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1032)
- 作品数:6 被引量:50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凤桂张虹鸥陈伟莲陈莉周章伟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华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广东省科学院青年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区域发展极优选模型研究——以福建省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区域发展极"是"增长极"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延伸出的概念,根据区域发展极特点,同时考虑到各指标数据可获得性,从适宜度和优势度两大方面进行评价,构建区域发展极评价指标体系和优选评估模型。运用增长极理论探讨福建省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区域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主张集中有限的资源,首先发展增长极区域,然后逐步发展非核心区。通过分析发现福建省沿海地区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厦门市和福州市区,具备一级增长极的潜质;宁德市区、漳州市区、罗源县、莆田市区、泉州市区等可以作为次一级的发展极加以培育,尤其宁德市区、漳州市区和泉州市区,发展条件较为成熟。
- 陈伟莲陈凤桂
- 我国海洋经济与就业潜力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陆域资源对经济增量的承载率越来越小,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就业增长点成为政府、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引入重心概念,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模型和中国沿海各省区海洋经济发展数据和涉海就业人口数据,计算出了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重心与涉海就业人口重心动态演变过程,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运用区域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海洋经济就业贡献度、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等角度对地区差异展开分析。研究表明:①我国海洋经济重心与涉海就业人口重心均出现了"中心偏离"现象,海洋经济重心由东南偏移转向东北偏移,说明中国区域海洋经济高密度区由南往北移动,涉海就业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部,反映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一直都是涉海就业人口的高密度区。②天津、上海和海南的海洋经济就业人口比重在20%以上,海洋经济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表现出较大优势;山东、江苏、浙江、广西海洋经济就业贡献度低,海洋经济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还比较薄弱。
- 陈凤桂陈伟莲
- 关键词:海洋经济就业潜力
- 广东省建设用地需求影响因子及驱动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对广东省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影响因子以及驱动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探索建设用地需求的内在机制以及合理配置用地有着重要意义。分析1996-2007年广东省建设用地变化,发现内部空间差异显著,其分布格局与经济格局一致。运用SPSS软件对广东省建设用地需求的影响因子及驱动机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影响因子可以归纳为2个因子,即人口与经济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各因子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影响作用大小存在差异。
- 陈凤桂张虹鸥陈伟莲
- 关键词:建设用地
- 福建省围填海发展趋势及驱动机制研究被引量:12
- 2012年
- 研究目的:基于历史围填海统计数据,对福建省围填海发展趋势及驱动机制展开研究,为探索围填海内在机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运用数据整理法和图表法对福建省围填海开发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PSS软件的Factor功能对围填海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的Regression功能对围填海进行驱动因子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围填海较重要的影响因子是人口与经济因子、农业经济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研究结论:面对巨大的人口和发展压力,围填海需要更多理性思考。
- 陈凤桂吴耀建陈斯婷
- 关键词:土地利用围填海
- 2009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研究被引量:18
- 2011年
- 利用文献资料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分析广东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空间分异,探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程度,为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功能调整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空间差异明显,协调发展水平偏低。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滞后型,珠江三角洲外围城市则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滞后型。广东省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符,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与社会经济效益逆向发展的态势。
- 周章伟陈凤桂张虹鸥陈莉
- 关键词: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协调发展
- SSM空间模型及其在珠三角制造业发展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2年
- 在总结国内外对空间相互作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SSM空间模型,以珠三角九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考察1995—2009年珠三角各市制造业发展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95—2009年,东莞的制造业发展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积极转为消极,制造业竞争力从优势地位演变为劣势地位;广州与中山的制造业发展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消极转为积极,但广州没能利用邻近区域制造业发展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相对其邻近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演变为空间劣势地位;深圳与珠海的制造业发展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积极转为消极,但与邻近区域相比,两市的制造业竞争力由劣势地位演变为优势地位;江门与肇庆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消极转为积极,与广州一样,两市没能利用邻近区域制造业发展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与邻近区域相比,其制造业竞争力仍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 陈莉陈凤桂张虹鸥
- 关键词:制造业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