媒

  • 2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esearch on preservation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s of organic matter in muddy sediment and mudstone被引量:27
2007年
Using multidiscipline methodologies, the differences in preservation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s of organic matter (OM) in muddy sediment and mudstone are investigated. In clay fractions, concentrations of TOC and chloroform bitumen “A”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arser fractions. This indicates that clay minerals (C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riching OM. The content of chloroform bitumen “A” increases obviously in the clay fraction, which reveals that dissolvable OM is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coalesce with clay minerals. Furthermore, TG and DTA data show that OM enrichment mechanisms and preservation forms have multiplicity. Several exothermic peaks in the DTA curves demonstrate that muddy sediment and mudstone contain a number of bioclasts and amorphous OM besides dissolvable OM. Through analyzing with XRD and DTA after mudstone samples were pretreated, the conclusions can be arrived at. Firstly, CM interlayer space of XRD curves and exothermic peaks of DTA curves both change as temperature increases. Secondly, the changes of CM interlayer space and exothermic peaks are concordant and stable around 350°C. All these are the features that OM enters CM interlayers to form stable organo-clay complexes. Therefore, the combination format of OM with CM is not only surface adsorption, partial OM enters CM interlayers to form stable organo-clay complexes. Finall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OM preservation forms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s in muddy sediment and mudstone, the hydrocarbon-generation processes and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budget can be explained.
CAI JinGongBAO YuJinYANG ShouYeWANG XingXinFAN DaiDuXU JinLiWANG AiPing
关键词:MATTERORGANO-CLAYENRICHMENTMECHANISMS
东营凹陷压力系统发育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被引量:26
2010年
东营凹陷异常压力的分带性与泥岩的突破压力(或保存能力)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随着深度增加,泥岩突破压力及地层流体压力系数均增大,泥岩封隔层对流体压力的保存也是形成异常压力的重要条件。基于增压机制的阶段性差异,对东营凹陷平面上及典型剖面中重要地质历史时期源动力(烃源岩流体压力)场进行了分析,主力烃源岩的源动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发育不均衡,从整体上影响了储集层油气来源及油藏的形成,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现今油藏总体沿地质历史时期源动力场降低的方向分布,表现出油藏的分布与源动力的演化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油气运移和成藏也影响了地层压力场的分布,高压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后,其泥岩封隔层不同程度地保存了流体压力。由于增压-卸压的平衡关系,源动力传递过程中在不同压力系统中构成了不同的动力条件,造成了各压力系统中油气成藏类型和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源动力的演化史,指出沙河街组深层是寻找高压轻质油藏及天然气藏的重要目标。
张守春张林晔查明朱日房刘庆
关键词:东营凹陷古压力油气成藏
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有机质的赋存形式与富集机制被引量:49
2007年
运用多学科的、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有机质赋存形式与富集机制的差异性.黏土粒级的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粒级,说明黏土矿物对富集有机质具重要作用;其中氯仿沥青A含量增加尤为显著,表明黏土矿物富集的主要是可溶有机质.热重(TG)和差热分析(DTA)结果显示,有机质富集和赋存形式具明显的多样性,除在黏土粒级中主要富集可溶有机质外,在其他粒级中见大量的生物碎屑和无定形有机质的存在,在DTA曲线上表现为多个放热峰的出现.泥岩样经不同方法预处理后,进行X射线衍射(XRD)和DTA分析.在XRD曲线上黏土矿物层间距随温度变化,DTA曲线上的有机质放热峰也随温度变化.在350℃附近黏土矿物层间距与有机质放热峰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且极其稳定,这是有机质进入黏土矿物层间形成有机黏土复合体的显著特征.由此可见,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结合并不完全是简单的表面吸附,部分有机质进入到黏土矿物的层间,形成非常稳定的有机质黏土复合体.有机质在沉积物和泥岩中的保存形式和富集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和通量,以及评价有机质的生烃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蔡进功包于进杨守业王行信范代读徐金鲤王爱萍
关键词:黏土矿物可溶有机质
开放、封闭两种体系对比模拟确定深层烃源岩成烃机制——以东营凹陷沙四段烃源岩为例被引量:7
2010年
