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

作品数:41 被引量:630H指数:15
相关作者:曾刚王劲松倪东鸿孙照渤罗隆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11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4篇气候
  • 8篇气候变化
  • 8篇降水
  • 6篇沙尘
  • 6篇年代际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5篇年代际变化
  • 4篇低温冻害
  • 4篇冻害
  • 3篇沙尘暴
  • 3篇沙尘天气
  • 3篇数值模拟
  • 3篇中暑
  • 3篇夏季
  • 3篇季风
  • 3篇尘暴
  • 3篇春季
  • 3篇值模拟
  • 2篇遗传神经网络

机构

  • 15篇中国气象局
  • 6篇中国气象局国...
  • 6篇中国气象局兰...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武汉区域气候...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兰州中心气象...
  • 3篇绵阳师范学院
  • 3篇中国气象局培...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山西省气候中...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民用航空...
  • 2篇中国气象局广...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2篇沈阳区域气候...
  • 2篇沈阳区域气象...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篇曾刚
  • 4篇赵春雨
  • 4篇宋燕
  • 4篇王劲松
  • 3篇倪东鸿
  • 3篇陈正洪
  • 3篇陶健红
  • 3篇任余龙
  • 3篇李智才
  • 3篇王颖
  • 3篇孙照渤
  • 3篇罗隆诚
  • 2篇李春晖
  • 2篇冯自立
  • 2篇武永利
  • 2篇杨先荣
  • 2篇张运福
  • 2篇丁一汇
  • 2篇赵平
  • 2篇冯新灵

