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31002)
- 作品数:22 被引量:60H指数:6
- 相关作者:陈彪蔡彦宁温玫左晓虹刘姝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帕金森病患者尾状核中基因表达谱的研究被引量:7
- 2004年
- 蔡彦宁温玫张愚陈彪
- 关键词:帕金森病尾状核基因表达谱基因芯片神经递质
- 6-羟多巴胺对SH-SY5Y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和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观察6-羟多巴胺(6-OHDA)对SH-SYSY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l和STAT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探讨STAT在6-OHDA神经毒性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6-OHDA处理SH-SY5Y细胞制备细胞损伤模型,用^3H标记胸腺嘧啶(^3H-TdR)掺入实验和噻唑蓝(MTT)方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用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STAT1和STAT3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6-OHDA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引起SH-SY5Y细胞生存率下降、STAT3磷酸化水平降低而对STAT1磷酸化水平无影响。50—400μmol/L6-OHDA处理细胞24h,细胞生存率下降为对照组的8.1%-81.9%。100μmol/L6-OHDA处理细胞0.5~48h引起STAT3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条带相对密度为0.747±0.011~0.238±0.007。50~200μmol/L的6-OHDA处理细胞2h也引起了STAT3磷酸化的明显下降,条带相对密度为0.895±0.003~0.633±0.002。以上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6-OHDA可能通过引起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下降而导致细胞损害。
- 王莉莉陈彪徐胜利
- 关键词:羟多巴胺信号传导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 2005年
- 温玫蔡彦宁田娜刘桓陈彪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GFR3基因骨髓白血病标志分子病理检验
- 蛋白酶体抑制剂对神经细胞的双重作用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索蛋白酶体抑制剂在不同浓度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及原因。方法用6-羟多巴(6-OHDA)50uM处理的人SH-SY5Y细胞作为细胞受损伤的模型,加用不同浓度的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镜下细胞计数和SRB法测定细胞活力,平行对照组测定蛋白酶体活性。用选择性MEKl/2抑制剂PD98059验证蛋白酶体抑制剂是否通过MAPK途径起作用。结果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在0.1、0.25、0.5uM浓度时提高细胞存活率,在2、5uM时降低细胞存活率,相应的蛋白酶体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83.43%、73.84%、66.14%、24.11%、12.36%,加用PD98059后,0.25、0.5uMlactacystin的保护作用被阻断。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在低浓度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高浓度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这种不同作用的原因可能与蛋白酶体抑制的程度有关。蛋白酶体抑制剂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MAPK途径起作用。
- 曹三勇徐胜利陈彪
- 关键词: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蛋白酶体抑制剂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皮质额叶基因表达谱研究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通过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患者皮质额叶中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揭示AD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方法:利用基因芯片分析3例AD患者皮质额叶中基因表达谱,通过与4例正常对照间的比对,寻找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结果:所检测的5000个基因中,共有49个基因存在着差异表达。在患者中13个基因表达水平升高,36个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上述基因与多种生理过程,如氧化应激、胆固醇平衡、钙信号转导、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结论:AD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基因表达水平和多个生理过程的改变。
- 蔡彦宁温玫左晓虹田娜陈彪
- 关键词:额叶基因表达谱阿尔茨海默病皮质基因表达水平生理过程
- 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单个胚胎小体细胞中时钟基因的表达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建立一组灵敏的检测时钟基因(c lock gene)的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方法,并检测小鼠胚胎小体(EB)来源的单细胞中重要时钟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体外诱导分化为EB,提取总RNA并进行反转录,用BMAL1、CLOCK、CRY1和CRY2基因特异引物进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电泳检测扩增产物,从而建立相应的巢式PCR反应体系。利用膜片钳获取胚胎小体来源的单个细胞,通过巢式PCR反应检测相应时钟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确定了BMAL1、CLOCK、CRY1和CRY2基因的扩增参数。证明在此条件下无非特异扩增,并且能够检测到至少两个拷贝的目的分子。利用此检测体系发现,部分胚胎小体细胞中BMAL1、CLOCK、CRY1和CRY2时钟基因环路不完整。结论巢式PCR方法能够灵敏地、而且特异地从单细胞中检测出一组时钟基因的表达,时钟基因的转录在胚胎小体细胞中并不一致,即时钟基因的环路不完整。时钟基因可能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着某种作用。
- 关云谦蔡彦宁谢淑朱宛宛徐艳玲张愚陈彪
