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40533048)

作品数:12 被引量:240H指数:7
相关作者:柴立元王云燕赵堃闵小波邓荣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铬渣
  • 3篇动力学
  • 3篇
  • 2篇动力学模型
  • 2篇污泥
  • 2篇污泥处理
  • 2篇力学模型
  • 2篇介质
  • 2篇环境工程
  • 2篇回收
  • 2篇碱性介质
  • 2篇铬废水
  • 2篇含铬
  • 2篇含铬废水
  • 2篇废水
  • 2篇改性
  • 1篇电势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中铬
  • 1篇生物降解

机构

  • 13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2篇柴立元
  • 10篇王云燕
  • 3篇赵堃
  • 3篇闵小波
  • 2篇邓荣
  • 2篇舒余德
  • 2篇刘恢
  • 2篇李雄
  • 2篇盛灿文
  • 2篇朱文杰
  • 1篇王庆伟
  • 1篇汪莉
  • 1篇傅海洋
  • 1篇罗胜联
  • 1篇郑粟
  • 1篇彭兵
  • 1篇何德文
  • 1篇龙腾发

传媒

  • 3篇中国有色金属...
  • 2篇工业安全与环...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有色金属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3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铬渣柱浸生物解毒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针对长沙铬盐厂铬渣污染的现状及铬渣的性质,进行了细菌柱浸解毒铬渣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前需将铬渣制成颗粒,解毒工艺的最佳粒径为4~8mm;最佳pH为10.0;最佳温度为3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铬渣浸出液中Cr(Ⅵ)的浓度由250.6mg/L降为0mg/L,达到国家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解毒后渣的浸出毒性为0.4mg/L,低于国家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标准所规定的1.5mg/L。
柴立元王云燕朱文杰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生物解毒柱浸铬渣
铬渣NaCl浸出动力学被引量:10
2007年
通过研究铬渣NaCl浸出过程中Cr(Ⅵ)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建立该反应的动力学方程,确定初始pH值、振荡速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并计算相应的反应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铬渣NaCl浸出过程为0.26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为3.38×10-7 mol/(L.s);pH值和振荡速度增大,反应速率常数不断增大,CaCrO4溶解率增加,溶解速率加快;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4.24 kJ/mol,Cr(Ⅵ)浸出速率受温度影响较大。
柴立元赵堃舒余德朱文杰
关键词:铬渣NACL浸出动力学
铬渣中六价铬水浸动力学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采用连续反应器,考察了铬渣水浸工艺参数,研究了铬渣中Cr(VI)的水浸动力学。结果表明,铬渣水浸过程速率为通过固膜的扩散所控制,通过对整个过程分阶段分别进行拟合,建立了Cr(VI)水浸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后阶段反应模型在α=0.05上显著,两个反应阶段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8 kJ/mol和10.25 kJ/mol。
盛灿文柴立元王云燕李雄汪莉
关键词:铬渣水浸动力学
外控电势对Ch-1菌株生长及Cr(Ⅵ)还原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为进一步优化Ch-1菌株对碱性含铬废水的处理及铬渣的解毒效果,以细菌总数和6价铬的还原率为指标,详细考察了外控电位对Ch-1菌株生长及Cr(Ⅵ)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材料对细菌生长及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不锈钢电极和铂电极体系对细菌生长及活性的影响基本相同,而采用石墨电极细菌的培养效果欠佳.静态培养和动态培养Ch-1菌株时,Cr(Ⅵ)的最终还原率与初始Cr(Ⅵ)浓度无关,24h时Cr(Ⅵ)的还原率均达到了100%;但就还原过程而言,动态培养对Cr(Ⅵ)的还原速率明显优于静态培养,外控电势能够增强或抑制Ch-1菌株的生长及活性,0^-900mV的负电位可以促进细菌的生长,而400mV以上的正电势对Ch-1菌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在-800^+200mV的电势范围内,Ch-1菌株还原6价铬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此范围外其还原能力受到抑制.
邓荣柴立元王云燕
关键词:活性
上流式厌氧反应器改性污泥处理含铬废水的动力学模型被引量:1
2005年
