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60274)
- 作品数:14 被引量:53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示杰吴向未孙红张龙张永国更多>>
- 相关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石河子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骨桥蛋白抗体抑制肝泡型棘球蚴侵袭性生长和转移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外源性给予抗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抗体,观察其对肝泡型棘球蚴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接种泡型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0.1 ml/只,约含原头节400个),建立肝泡型棘球蚴沙鼠模型18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接种后当天经尾静脉分别注射0.15 ml抗OPN抗体(效价1∶32)和沙鼠注射用的兔血清,共注射17次,前7次每次间隔2 d,后10次每次间隔1周。模型组未作处理。上述3组沙鼠分别于感染后1、20、40、60、80和100 d随机各处死10只沙鼠,观察泡型棘球蚴的生长和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组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OPN的表达情况。于感染后100 d乙醚轻度麻醉沙鼠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用ELISA测定沙鼠血清中OPN的含量。结果感染后1、20、40、60和80 d,实验组与对照组和模型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00 d,实验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7.28±0.38)g、20%]均低于对照组[(9.70±0.61)g、70%]和模型组[(9.32±0.73)g、70%](P<0.05)。免疫组化SP法结果显示,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有OPN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浆,呈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主要分布在肝泡型棘球蚴纤维囊壁的生发层。感染后1、20、40、60和80 d,实验组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骨桥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00 d,实验组骨桥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80%)和模型组(80%)(P<0.05),且实验组血清中OPN含量[(30.90±2.25)ng/μl]显著低于对照组[(41.03±2.76)ng/μl]和模型组[(42.39±2.85)ng/μl](P<0.05)。结论抗OPN抗体可以降低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和血清中OPN的水平,阻断OPN的功能,可抑制泡型棘球蚴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
- 张示杰张龙赵江桥张永国吴向未彭心宇曹玉文杨宏强吕海龙孙红陈孝平
- 关键词:侵袭性生长
- 抗OPN抗体干预感染泡球蚴沙鼠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人工接种泡球蚴(EM)沙鼠在抗骨桥蛋白(OPN)抗体干预下体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5和IL-10水平动态变化,探讨抗OPN抗体对泡球蚴感染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注射的方法,用20%泡球蚴组织混悬液感染长爪沙鼠180只,每只0.1ml,建立肝泡球蚴病(AE)沙鼠模型。将感染沙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60只。实验组沙鼠接种泡球蚴后当天经尾静脉注射抗OPN抗体,每次0.15ml,每隔两日注射一次,注射7次后,每隔1周注射一次;对照组沙鼠经尾静脉注射兔血清(时间和剂量同上);空白组为单纯模型组。分别于感染1、20、40、60、80和100d后,各组随机选取10只沙鼠,摘眼球取血,离心,收集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2、TNF-α、IL-5和IL-10含量。结果感染100d时实验组IL-10为(77.93±4.13)pg/ml,对照组为(82.46±4.24)pg/ml,空白组为(84.69±5.5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段的IL-10水平及各时间段其他3种细胞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与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共同参与宿主抗肝泡球蚴免疫。抗OPN抗体可能对血清IL-10表达水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赵江桥张示杰盛磊吴向未彭心宇张永国张龙杨宏强孙红
- 关键词:骨桥蛋白抗体泡球蚴细胞因子
- 抗骨桥蛋白抗体对沙鼠肝多房棘球蚴组织周围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抗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抗体对长爪沙鼠肝多房棘球蚴(俗称泡球蚴)组织周围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90只长爪沙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对照组(A组),兔血清对照组(B组)和抗OPN抗体干预组(C组),所有沙鼠均采用开腹肝穿刺法接种泡球蚴原头节悬混液0.1ml(约含原头节400个)。B组于接种当天注射兔血清0.15ml/鼠,1次/2d,连续7次,之后改为每周1次,直至处死;C组采用相同的方法注射抗OPN抗体(效价1∶32);A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与感染后第20、60、100、140、180d每组各处死6只沙鼠,留取肝泡球蚴组织,制作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法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各组沙鼠肝泡球蚴组织MVD-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感染泡球蚴沙鼠肝脏中均可见团块状泡球蚴组织,部分播散至腹腔。感染20d时A、B、C组MVD分别为(9.83±3.87)/HP,(9.67±2.94)/HP和(7.50±1.87)/HP,感染60d时分别为(33.67±3.67)/HP,(32.83±6.11)/HP和(24.33±5.61)/HP,感染100d时分别为(44.67±4.92)/HP,(42.20±6.26)/HP和(28.00±8.76)/HP,感染140d时分别为(34.17±3.19)/HP,(31.67±4.97)/HP和(20.50±4.72)/HP;感染180d时分别为(32.33±7.42)/HP,(29.67±3.88)/HP和(13.50±3.21)/HP。其中感染60d及以后各时间点C组与A组和B组相比,微血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OPN抗体可抑制沙鼠肝泡球蚴组织周围血管生成。
- 吴何兴吴向未连文波王彦超张小昭张龙张永国孙红张示杰
- 关键词:多房棘球蚴血管生成MVDCD34
- 肝包虫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3年
- 包虫病是我国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病。细胞因子在肝包虫病免疫中的作用正不断得到阐明。其中,对OPN、IL-10、TNF-α、IL-2、IL-6和INF-γ等的免疫保护与病理损伤机制的研究较为深入。对肝包虫病的发病机制并对疾病的严重程度、疗效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高亮亮张示杰
- 关键词:细胞因子肝包虫免疫骨桥蛋白
