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200720)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马占龙陈骏张洪英李国昭麦筱莉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移植
  • 2篇内皮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损伤
  • 1篇血管内皮祖细...
  • 1篇再狭窄
  • 1篇皮损伤
  • 1篇粥样硬化形成
  • 1篇祖细胞
  • 1篇细胞
  • 1篇内皮损伤
  • 1篇内皮细胞
  • 1篇内皮祖细胞
  • 1篇后再狭窄
  • 1篇MRI

机构

  • 2篇东南大学

作者

  • 2篇余辉
  • 2篇滕皋军
  • 2篇孙军辉
  • 2篇麦筱莉
  • 2篇李国昭
  • 2篇张洪英
  • 2篇陈骏
  • 2篇马占龙
  • 1篇石红建
  • 1篇居胜红

传媒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年份

  • 2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祖细胞局部移植防治血管内皮损伤后再狭窄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局部移植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的可行性。方法分离、鉴定并培养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EPC),用2.5F球囊扩张并损伤兔右侧颈动脉血管内皮,对损伤血管进行局部EPC移植。共作细胞移植兔13只,其中3只移植荧光标记EPC;对照组8只,局部灌注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4 d,对2只荧光标记细胞移植兔取移植细胞后受损伤血管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其余实验兔4周后对损伤血管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荧光标记细胞移植后4d,病理学检测显示损伤血管内皮有强荧光表达;4周后,细胞移植组血管壁轻度增厚,对照组血管壁增厚明显,血管腔明显狭窄。两组间血管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介入法局部移植同种异体血管内皮祖细胞可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
马占龙滕皋军麦筱莉居胜红孙军辉陈骏张洪英石红建余辉李国昭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再狭窄细胞移植
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MRI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可行性。方法分离、鉴定并培养新西兰大白兔外周磁粒子标记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制备氧化铁(Fe2O3)-多聚左旋赖氨酸(PLL)并体外标记EPCs。用2.5F球囊扩张并损伤兔右侧颈动脉血管内皮,对损伤血管进行局部EPCs移植,A组8只,移植Fe:O,-PLL标记的EPCs;B组3只,移植荧光标记的EPCs;C组5只为空白对照,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4d,所有实验兔用1.5TMR仪进行活体颈动脉扫描,并任意选A、B、C组各1只,取受损伤血管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与MRI信号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其余所有实验兔继续高脂饲料喂养,15周后对损伤血管做MR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EPCs的Fe2O3-PLL标记率〉95%,A组标记细胞移植后4d,MR T2·WI显示损伤血管壁呈明显低信号区,而B组和C组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病理学检测显示A组损伤血管内膜有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细胞黏附,B组损伤血管内皮有强荧光表达,C组损伤血管内皮无表达。15周后,A、B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3/9)明显低于C组(4/4)。结论活体MR技术可示踪并检测EPCs在损伤血管内皮的黏附及分布;血管内皮祖细胞局部移植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马占龙滕皋军麦筱莉陈骏孙军辉张洪英余辉李国昭
关键词:内皮内皮细胞动脉硬化细胞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