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GG30009001)
- 作品数:12 被引量:62H指数:5
- 相关作者:刁有祥李宏梅吴焕荣李建侠孙宁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临沂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鸭源副黏病毒的致病性试验被引量:10
- 2011年
- 利用鸭源副黏病毒(DPMV)SDFC株分别人工感染21日龄健康非免疫樱桃谷肉鸭和SPF雏鸡,观察试验鸡、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43.3%;而鸡感染后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为100%。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以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脾脏、法氏囊广泛性出血、变性为特征,消化道病变较轻微;而鸡感染DPMV后,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胰腺、肾脏、心肌组织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食管、腺胃和各段肠管广泛性出血,并伴有黏膜脱落。结果表明,DPMV对鸡、鸭均有较强的致病性,而与鸡相比,对鸭的致病性较弱。
- 吴焕荣刁有祥李宏梅孙洪磊颜赟孙杰李瑶瑶
- 10株鸭源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及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被引量:25
- 2010年
- 为调查山东省鸭群中新城疫病毒(NDV)的流行情况,对2007—2009年山东不同地区发病鸭群进行了ND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10株鸭源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研究。结果显示:10株鸭源NDV的致病指数MDT和ICPI测定结果分别为50.4~60.0和1.66~1.78,表明10株分离株均属强毒株。致病性试验显示,3株代表毒株对不同日龄雏鸭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70%~100%和20%~70%。对F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相对于基因Ⅰ~Ⅵ型NDV,10株鸭源NDVF蛋白存在较大变异,这些变异主要集中在1—30、101—124、479—494和509—516 aa处,且在52、71、176、272、314、402和489位出现了与近几年流行毒株一致的氨基酸替代。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10株鸭源NDV之间同源性在95.8%~99.9%,与2000年以来国内外分离的基因Ⅶ型NDV同源性较高,在95.7%~99.8%,与传统LaSota、F48E9同源性较低,为83.8%~90.9%。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均属于基因Ⅶd型。此外,10株鸭源NDV还具有大多数鹅源NDV所特有的973位和1 249位RsaⅠ位点。上述结果表明基因Ⅶd型NDV是造成我国鸭群近年来发生新城疫的主要病原,鸭源NDV很可能源于早期的鹅源NDV。
- 孙杰刁有祥李建侠吴焕荣颜贇杨建朋李瑶瑶
- 关键词:新城疫F基因
- 鹅副粘病毒LS-1株的分离鉴定及F基因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从山东省梁山县疑似鹅副粘病毒感染的病死鹅中分离到1株LS-1病毒株,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证实该毒株为禽1型副粘病毒.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对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39.5 h;1日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脑内接种分离病毒的致病指数(ICPI)为1.76;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2.42.序列测定结果表明LS-1株F基因核苷酸长度为1 653 bp,编码为551个氨基酸,有6个糖基化位点,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Arg-Arg-Gln-Arg-Arg-Phe-117,与已公布的强毒株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相符.同源性分析表明,该毒株F基因与目前已公布的鹅副粘病毒F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87.0%~98.4%之间,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87.0%~98.5%之间.
- 张伟刁有祥徐福亮李宏梅马艳芳孙宁
- 关键词:鹅副粘病毒F基因RT-PCR
- 鸭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制备被引量:2
- 2011年
- 将分离的鸭副黏病毒,经0.1%的甲醛灭活后与白油、吐温-80、司盘-80,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在胶体磨中快速乳化成油包水型,制备了鸭副黏病毒油乳佐剂灭活疫苗。并对制备的疫苗进行了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安全性、稳定性检验、抗体消长规律、交叉免疫保护及免疫效力检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可靠,注射后鸭的精神状况良好,饮食、粪便无异常变化,注射部位未见明显变化,疫苗吸收良好。免疫后14d即可产生抗体(平均为41og2),60d可达到91og2。免疫后25d攻毒保护率可达90%以上。
- 刘霞刁有祥李秀娟李建侠
- 关键词: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793/B)M基因与2种截短M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鉴定被引量:5
- 2010年
- 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推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变异株(793/B)M基因的抗原位点,应用DNAStar软件针对M基因及其抗原表位片段设计3对引物,PCR扩增并成功构建了M基因的pGEX6p-M和2种截短M基因的pGEX6p-M1,pGEX6p-M2原核表达质粒,SDS-PAGE检测分别在50000,32000,29000处有特异性表达条带,表明GST-M,GST-M1,GST-M2重组蛋白获得成功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GST-M和GST-M1重组蛋白能被鼠抗IBV(793/B)血清识别,而GST-M2重组蛋白不能被识别。GST-M与GST-M1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初步证实M蛋白存在抗原表位,这为进一步研究IBV(793/B)M蛋白的免疫原性和制备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重要依据。
- 孙宁李宏梅刁有祥孙法良王明亮马艳芳纪巍
- 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原核表达
- 鸭源副粘病毒的致病性研究
- 引言鸭源副粘病毒(DPMV)为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属于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Ⅰ)。鸭副粘病毒病是由鸭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2000年,安徽、山东、福建、浙江、河北等地的鸭群都报道...
- 刁有祥吴焕荣颜贇孙杰李瑶瑶
- 文献传递
- 酸败油脂对肉雏鸡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引言:油脂能提高日粮能量水平、提供不饱和脂肪酸,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减少饲料粉尘等作用。但油脂易氧化、水解,使油脂过氧化物值、酸价升高,导致营养价值降低。鸡食用后出现腹泻,生长迟缓和高死亡率,这可能与酸败油脂导致肠道菌群失...
- 王福红刁有祥马艳芳张伟孙宁孙法良纪巍
- 文献传递
-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鸭源副黏病毒及在鸭体内的抗原定位被引量:7
- 2011年
- 以抗新城疫病毒F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一抗,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石蜡切片中鸭副黏病毒(DPMV)的方法。以建立的IFA对DPMV人工感染鸭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织器官均能检测到DPMV,但不同时间取样,阳性信号分布的器官不同。脾脏、胸腺、法氏囊、肠道、肝脏、肺脏DPMV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表明这些器官为DPMV的主要靶器官。在所检测的阳性组织中,病毒抗原分布在细胞浆中。IFA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PMV具有直观、特异性强的优点,是对DPMV进行检测和抗原定位的良好方法。
- 吴焕荣刁有祥李宏梅颜赟孙杰李瑶瑶孙洪磊
- 关键词:间接免疫荧光抗原定位
- IFA检测鸭源副粘病毒及在鸭体内的抗原定位
- 引言鸭源副粘病毒(DPMV)为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属于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Ⅰ)。APMV-Ⅰ是具有广泛致病性的血清型,除家禽外,已知至少有236种禽鸟可自然或实验感染,但水禽对APMV-Ⅰ具有较...
- 吴焕荣刁有祥颜贇孙杰李瑶瑶
- 文献传递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793/B)M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对793/B型IBV分离毒株TA03M基因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793/B型IBV的M基因由669bp组成,与GenBank已发表的15株IBV的M基因相比较,793/B型IBV的M基因在第4-15位发生了3-12个核苷酸的缺失,对应1-4个氨基酸的缺失,共有30多处点突变。与其他各毒株M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4.2%-93.6%,氨基酸同源性为82.1%-96.0%;进化分析显示TA03株与H52和IBN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793/B型IBVM基因(蛋白)在遗传变异和免疫等方面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孙宁刁有祥孙法良纪巍马艳芳王明亮
- 关键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