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20109903)
- 作品数:10 被引量:119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德会徐九华吴晓贵林龙华魏浩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熔体包裹体在估算花岗岩类矿床形成压力(深度)方面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1年
- 在花岗岩类矿床中,花岗岩浆分异出富挥发分熔体/流体的过程,是导致岩浆就位和成矿元素迁移、富集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该过程中,同时捕获的不同类别的熔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可以互相限定捕获条件,由此可以建立一系列与熔体包裹体有关的地质压力计,进而得到相关分异作用发生的深度。这些深度数值,对于指导花岗岩地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与熔体包裹体有关的压力计主要分为与硅酸盐熔体包裹体共生的流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硅酸盐熔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和富子晶包裹体地质压力计。这些压力计使用的难点主要是均一实验,实验设备主要有Linkam高温热台系统、冷封式高压釜和热液金刚石压腔,三者各有优缺点。国内许多实验室已经具备开展熔体包裹体均一实验的条件。在中国,如南岭地区,许多花岗岩类矿床中存在花岗岩晶洞、花岗岩中的似伟晶岩囊体、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的似伟晶岩壳、花岗伟晶岩以及富挥发分花岗岩,这些地质体保留了熔体分异出富挥发分熔体/流体的痕迹,是应用与熔体包裹体有关的压力计的良好对象。
- 李建康张德会李胜虎
- 关键词:地球化学熔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成矿深度
- 脉状金矿流体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与深度:影响因素及实例
- 2011年
- 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是包裹体研究的主要参数之一,常被作为成矿压力和估测成矿深度的主要依据,近年来出现在大量矿床地质研究文献中。成矿压力与深部找矿和成矿预测密切相关。关于流体捕获压力与形成深度的关系,Roedder(1984)认识到包裹体捕获压力(及深度)与寄主矿物脉体环境的关系。Shepherd等(1985)
- 徐九华林龙华张德会余心起魏浩吴晓贵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影响因素成矿深度成矿压力矿床地质
- 小秦岭东桐峪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东桐峪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的中西部,其含金石英脉受韧性剪切构造带的控制。该矿床的构造-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Ⅰ黄铁矿-乳白色石英脉阶段;Ⅱ灰白色石英-黄铁矿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石英-碳酸盐阶段。相对于小秦岭地区的其他金矿床,东桐峪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资料相对缺乏。文章表明,该矿床内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CO2-H2O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见少量纯液相CO2包裹体。显微测温表明,Ⅰ阶段的构造-成矿流体以中温、富CO2等挥发分为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21~392℃,盐度w(NaCleq)为5.5%~7.9%,密度为0.84~0.93 g/cm3;Ⅱ阶段和Ⅲ阶段以CO2-H2O±CH4流体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5~350℃(Ⅱ阶段)和224~271℃(Ⅲ阶段),盐度w(NaCleq)集中于5.1%~7.1%,密度为0.83~0.96 g/cm3;Ⅳ阶段的流体演化为中-低温、低盐度的盐水溶液体系,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5~185℃。文章对该矿床各成矿阶段的压力进行了估算,Ⅰ、Ⅱ、Ⅲ阶段的流体最小捕获压力分别为123~160 MPa、160~170 MPa、170 MPa左右。
- 吴晓贵徐九华魏浩林龙华张国瑞惠德锋董华芳
- 关键词: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
- 岩石变形、流体压力与热液成矿关系的研究现状被引量:2
- 2011年
- 地壳中岩石的变形模式受构造应力、流体压力和上覆岩层重力共同作用的影响。岩石组成和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决定着岩石的变形过程,同时岩石的破裂还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流体压力增大,岩石可以发生水力破裂,而引起水力引张破裂的条件是σ1-σ3〈4T和Pf=σ3+T。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地温梯度的影响,岩石由脆性变形向韧性变形转变。在无流体超压影响的情况下,脆韧性转换的温度在300~450℃之间,大约在地壳15km处。当流体压力和应变速率增大时,韧性条件下的岩石变形行为由韧性向脆性变化,脆韧性转变的深度随之增大。从构造角度探讨热液成矿作用,热液矿床形成的深度与流体压力、应变速率、裂隙的发育、介质的渗透率、温度变化等相关。岩石断裂的类型和方向影响岩石的渗透率,提供流体运移的通道和聚集场所,控制矿床形成的深度、位置和矿体产状。
- 付旭张德会印贤波
- 关键词:构造应力流体压力造山型金矿
- 小秦岭东桐峪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物质来源被引量:7
- 2016年
- 东桐峪金矿位于小秦岭金矿田中西部,矿体受韧性剪切构造带控制。为了确定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金属来源,笔者系统研究了该矿床的3个成矿阶段S、C、H、O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显示12件石英中包裹体水的δDH_2O变化范围为-78.1‰^-42.2‰;12件石英样品中第Ⅰ阶段δ^(18)OH_2O值为9.76‰~13.16‰;Ⅱ阶段δ^(18)OH_2O值为6.30‰~8.10‰;Ⅲ阶段δ^(18)OH_2O值为6.76‰~7.26‰。流体包裹体中CO_2的δ^(13)C值为-1.8‰^-2.5‰。16件硫化物δ^(34)S值为-3.7‰^+8.2‰。H、O、C同位素组成特点表明,水兼有变质水和岩浆水的特征,是太华群基底深熔作用蒸汽相的产物,其运动与长期的糜棱岩带活动有关。成矿流体中C主要来自地幔。S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矿石中S来自太华群或深部重熔的岩浆岩。
- 吴晓贵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
- 离子电位对金属元素迁移和成矿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离子电位是影响溶液中元素存在形式和迁移能力的重要控制因素,大多数元素的富集成矿都会经过流体介质的搬运迁移过程,在此过程中,元素大多是以离子或络离子形式存在;而离子电位影响着金属阳离子的活动性和络合物形式,同时制约离子或络离子的性质和迁移能力。作者通过分析离子电位与元素丰度、巨型矿床数目和离子绝对硬度以及离子绝对电负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离子电位对金属元素成矿的作用和影响。
- 赵波张德会
- 江西漂塘钨矿成矿深度估算
- <正>引言漂塘钨矿位于我国重要的南岭成矿带上,是'五层楼'模式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典型代表,对漂塘钨矿床的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的确定,对赣南地区的其他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成矿深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流体包裹体...
