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YY005) 作品数:19 被引量:69 H指数:5 相关作者: 李占喜 李成伟 李桂平 周凯文 更多>> 相关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学 政治法律 经济管理 更多>>
文学翻译过程特征的语用再探 2013年 文章回顾笔者有关翻译过程特征的观点,指出其研究视角存在一些缺陷,提出在"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路向"的框架内,对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进一步加以研究,以完善相关学术观点。文学翻译过程具有五个主要特征:关联性、不确定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这些特征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它们之间的互动使整个翻译过程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李占喜关键词:语用特征 文学翻译过程 从关联—顺应路向探讨“韩赛”译文的动态生成过程 被引量:1 2016年 在"韩奖"译文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原文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其自身的审美素质,做出语境假设,找到与作者交际意图相匹配的最佳关联;在最佳关联指导下,译者做出顺应译文读者的语言选择,传达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生成满足译文读者认知和谐的译文,从而成功实现其与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李占喜 周凯文基于本科生语料库英语长句汉译的语用研究——以The Posteverything Generation中长句汉译为例 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从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路向"语用学视角,探讨学生译者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过程。通过自建本科生翻译语料库,结合理论演绎和译例分析,该文透析123份第27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组The Posteverything Generation的大学生译文的翻译过程,观察他们阐释原文话语和产出译文话语时出现的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等情况,并尝试"追溯"学生译者在翻译时的思维状态,揭示学生译者在英语长句汉译策略选择背后的心理动机,弥补以往翻译研究在长句汉译中缺失对学生译者思维运作过程的关注。 李占喜 梁嘉仪关键词:关联-顺应 译文读者为中心的认知和谐原则 被引量:13 2012年 通过对"等效"翻译理论的回顾,我们认为:该理论是由翻译理论家从译者的立场出发,来阐述译者如何预测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文本时产生的反应,但他们似乎没有对译者做出这种预测背后的心理动机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了揭示这个问题,笔者借鉴语用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尝试性地提出"译文读者为中心的认知和谐原则",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如何运作;并指出该原则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李占喜关键词:等效理论 信息意图 交际意图 语用翻译策略 西方影视翻译研究的最新发展——《影视翻译:屏幕上的语言转换》介评 被引量:19 2010年 本文对论文集Audiovisual Translation:Language Transfer on Screen(2009)进行介绍,指出国外影视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其做出简评,并探讨该论文集对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启示。 李占喜关键词:影视翻译 书评 翻译课堂教学的关联—顺应研究路向 被引量:5 2014年 目前,国内外翻译界和语用学界对翻译课堂教学动态过程的研究很少;然而,这方面的探索是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教师译者为指导、学生译者为中心从事翻译自主学习的互动建构过程;该过程也是教师译者指导学生译者不断跨越语法、语义、语用、心理语言和社会语言等认知接口被割裂的障碍,对原文话语及译文话语做出最大顺应性选择或最佳顺应性选择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李占喜学生译者认知处理作者明示和暗含过程的语用研究 被引量:1 2018年 国内外翻译界较少研究翻译课堂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本篇论文在笔者(2014)构建的"翻译课堂教学的关联-顺应研究路向"框架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探讨教师译者如何引导学生译者,把其思维运作逐步调整到良好状态,从而正确认知处理作者的明示和暗含。我们认为:学生译者付出较少的推导努力就可以正确阐释作者的明示;他们会有效地认知处理作者的强隐含,借助弱式隐含性前提或结论认知推理弱隐含的"言外之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译者处于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心,只有其思维处于良好状态,才能对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以及相应的译文语言作出最佳顺应性选择,从而产出满足译文读者认知和谐的译文话语,完成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李占喜国内外翻译过程研究:回顾与述评 被引量:1 2009年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思路:其一,对翻译操作过程的静态研究;其二,对译者思维运作过程的动态研究。前者是指对翻译的操作步骤作出客观、静态的描述;后者是指对译者的到脑思维如何运作进行动态的描述。本文从这两大思路回顾和述评了国内外翻译过程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的系统化研究、翻译学科建设的推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李占喜关键词:翻译过程 西方翻译过程研究:理论回顾与语用构建——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翻译为例 被引量:1 2009年 回顾了西方学者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歇后语的翻译为个案,论证了他们的观点在阐释翻译过程中的可行性,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在Sperber与Wilson的关联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论框架上尝试构建一个新的关联—顺应模式,以便对翻译的动态过程作出有力的解释。翻译是译者与原文作者或原文话语进行跨文化对话时,在源语和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也是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 李占喜关键词:翻译过程 关联-顺应模式 《翻译过程研究的方法与策略》介绍 被引量:7 2012年 Cecilia Alvstad, Adelina Hild &Elisabet Tiselius (eds.). 2011.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Process Resear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Ⅻ + 377pp.1.引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思路:其一,对翻译操作过程的静态研究;其二,对译者思维运作过程的动态研究。对翻译过程动态性的研究是一个挑战性极强的翻译研究课题,因为它涉及到译者十分复杂的大脑“黑匣子”。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不时会传出对其观点的质疑之声。然而这并不能使翻译界学者望而却步,相反,他们一直在尝试使用不同的理论视角,不同的研究方法,不论是定性的还是实证性的,知难而进,努力去揭开译者在进行双语转换过程中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运作之谜。 李占喜关键词:翻译过程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