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SY13023)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何新敏赵文博李悦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1篇心理空间
  • 1篇虚构
  • 1篇叙事
  • 1篇叙事内容
  • 1篇叙事声音
  • 1篇叙述者
  • 1篇英语
  • 1篇社会空间
  • 1篇身份
  • 1篇身份认同
  • 1篇声音
  • 1篇诗性
  • 1篇阈限
  • 1篇糅合
  • 1篇文化身份
  • 1篇文化身份认同
  • 1篇物理空间
  • 1篇协商
  • 1篇历史叙述
  • 1篇化身

机构

  • 4篇中南民族大学

作者

  • 4篇何新敏
  • 1篇李悦
  • 1篇赵文博

传媒

  • 2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途》的空间及意义表征被引量:2
2014年
空间理论是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它强调空间的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空间作为社会的产物,它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查尔斯·约翰逊在小说《中途》中通过构建主人公航海途中生存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揭示出物理空间的移动与主人公的身份转变密切相关,心理空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对身份认同的渴求,而社会空间则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关系。
何新敏赵文博
关键词: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
诗性的历史叙述——《中途》的后现代历史叙事解读
2015年
真实与虚构是文学作品无法回避的两个方面。历史追求真实,但它带有"叙事"的色彩,具有虚构性。小说以现实为素材,与历史的世界相重叠,也绝非"纯粹"的虚构。真实与虚构的融通是历史文本的特征。约翰逊的《中途》用虚实结合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策略,再现历史真实,填补历史空白。小说的虚构质疑了先前奴隶叙述的真实性,激发人们对美国贩奴历史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也反映出美国黑人对身份认同的强烈渴求。小说也表现出作家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对美国黑人未来的思考,希望他们重塑自我,重构自己的民族性和文化身份。
何新敏
关键词:虚构叙述者叙事内容叙事声音
当代黑人小说黑人英语与标准英语的糅合
2013年
黑人英语是非洲裔美国黑人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黑人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是非洲口头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也是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标志。当代美国黑人作家将黑人英语与标准英语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叙述内容,使小说表现出明显的"黑人性"特征,也使作品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何新敏李悦
关键词:黑人英语标准英语糅合
“间质空间”阈限下的文化身份认同被引量:8
2014年
霍米·巴巴认为,后殖民文化就是一个"混杂体",差异文化在一个交叉位置"间质空间"相交汇,在冲突与交往中,经过不断的"间性协商"而产生互融、互渗与共存。《中途》的主人公鲁特福德在贩奴途中就生存在一个西方文化与非洲文化相交汇的空间,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双重夹击使他陷入文化身份的困惑而处于"中间"状态,随着与黑人交往的深入,他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觉醒,最终摆脱不确定身份的困境,找到自我并超越自我,成为一个具有混杂文化身份的人。
何新敏
关键词:文化身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