- 抗骨桥蛋白(OPN)抗体对沙鼠肝多房棘球蚴组织IL-2和IL-5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兔抗鼠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抗体对长爪沙鼠体内多房棘球蚴(俗称泡球蚴)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IL-5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180只长爪沙鼠随机均分为3组,即抗OPN抗体干预实验组(A组)、兔血清干预对照组(B组)和模型对照组(C组)。3组均采用开腹肝脏穿刺接种泡球蚴组织混悬液(0.1 ml/只,约含原头节400个),感染当天前两组分别注射兔抗兔OPN抗体(效价1∶32)和兔血清,均0.15 ml/次,1次/2 d×7次,以后改为每周1次直到处死。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处理后20、60、100、140、180和220 d各组均剖杀10只沙鼠,取肝泡球蚴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IL-2和IL-5的表达情况。结果感染泡球蚴长爪沙鼠的腹腔和肝脏中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A、B和C组各时段泡球蚴组织中IL-2阳性细胞表达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140 d和180 d时,A组泡球蚴组织中IL-5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0%和20%,显著低于B组(100%和90%)和C组(90%和80%)(P<0.05)。结论感染泡球蚴沙鼠进行抗OPN抗体干预后,Th2型IL-5细胞因子反应减弱,机体的免疫力有所增强。
- 高亮亮张示杰吴向未张永国张龙彭心宇曹玉文孙红
- 关键词:多房棘球蚴骨桥蛋白
- 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研究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CD3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60只健康的长爪沙鼠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沙鼠采用开腹肝穿刺法,每只鼠接种原头节悬混液0.1 m L,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接种等量的PBS。分别于接种后第20、40、60、80、100 d时每组各处死6只沙鼠,实验组分别取泡球蚴组织和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取正常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时间点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MVD-CD34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感染泡球蚴沙鼠肝脏中均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组织,部分播散至腹腔。在感染的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均可见到MVD-CD34和VEGF的表达,定位于肝泡球蚴组织"外囊"囊壁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在感染后第20 d、40 d、60 d、80 d和100 d时,泡球蚴组织中MVD分别为(9.83±3.87)/HP、(25.33±6.71)/HP、(34.50±5.50)/HP、(37.67±5.71)/HP和(44.67±4.93)/HP,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0/HP、(1.17±0.98)/HP、(3.50±1.38)/HP、(5.83±2.71)/HP、(8.83±2.48)/HP〕和正常肝组织(均为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VEGF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2.95±0.46)分、(3.90±0.68)分、(4.27±1.05)分、(5.33±0.95)分和(4.50±0.81)分,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1.07±0.63)分、(1.38±0.75)分、(1.55±0.83)分、(1.67±0.47)分、(2.10±0.55)分〕和正常肝组织〔(1.02±0.83)分、(1.12±0.63)分、(1.26±0.26)分、(1.20±0.74)分、(1.21±0.2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生成可能是泡球蚴浸润性生长的机制之一,VEGF可能促进沙鼠肝泡球蚴组织血管新生。
- 张示杰吴何兴李琪吴向未张小昭王彦超连文波
- 关键词:泡球蚴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泡状棘球蚴在人宿主中的生存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0年
- 泡状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也称泡球蚴)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病,我国主要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流行,六钩蚴入侵宿主便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多房棘球绦虫续绦期仅一小部分在易受寄生虫感染的个体中发育,泡球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保护作用"在宿主体内发育、繁殖、生存。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泡球蚴在人宿主中的生存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 张龙张示杰
- 关键词:泡状棘球蚴
- 血管新生在肝泡球蚴浸润性生长中的作用被引量:8
- 2014年
- 泡球蚴病是对人体危害极大地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原发于肝脏,呈恶性浸润性生长,可继发肺、脑转移,手术及药物治疗效果差,其浸润性生长和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血管新生在正常组织中是被高度管制的行为,异常情况下的血管新生是恶性肿瘤的关键标志之一。VEGF是血管新生中关键的介质。研究显示VEGF和CD34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侵袭性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初步探讨血管生成在泡球蚴侵袭性中的作用,为临床上泡球蚴病晚期患者的保守治疗、以及手术、药物的辅助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 荔童张示杰
- 关键词:泡状棘球蚴血管VEGFCD34
- 骨桥蛋白与肝棘球蚴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1年
- 骨桥蛋白是一种带负电荷、具有亲水性的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由多种组织细胞合成与分泌,存在于体内多种组织和细胞中。该蛋白结构上与多种基质蛋白相似,功能上具有细胞因子的特点,参与了机体多种病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骨桥蛋白在肝棘球蚴的外囊中大量表达,并在其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张永国张示杰
- 关键词:骨桥蛋白棘球蚴病肝脏
- 抗骨桥蛋白抗体对沙鼠肝多房棘球蚴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观察抗骨桥蛋白(OPN)抗体对长爪沙鼠体内多房棘球蚴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180只沙鼠随机均分为3组,即抗OPN抗体组(A组)、兔血清对照组(B组)和模型对照组(C组),3组沙鼠均采用肝内穿刺接种,每鼠注射原头节混悬液0.1 ml(约400个原头节)。A组和B组于接种当天,分别经尾静脉注射抗OPN抗体和兔血清0.15 ml/鼠,每2天1次,7次后改为每周1次,直至处死。C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感染后20、60、100、140、180和220 d后每组各处死10只沙鼠,取肝脏多房棘球蚴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多房棘球蚴组织中MMP-2和TGF-β1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沙鼠肝脏中均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多房棘球蚴组织中的MMP-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3组有阳性细胞表达的动物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有TGF-β1阳性细胞表达的动物数在感染后100、140和180 d(3、2和2只)均显著少于B组(8、8和9只)和C组(8、9和9只)(P<0.05),其他时间点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OPN抗体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减少沙鼠多房棘球蚴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但对MMP-2没有影响。
- 荔童吴向未张永国高亮亮曹玉文孙红张示杰
- 关键词:多房棘球蚴骨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转化生长因子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