传媒

  • 5篇气候与环境研...
  • 4篇气象
  • 4篇中国沙漠
  • 3篇现代农业科技
  • 3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大气科学
  • 2篇气象科技
  • 1篇中国马铃薯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甘肃农业科技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9篇2009
  • 10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46年辽宁省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
选用1961—2006年辽宁省49个气象观测站逐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Mann-Kendall突变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省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基本事实,得出:近46年年来辽宁年极...
赵春雨钱传海杜景波刘晓梅
关键词:极端气温
文献传递
高分辨率区域气候变化降尺度数据对京津冀地区高温GDP和人口暴露度的集合预估被引量:8
2020年
基于RCP4.5(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5个全球模式模拟结果的降尺度数据,及SSP2社会经济路径下的GDP和人口密度数据,对21世纪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统称)未来2021—2040年(近期)、2046—2065年(中期)、2080—2099年(末期)的高温GDP和人口暴露度进行多模式集合预估。结果表明:未来京津冀地区热事件将增加,21世纪末期京津冀东南部平原和沿海地区的闷热事件、中部平原地区的高温事件出现频率明显增加。GDP和人口暴露度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和邯郸等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聚集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21世纪京津冀地区的GDP暴露度区域平均值持续增加,21世纪末期多年平均值约为参照时段的58.9倍;各城市的区域平均值也表现出一致增加。京津冀地区人口暴露度区域平均值在21世纪中期达到最大,为参照时段的2.3倍;北京、秦皇岛、张家口、承德和唐山人口暴露度区域平均值将持续增长,其他城市人口暴露度区域平均值在21世纪中期达到最大。GDP暴露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非线性因子,且其贡献率随时间逐渐增加,到21世纪末期可达70.9%。21世纪近期和中期人口暴露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非线性因子,气候因子在末期占主导地位。
李柔珂韩振宇徐影石英吴佳
关键词:气候变化高温
高空急流带对甘肃沙尘暴强度的影响被引量:27
2011年
利用1970—2010年3—5月甘肃41a的气象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按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标准,分析研究了48例强沙尘暴过程与高空偏北急流带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空急流带(核)的引导作用,与甘肃强沙尘暴发生、发展、强度以及波及范围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偏北急流带发展到巴尔喀什湖附近转为"C"型或"L"型流场时,其中短波分裂强冷空气和扰动性急流向甘肃发展,造成春季突发性很强的沙尘暴,甚至出现"黑风"。这种天气过程移速快,影响范围广,生命史短,破坏力极大。
杨先荣王劲松张锦泉韦伯龙刘洪邓吉录贾小琴
关键词:强沙尘暴振荡
改进的武汉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被引量:19
2008年
为了更好开展高温中暑气象预报服务和气候评价工作,以武汉市2003—2005年高温期间逐日中暑人数与当天、前期共33个气象因子为基础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寻找关键气象因子,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改进的中暑气象模型,修订了1990年代研制的中暑指数5级划分标准,新提出了中暑天数的推算方法,并进行了回代检验和2006—2007年试报检验。结果表明:中暑人数与当日各项气温、气压、日照时数为正相关,与总云量、相对湿度为负相关,其中气温最为关键,考虑前期气温累积效应后相关系数有所提高;日最高气温≥36℃的累积高温为首选因子,比1990年代的临界指标上升1℃;建立了3套预报(评估)模型,并推荐使用以日最高气温≥36℃的累积高温、日平均气温为因子的模型;回代试验、试验报检验表明,改进的模型、等级划分标准科学适用。
陈正洪史瑞琴李松汉王瑛卢明
关键词:高温热浪
传统距平与变年循环参照系下的中国气温变率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三种方法,对比分析了1953~2002年北京单站以及中国区域地表气温的传统距平与以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的频-幅调制年循环(MAC)为参照的"距平",同时还比较了用传统距平描述的"年际及更长尺度变率"和以MAC为参照的年以上尺度低频分量。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传统距平和用传统距平所描述的"年际及更长尺度变率"仍然包含有年周期,而且还包含有小于年尺度的波动;而去除MAC的距平则更好地去除了准年周期,而且以MAC为参照的年以上尺度低频分量只包含有1年以上尺度的波动,因而更适合用来描述"年际及更长尺度变率"。
赵天保钱诚
关键词:年际变率
临夏地区马铃薯环腐病气候动态预测模式被引量:2
2012年
温度、湿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是马铃薯环腐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了探索临夏地区马铃薯环腐病和建立温、湿度引起发病的预测模型,利用临夏地区马铃薯种植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通过相关因子诊断、数理统计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临夏地区马铃薯环腐病不同发病阶段和发病区域气候条件以及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把马铃薯环腐病划分为以临夏市为代表的半干旱区和以和政县为代表的阴湿气候区,从发病早期到晚期,划分为两个区域两个阶段,建立了临夏地区马铃薯环腐病发病区域不同发病阶段的预测模式。实现马铃薯环腐病气象预测;各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到73%以上,为临夏马铃薯推广栽培及病虫害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贾小琴孙玉莲王琨蔡广珍
关键词:马铃薯环腐病
临夏地区啤特果种植适宜性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从临夏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特征入手,分析了啤特果生长期的光、热、水气候条件,以及啤特果生长关键期的气候特征,制定啤特果气候区划指标并划分4个不同类型的种植区,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蔡广珍孙磊
关键词:啤特果气候资源气候指标
武汉市居民中暑与气象因子的统计特点研究
利用武汉市1994-2006年共13年1464个中暑病例资料和同期逐日气象资料,分别统计逐日中暑人数、日平均中暑人数与气象因子的线性、非线性相关系数,筛选出关键气象因子,并建立中暑与多气象因子的非线性模型,制订中暑气象等...
何玲玲陈正洪
关键词:中暑气象因子非线性模型
文献传递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基于全球观测海表温度驱动NCAR Cam3的模拟分析被引量:39
2007年
利用1950-1999年逐月全球观测海表温度驱动的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50年模拟结果及1958-1999年ECMWF再分析资料,通过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对比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初步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末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具有很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突变,由强夏季风转为弱夏季风,大气环流也相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强夏季风时期,500hPa距平高度场上,在亚太地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为负、正、负距平分布,呈现出一个西南东北向的波列;850hPa距平风场上,在孟加拉湾及南海附近为异常反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区域则为强大的异常气旋,日本北部有一异常反气旋存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南压、西伸。在垂直经向环流上,东亚Hadley环流减弱,对流层低层出现异常南风,东亚夏季风加强。在弱夏季风时期,大气环流变化则基本相反。通过对模拟的东亚夏季风与观测海温关系的探讨,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可能与北印度洋和南海附近海温年代际增暖并导致孟加拉湾、南海及日本附近产生异常气旋有关。
曾刚孙照渤王维强林朝晖倪东鸿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
武汉市居民中暑与气象因子的统计特点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武汉市1994~2006年共13年1464个中暑病例资料和同期逐日气象资料,分别统计逐日中暑人数、日平均中暑人数与气象因子的线性、非线性相关系数,筛选出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中暑与多气象因子的非线性模型,制订中暑气象等级标准。结果表明:气温是中暑发生的最关键影响因子,不利气象因子3天或3天以上的累积效应才能导致中暑群发,中暑人数与气象因子呈现非线性关系。建立了日平均中暑人数与前3日平均气温、前3日平均最小相对湿度的指数模型。将日平均中暑人数划分为5级,并应用该等级标准进行历史样本回代检验和独立样本预报检验,效果较好。
何玲玲陈正洪
关键词:中暑气象因子非线性模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