为揭示上流式厌氧反应器(UASB)改性污泥处理含铬废水过程中硫酸根还原与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微生物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合理的假设及分析下,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COD降解与硫酸根还原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实验测得了动力学参数。用不同硫酸根浓度下UASB改性污泥体系处理含铬废水过程中的数据对所建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S2-的实测值和理论值拟合很好(R=0.986 7),表明所建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UASB改性污泥处理含铬废水过程。
柴立元闵小波刘恢王云燕罗胜联
关键词:改性污泥含铬废水动力学模型
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的反应动力学被引量:2
2007年
通过研究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过程Cr(Ⅵ)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初始pH值和细菌接种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建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相应的反应表观活化能,得到了按细菌接种量划分的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控制区域图。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8~10时,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基本相同,当pH<8和pH>10时,反应速率逐渐减小。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为零级反应,但细菌接种量减少,反应速率减小,反应表观活化能增大。细菌接种量分别为50%,30%,20%,10%和5%时对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57.521 1,51.630 6,45.976 4,24.002 5和7.326 5,表观活化能分别为6.89,14.75,19.24,33.54和72.52 kJ/mol;Cr(Ⅵ)的细菌还原反应随着细菌接种量的增加逐渐由内扩散控制区转入混合控制区,当细菌接种量减少至近9%时,转入化学反应控制区,并由此确定了Ch-1菌还原Cr(Ⅵ)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30℃,pH值10,细菌接种量为20%。
柴立元王云燕赵堃舒余德
关键词:反应动力学表观活化能
碱性介质中还原高浓度Cr(VI)细菌的分离及其特性被引量:19
2006年
目前国内外处理含铬废水的微生物仅局限于酸性或中性环境,且处理Cr(VI)的浓度仅为200mgL-1左右,难以工业化应用,尤其是不可能处理诸如铬渣渗滤液之类的碱性含铬废水及铬渣.本研究从铬渣堆埋场附近取得菌样,经富集、分离、驯化,得到能在碱性介质中高效还原Cr(VI)的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sp.)菌株,该菌为G-,具有周身鞭毛及可运动性.对其生理及还原Cr(VI)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嗜碱,好氧,耐盐及高Cr(VI),在有氧、pH为10.30、30℃等条件下,含Cr(VI)1570mgL-1的废水经该菌处理16h后浓度降至0.6mgL-1.处理后的沉淀物中铬以Cr(OH)3的非晶形态存在,其中总铬含量为21.44%,Cr(VI)检测不出,具有很大的回收价值.
龙腾发柴立元傅海洋
关键词:碱性介质生物降解
铬渣的湿法解毒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被引量:31
2006年
铬渣是铬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废渣,其中含有水溶性致癌毒物六价铬,严重污染环境。铬渣解毒是全球环保的重大课题。在总结国内外铬渣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全面概述了硫化钠湿法还原、硫酸亚铁湿法还原、浸提交换法等湿法解毒铬渣的机理、工艺过程、特点以及实际效果,最后展望了铬渣的微生物解毒新技术的发展前景。
盛灿文柴立元王云燕李雄
关键词:铬渣解毒微生物
水环境中铬的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被引量:91
2006年
综合评述了水环境中铬的存在形态、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现状。水体中铬主要是三价和六价,存在形态分为溶解态、离子交换态、有机结合态、无机沉淀态、残留态,迁移转化过程主要是水解、沉淀、络合、吸附和氧化还原等。对铬在水体中迁移和转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论述。
赵堃柴立元王云燕邓荣
关键词:动力学模型
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进展被引量:52
2007年
从重金属废水、重金属沉积物和重金属土壤污染三个方面,阐述了重金属污染的不同评价方法及模型,着重比较了各种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通过分析比较表明,生物评价法从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着手,可解决重金属污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是重金属污染评价中较理想、有效的方法之一。
金艳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王云燕闵小波
关键词:环境工程重金属污染生物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