- 赵波; 沈博伟; 张德会;
- 文献传递
- 成岩成矿深度:主要影响因素与压力估算方法被引量:58
- 2011年
- 成岩成矿深度是金属矿床成矿地质体的重要空间参数,受到地质构造、岩浆岩、围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初步讨论了成矿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岩浆因素和构造因素。内生矿床,特别是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深度与岩浆作用的深度有关,岩浆侵位深度限定了矿床形成深度的下限,而岩浆上升和侵位过程中分异出的热液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成矿深度。构造变形直接控制了多孔介质的渗透率,渗透率制约了流体的流动,成矿流体运移和就位则直接与成矿深度相关联。还阐述了成岩成矿深度(压力)的估算方法,以流体包裹体温压计为主,结合其它矿物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并综合考虑成矿地质构造、岩浆岩、围岩等因素,才能获得合理和符合地质实际的成矿深度,为找矿勘查提供经得起检验的深度参数。
- 张德会徐九华余心起李健康毛世德王科强李泳泉
- 关键词:影响因素流体包裹体
- 成矿热液分类兼论岩浆热液的成矿效率被引量:25
- 2011年
- 根据流体中H2O、CO2、NaCl三组分的相对含量,结合H2O-NaCl体系临界压力和石盐融化曲线温度,可以将地壳中的成矿流体分为5类:大气降水、海水、盆地卤水、变质流体和岩浆流体。这种基于地壳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三元系结合流体临界性和石盐融化温度的分类,对于理解地壳中沿地温地压梯度流动流体的多样性和流体混合与不混溶具有重要意义。相比其他热液,岩浆热液金属富集效率即成矿效率最高,其原因为:岩浆热液具有岩浆所提供的成矿所需的作用能量;岩浆出溶热液含有高浓度的挥发组分,它们不仅极大影响热液酸碱度和氧逸度,从而增强金属萃取效率,而且释放的巨大能量造成围岩渗透率扩大和产生流体对流;高温高盐度特征也导致岩浆热液具有远高于其他流体的金属萃取和富集效率。与岩浆熔体相比,岩浆热液系统成矿效率更高,可以归结于多数成矿元素高的溶液/熔体分配系数。最新的流体相和熔体相电负性和化学硬度的计算表明,相比熔体相,流体相具有更大的电负性和硬度。根据硬软酸碱原理和最大硬度原理,由于金属表现出更高的电负性和硬度,因此相对于硅酸盐熔体相,热液流体对金属有更强的吸引力和萃取能力。这也与绝大多数金属在溶液/熔体之间更为偏向于进入热液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 张德会金旭东毛世德王丽丽
- 关键词:岩浆热液流体地球化学
- 小秦岭东桐峪金矿Q8501脉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东桐峪金矿是小秦岭金矿田主要的石英脉型金矿之一,其主矿脉Q8501的脉石英及其脉旁蚀变片麻岩中含有丰富的变质锆石。岩相学、CL图像特征表明,这些锆石呈半自形–它形,无紧闭振荡环带构造,常见固体包裹体和次生的流体包裹体。锆石具有陡直的重稀土富集配分模型, LREE/HREE比值很低为0.02~0.14,具显著的Ce正异常(δCe=5.6~96.3)和Eu负异常(δEu=0.04~0.77)。大部分锆石的Th/U比值较低,特别是第1组(Th/U=0.14~0.56,平均0.30);Nb/Ta比值很小(0.06~0.31),普通铅含量也很低。推测变质锆石是在石英脉形成过程中从脉侧蚀变片麻岩中捕获的。LA-ICP-MS 锆石微区U-Pb定年分析表明, Q8501脉第1组锆石的207Pb/206Pb表观年龄为1776~1877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810±17 Ma,可能代表了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与碰撞后伸展作用有关的热事件;第2组锆石207Pb/206Pb表观年龄为1899~1922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910±11 Ma,记录了小秦岭地区相当于五台–中岳期的第二期区域变质事件。小秦岭含金石英脉的形成可能跨越了很长的地质年代,金(钼)矿化主要发生在中生代,而载体石英脉有些可能在古生代就形成了。
- 张国瑞徐九华林龙华魏浩吴晓贵惠德锋
-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变质锆石含金石英脉小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