- 关键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时钟基因单细胞
- 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异常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患者病史资料并应用多导睡眠仪对1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5名健康对照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帕金森病Hoehn-Yahr(H&Y)Ⅰ级组及帕金森病H&YⅡ-Ⅳ级组。每组均包括男性3例,女性2例。结果3组年龄分别为(54.4±5、7)岁、(57.6±14.5)岁、(58.2±10.7)岁,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2,P=0.794)。对照组浅慢波睡眠时间为(70.6±7.8)min,而H&YⅠ级组患者浅慢波睡眠时间为(81.4±6.1)mi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对照组睡眠效率为75、6%±12.8%,快动眼睡眠(REM)潜伏期为(116±48)min,浅慢波睡眠所占比例为70.6%±7、8%,REM所占比例为14.8%±5.5%,总睡眠时间为(372.8±53.4)min,而H&YⅡ~Ⅳ级组患者睡眠效率43.6%±16.0%(P=0.003)、REM所占比例7.3%±6.1%(P=0.003)及总睡眠时间(244.3±103.2)min(P=0.0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EM睡眠潜伏期(281±86)min(P=0.000)及浅慢波睡眠时间(85.3±7.9)min(P=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相关分析,睡眠潜伏期、浅慢波睡眠时间与疾病病程存在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9、o.492;P值分别为0.000、0.006),而睡眠效率、深慢波睡眠时间及总睡眠时间与疾病病程有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26、-0.723、-0.728:P值均为0.000)。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早期已经存在夜间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下降、睡眠潜伏期延长及睡眠结构的改变等异常,而且有随疾病进展而加重的趋势。
- 刘姝陈彪蔡彦宁李丽萍王玉平
- 关键词:帕金森病多导睡眠描记术睡眠障碍睡眠结构
- 吸烟及其相关基因和帕金森病的关系被引量:1
- 2006年
- 陈新平陈彪
- 关键词:帕金森病吸烟基因
- 哌替啶类衍生物造模帕金森病小鼠的最佳剂量
- 2006年
-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哌替啶类衍生物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ndine,MPTP)建立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对小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7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C57BL/6L小鼠60只,采用不同剂量MPTP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随机分6组,MPTP40mg/kg皮下注射1次组10只;MPTP20mg/kg腹腔注射,每2h1次,注射3次组10只;MPTP25mg/kg腹腔注射,每2h1次,注射3次组10只;MPTP45mg/kg皮下注射1次组10只;MPTP35mg/kg皮下注射1次组10只;正常对照组10只。采用Lowry法测定纹状体组织中多巴胺含量/蛋白质含量。结果:纳入动物60只,52只进入结果分析,其中8只均在处死前死亡。MPTP使小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性下降。正常对照组多巴胺含量为(136.39±41.61)μg/g;MPTP35,40,45mg/kg皮下注射1次组分别为(107.97±26.92),(85.91±24.60),(74.13±12.49)μg/g,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79.16%,62.99%,54.35%;MPTP20,25mg/kg腹腔注射每2h1次,注射3次组分别为(44.90±18.41),(44.30±29.44)μg/g,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32.92%,32.48%。5个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结论:MPTP20mg/kg腹腔注射每2h1次,注射3次和MPTP40mg/kg皮下注射1次两种模型是对帕金森病不同研究方向的理想模型。
- 吴燕川于向东王玉兰冯秀丽陈彪
- 关键词:帕金森病
- 基因芯片检测灵芝提取物对白细胞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灵芝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还缺乏严格的临床证据,其关键是缺乏客观、系统评价灵芝对免疫系统调节效果的手段。基于此,采用基因芯片分析检测了灵芝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揭示与灵芝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和途径。方法:实验于2002-12/2003-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干预:血液材料来源于身体健康的宣武医院医护人员和学生12人,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平均年龄(31±4)岁,男女各6人。将其分为年龄、性别大致匹配的2组:安慰剂组和灵芝组,每组6人。灵芝组和安慰剂组对象分别服用灵芝胶囊和淀粉胶囊安慰剂,每人每天服用2次,每次2粒(相当于药用灵芝400mg),连续30d。灵芝胶囊主要成分为软壁灵芝孢子粉、灵芝提取物。②实验评估:服药前1天和服药30d后采用自动分析仪计算全血不同种类白细胞计数和不同种类白细胞所占比例。分离白细胞抽提总RNA,利用博星公司的cDNA芯片Biostar-H-IC-I检测了服用灵芝胶囊后白细胞中441个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①所检测的441个免疫相关基因中,共有11个基因存在着差异表达。其中10个基因表达水平升高,1个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发生差异表达的11个基因中有2个参与信号转导过程,包括STAT4和LYN。服用灵芝胶囊后两个基因的表达量都显著增加。在发生差异表达的11个基因中有7个基因属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②服用灵芝胶囊和安慰剂后白细胞总数和不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①灵芝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调节淋巴细胞的活性而实现,而不是通过改变白细胞数量和分类计数。②STAT4和LYN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很有可能是灵芝胶囊作用的主要靶点。
- 丁晖蔡彦宁温玫陈彪
- 关键词:灵芝免疫调节基因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