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YY071)

作品数:21 被引量:185H指数:9
相关作者:刘绍龙王柳琪曹佩升傅蓓胡爱梅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工业大学扬州大学广东警官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16篇翻译
  • 5篇心理
  • 5篇二语水平
  • 4篇双语
  • 4篇方法论
  • 4篇词语翻译
  • 3篇心理学
  • 3篇语义
  • 3篇实证
  • 3篇实证研究
  • 3篇通达
  • 3篇理学
  • 3篇词汇
  • 2篇心理学研究
  • 2篇研究方法
  • 2篇译学
  • 2篇语言
  • 2篇语言学
  • 2篇语言学研究
  • 2篇实证调查

机构

  • 15篇浙江工业大学
  • 9篇扬州大学
  • 4篇广东警官学院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作者

  • 15篇刘绍龙
  • 8篇王柳琪
  • 4篇曹佩升
  • 2篇胡爱梅
  • 2篇傅蓓
  • 1篇康丽英
  • 1篇章琦
  • 1篇谭福民
  • 1篇吴华佳
  • 1篇仲伟合
  • 1篇阮绩智
  • 1篇费伟
  • 1篇苏海丽
  • 1篇夏忠燕

传媒

  • 4篇中国外语
  • 3篇外语与外语教...
  • 2篇中国翻译
  • 2篇外语教学
  • 2篇外语研究
  • 2篇外国语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4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翻译实证研究方法体系建构被引量:6
2011年
国内翻译研究一直少有重大突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方法论意识。要建立一门符合严格学术规范的翻译学,就应跳出过去以经验和直觉臆断的论述方式,转而使用严谨客观的实证研究方法来描述翻译现象、论证翻译本质,建构翻译理论。对翻译学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构建翻译学实证研究方法体系,以便研究者在从事翻译研究时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科学、更有价值。
曹佩升刘绍龙
关键词:方法论
二语水平和词汇语义关系类型效应研究——一项基于英汉翻译词汇表征通达的实证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发现二语水平和双语词汇语义关系类型对中国外语学习者翻译词汇表征通达的认知影响。为此,研究者就不同二语水平者的"对译"和"联想"两种语义关系类型之翻译通达效应设计了两项实验任务。根据反应时和准确率的数据结果,研究者归纳出两点发现和推断:1)翻译通达加工速度存在"非对称性"和语义关系类型的"非同一性"特征;2)两种词汇语义关系类型表征的通达质量呈现"非对称性"和"趋同性"。最后,研究者根据上述发现和推断构建了二语词汇语义通达的分布式非对称"趋同"模型。
王柳琪苏海丽
双语词汇记忆表征与翻译词汇转换心理模型被引量:9
2013年
就翻译的最小单位而言,双语翻译可指两种不同语言词汇之间的匹配转换。这一过程势必涉及译者双语词汇的记忆表征和转换机制。基于这一假设,本文以激活扩散模型及其相关思想为理论雏形,重点探索译者的双语词汇记忆表征并依此构建出译者词语翻译转换的心理模型。
王柳琪刘绍龙
关键词:心理模型
中国翻译认知研究:问题、反思与展望被引量:25
2008年
本文基于对近10年来发表于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翻译认知研究文章的抽样分析,归纳出我国目前翻译认知研究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1)宏/微观研究:取向单一、深度不足;2)理论应用研究:层面单一、视野较窄;3)研究方法:"实证"短缺、"思辨"盛行;4)研究对象:趋轻避重、"扬长避短"。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本文就我国未来的翻译认知研究做出了探索性分析和展望,以期在理论视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诸方面给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启示。
刘绍龙夏忠燕
翻译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联结主义范式的思考与构建被引量:15
2008年
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基于认知心理学联结主义范式的翻译过程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是翻译心理研究中的"边缘性"、"高难度"的跨学科选题,这是因为:(1)传统的翻译心理研究更多地建立在计算机隐喻的心理模型之上,而与脑隐喻的联结主义网络模型几乎没有太直接的联系;(2)翻译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涉及学术性、交叉性皆强的学科,如心理学、脑神经学、语言学、翻译学等,这些都势必增加人们从事此类研究的难度。尽管如此,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视角来审视翻译信息转换的神经心理加工过程,并尝试构建了基于联结主义研究范式的翻译信息转换的神经网络模型。
王柳琪刘绍龙
关键词:神经网络模型
双语翻译过程中的译语词汇提取机制研究——基于双语语言提取理论的认知思考被引量:13
2011年
多年来双语语言提取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形成规模,但却较少涉及翻译的内在过程,尤其是双语翻译过程中的译语词汇提取。鉴于翻译与双语转换具有相似性,本文在梳理、分析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的非特定与特定理论的基础上,思考与翻译转换过程中译语词汇提取相关的问题,并探索其运行机制和内在过程。
章琦刘绍龙
关键词:双语转换
双语词汇表征类型及其翻译通达(方向/质量)效应研究——一项基于不同二语水平的实证调查被引量:5
2013年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不同水平二语者的双语词汇表征类型及其对翻译词汇通达的影响效应。为此,研究者设计了两项实验并根据其数据归纳出以下结论:(1)双语间的联系类型和联系强度有赖于双语者的二语水平:低水平二语者倾向词汇联结型,高水平二语者倾向概念调节表征型;(2)双语词汇心理表征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连续体"状态:低二语水平者则靠近"连续体"的始端位置,高水平二语者趋向"连续体"的终端位置;(3)双语词汇表征类型的词语翻译通达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基于不同翻译方向的翻译质量的显著影响;(4)不同翻译方向上所呈现的速度和准确度的非对称性诠释了层级修正模型词名和概念之"联系"和"发展"的具体内涵。
刘绍龙操维维王柳琪
口译的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连续传译“过程”模式的构建被引量:32
2008年
本文凭借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并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翻译过程模式的分析和借鉴,提出了连续传译的神经心理语言学模式。该模式的整体设计、环节内容、五大区别性特征(如:口译流程的非线性、中介环节的突显/链接性、记忆系统的中心/纽带作用等)和其蕴涵的十七条理念不仅使之有别于同类翻译过程模式,而且使之具备较强的(连传)针对性和心理现实性。
刘绍龙仲伟合
关键词:连续传译
词语翻译转换模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一个基于语义习得表征的理论探索被引量:5
2010年
词语翻译转换内在模型的研究不仅与翻译学相关,而且还更多地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等跨学科领域,而以往的词语翻译研究多被置于单一的学科或理论框架之下,致使词语翻译转换内在模型研究的交叉性特征难以体现,跨学科的理论借鉴和理论构建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现有语义记忆表征理论和表征模型的基础上推导译者的双语词汇—概念表征结构,并进而构建出译者词语翻译转换表征的心理语言学模型。
阮绩智王柳琪
关键词:心理词库
不同二语水平者心理词汇表征纵横网络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9
2012年
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实证研究,探索我国不同二语水平者的心理词汇表征纵横网络及其特征。调查发现:1)高、低二语水平者在纵聚合和横组合两种语义反应类型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高二语水平组受试在纵聚合语义类型(如同义词、反义词等)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3)不同二语水平者在同义反应词类型上均表现出明显的频次优势;4)高二语水平组平均达到了50%的目标语横组合(搭配)表征水平,而低水平组仅达到25%的表征水平。另外,本文通过3项专题讨论提出了关于词汇表征网络的若干启示和假设。
刘绍龙傅蓓胡爱梅
关键词:语义关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