为研究济阳坳陷南部东营凹陷不同演化阶段的成烃特征,选取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Es4)烃源岩,进行开放、封闭两种体系程序升温条件下的生排烃热模拟实验,对比了组分的产率及相互转化关系。模拟样品来自该区南部斜坡带的官107井Es4上段,其有机碳含量位于该套烃源岩频率分布统计的主峰,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实验结果表明:①干酪根直接降解以生成重质油和气态烃为主,轻质油大多来源于重质油的二次裂解;②烃源岩在形成轻质油时即可以大规模排出,现有的动力学条件下难以造成油的裂解生气;③烃源岩形成大分子重质油是生烃开始的标志,而进一步降解形成轻质油则是烃源岩排烃开始的标志。实验结果从成烃机制上解释了东营凹陷凝析油和天然气主要来源。
张守春张林晔王宇蓉张蕾包友书
关键词:物理模拟裂解东营凹陷古近纪
湖相烃源岩排烃差异性模拟研究——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为例被引量:12
2009年
从岩石结构和有机质特征来说,烃源岩均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以东营凹陷沙三段的块状泥岩、纹层泥岩和油页岩为例,采用烃源岩全岩(未粉碎)进行模拟实验,结合地质剖面,分析了该区烃源岩的排烃机理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生烃作用是烃源岩排烃的根本原因,早期是富集液态油的主要阶段,当液态油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开始排烃;主要的排烃期出现在液态油生成高峰及其之后,当液态油中的总烃(尤其是轻质烃类)大量生成时,排烃效率明显增大。各种原因形成的微层理和微裂缝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3类烃源岩的排烃效率明显不同,这与烃源岩的结构及演化阶段有关。
张守春张林晔查明
关键词:古近系排烃东营凹陷
成像测井图像中的裂缝信息智能拾取方法被引量:15
2009年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中,裂缝是重要的流体储集空间和油气运移通道,研究裂缝参数的智能拾取方法对有效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成像测井数据经处理后可得到全井壁高分辨率的图像,而裂缝面与井筒的交线在图像上的形态特征呈现为单周期的正弦曲线,应用哈夫变换的点—线对偶性拾取图像中的裂缝角度等信息,可得到较好的处理结果。同时针对图像中待检测对象(正弦曲线)自身的特点,探讨了改进的哈夫变换算法,在不降低拾取精度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程序的运算速度,为快速、准确地评价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井壁的地质特征提供了技术支持。
闫建平蔡进功首祥云陈雨茂
关键词:成像测井碳酸盐岩裂缝(岩石)信息提取
运用测井信息研究烃源岩进展及其资源评价意义被引量:44
2009年
运用测井信息评价烃源岩自开始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定性的分析、识别发展到现在可定量计算地化指标.为克服因取芯不足而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评价的难题创造了有利条件.烃源岩中有机质、粘土矿物是影响其测井响应的两个重要变量.测井对岩石中有机质和粘土矿物的类型、丰度、压实程度及富集状态不同而产生的岩石物理、电化学性质的差异,是利用测井信息识别和评价烃源岩的基础.随着油气勘探形势的严峻,烃源岩的测井研究将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测井响应特征对应关系的机理研究、发展利用电化学性质进行烃源岩评价的方法、进行烃源岩的岩石物理实验与测井数值模拟将是今后开展烃源岩测井评价研究的新方向.
闫建平蔡进功赵铭海郑德顺
关键词:测井有机质资源评价粘土赋存状态
类脂化合物单体氢稳定同位素组成:一种具有潜力的古气候环境研究新手段
2007年
随着类脂化合物单体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古环境方面应用的不断深入,分辨率更高的类脂化合物单体氢稳定同位素组成开始得到重视。近年来,气相色谱热转换同位素比质谱仪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依据类脂化合物单体中δD值反演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方面的探索。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沉积有机质中类脂化合物单体氢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温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恢复水环境的氢同位素组成,记录大气相对湿度变化,重建一个生态系统的蒸发效应,是一种很具潜力的恢复古气候环境的新手段。
丁飞郭志刚蔡进功
关键词:古气候环境全球变化
烃源岩中蒙皂石结合有机质后层间水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14
2012年
从烃源岩中提取的〈2μm有机粘土复合体,进行升温-XRD,DTA以及热解-色谱检测,研究蒙皂石结合有机质后层间水的变化特征.在250~550℃区间,XRD曲线上有机粘土复合体中蒙皂石的d001衍射峰由250℃推迟至550℃时才移至1.00 nm处,并伴有DTA曲线上放热峰以及热解-色谱检测中大量的C20~C30的碳数有机质的释放,这与蒙皂石矿物特征不同,表明有机粘土复合体中的蒙皂石层间存在有机质.通过DTA与热解-色谱检测,发现有机粘土复合体与蒙皂石等矿物在100和600℃时的失水特征完全一致;但有机粘土复合体在550℃新增了一个失水峰,并在XRD曲线上有机粘土复合体中蒙皂石d001衍射峰依然存在,表明550℃失水峰仍属蒙皂石的层间水而非结构水.对比有机粘土复合体与蒙皂石等矿物的失水顺序和失水量,可以发现蒙皂石部分层间水是连接有机质与蒙皂石结合的‘水桥’,这造成蒙皂石结合有机质后致使部分层间水滞后排出,会为油气运移和成藏提供良好的运载介质.
蔡进功卢龙飞包于进樊馥徐金鲤
关键词:烃源岩层间水有机质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湖相碳酸盐岩成烃特征被引量:23
2007年
在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下部发育了一类以泥质灰岩、泥灰岩和泥质白云岩为主的富含有机质的湖相碳酸盐岩。其有机显微组分以矿物沥青基质和沥青质体为主;可溶有机质中饱和烃/芳烃值低,非烃和沥青质含量高;分子标志物的原始生物骨架结构保存好,重排类化合物含量低,有机含硫化合物丰富,并发育诸多特殊类型的标志物。湖相碳酸盐岩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与其特殊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硫酸盐还原菌、绿硫菌、蓝细菌等微生物是该类烃源岩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综合考虑沉积相差异和成熟度的影响,可将二苯并噻吩与菲的比值大于1、重排甾烷及C30重排藿烷极不发育、富含2-甲基藿烷和30-降藿烷系列等条件作为判识湖相碳酸盐岩生油的标志。渤南洼陷湖相碳酸盐岩至少出现过两期生烃高峰,具备形成大规模商业性油藏的能力,可以成为我国陆相湖盆下一步优选的勘探目标。
王广利王铁冠张林晔
关键词: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微生物成烃模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