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1960)
-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娟芝张永生李威薛小磊韩路军更多>>
-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膜瘤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诊断及对脑膜瘤分型价值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通过观察与比较CT灌注成像、MRI增强扫描用于脑膜瘤临床分型价值,从而可为患者临床诊断及分型提供最佳诊断方法。方法将本院经病理诊断为脑膜瘤的7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分别经CT灌注成像与MRI增强扫描检查,比较与分析两组不同方法所检测的结果,同时对患者脑膜瘤分型及血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本次检测发现,与病理检查比较,CT灌注成像临床诊断分型符合者为71例,符合率为91.03%与MRI增强扫描检查符合74例,占94.8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T灌注成像检查发现,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明通透性(PS)与其对侧脑组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脑膜瘤患者CBF、CBV、PS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临床应用MRI增强扫描与CT灌注成像检查效果相当,但采用CT灌注成像可有效获取患者脑膜瘤血供情况,从而为临床判断脑膜瘤类型提供依据,并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 张永生李威
- 关键词:CT灌注成像MRI增强扫描脑膜瘤血供
- (颈椎)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3年
- 研究背景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为临床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以成年男性多见。肿瘤起源于大神经,主要发生于四肢、头颈部和脊柱,为侵袭性肿瘤,局部复发率高,约有50%的患者可出现远隔部位转移。本文旨在探讨(颈椎)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以左下肢明显,并伴足踝部肿胀。MRI检查显示C3~5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考虑椎管内肿瘤术后复发。经枕外隆突至C7水平行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硬脊膜修补及椎板减压术。术中可见肿瘤大部位于C3~5水平脊神经前方、左侧椎管内和硬脊膜外,由于部分肿瘤已经固定的钛板开口向前方生长,无法全切除。术后组织形态学观察,肿瘤细胞呈片状或巢团状排列,可见神经纤维分隔,大部分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少部分呈梭形,核分裂象易见,部分区域可见灶性坏死。肿瘤细胞弥漫表达波形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S 100蛋白、突触素和嗜铬素A;不表达肌动蛋白、结蛋白、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孕激素受体、CD34和CD31;Ki 67抗原标记指数>25%;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网状纤维包绕上皮样细胞巢;荧光原位杂交检测SS18基因易位阴性。结合病史,最终诊断为(颈椎)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结论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组织形态学表现缺乏特征性,易与其他软组织上皮样肿瘤相混淆,须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临床免疫表型综合判断,以免引起误诊或漏诊。S 100蛋白检测虽缺乏特异性,但仍不失为一项诊断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有价值的指标,广谱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可呈强阳性表达。
- 陈娟芝曾迎玥黎相照薛小磊韩慧霞
- 关键词:神经鞘瘤软组织肿瘤颈椎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
- 颅内软骨瘤的CT、MRI表现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分析总结颅内软骨瘤的CT、MRI特点,并与临床病理相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软骨瘤的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颅底发病5例,左侧顶叶大脑镰旁发病1例,右侧顶枕骨区发病1例;CT上病灶内见多发不规则钙化或残留骨质,呈混杂密度,可见多发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楚;MRI上均呈混杂信号,可见更长T_1、短T_2信号,肿瘤软骨基质及黏液成分呈长T_1、长T_2信号,5例内部可见片状短T_1信号;MR增强扫描后7例均可见明显不均匀花边样强化,肿瘤实质部分常规增强未见强化。结论软骨瘤是颅内少见肿瘤,好发于前颅窝底,CT上有多发钙化或残留骨,MR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花环样强化,CT、MR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肖格林陈娟芝韩路军
- 关键词:软骨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