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4kj216)
-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3
- 相关作者:徐建华连莉徐胜前王芬翟志敏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CD19和CD27标记的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亚群(未活化B细胞、记忆性B细胞和浆母细胞)的分化状态及其与自身抗体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RA患者60例,根据临床表现和用药后的反应分为缓解期、活动期与难治型3组。健康献血者24名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未活化B细胞(CD19^+CD27^-)、记忆性B细胞(CD19^+CD27^(dim))和浆母细胞(CD19^+CD27^(high))的比率,分析这3组B细胞亚群和CD19平均荧光强度与类风湿因子(RF)、抗Ⅱ型胶原(CⅡ)抗体和抗环瓜氨酸(CCP)抗体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①RA与正常对照比较未活化B细胞和浆母细胞明显升高,而记忆性B细胞明显下降(P<0.05);缓解组和难治组的未活化B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5),记忆性B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活动组和难治组中的浆母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5)。②RA患者CD19平均荧光强度与血沉、C反应蛋白、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浆母细胞亚群比率与关节肿胀指数正相关。③未活化B细胞、记忆性B细胞及浆母细胞亚群与RF、抗CⅡ抗体和抗CCP抗体无明显关系。结论RA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着B细胞亚群的紊乱,以浆母细胞和未活化B细胞的比率升高,记忆性B细胞比率下降为特征,浆母细胞比率在活动性和难治性RA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关节肿胀指数正相关,B细胞在RA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王春淮徐建华翟志敏
- 关键词:B淋巴细胞亚群自身抗体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0/Th1/Th2细胞亚群失衡的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elpercell,Th)亚群的状态,以探讨Th细胞亚群(Th0/Th1/Th2)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采用三色标记法,在外周血单个细胞水平上同时进行细胞膜表面(CD4)和细胞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干扰素(IFN)-γ]的测定,检测33例活动期RA患者和16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及Th细胞亚群的比例;并分析早期RA组(病程≤2年,17例)与非早期RA组(病程>2年,16例),骨侵蚀组(19例)与无骨侵蚀组(14例),类风湿因子(RF)阳性组(23例)与RF阴性组(10例)Th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A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升高(P<0.05);Th0、Th1细胞的比例降低(P<0.05);T细胞亚群、Th细胞亚群变化与RA疾病活动相关;②与非早期RA组相比,早期RATh1细胞、Th1/Th2比值升高,Th2降低(P<0.05),早期RA患者Th1细胞比例与血沉、C-反应蛋白、晨僵时间呈正相关;非早期RA患者Th2细胞比例与血沉、晨僵时间呈正相关;③与无骨侵蚀组比较,有骨侵蚀组Th1细胞、Th1/Th2明显降低,Th2细胞升高(P<0.05);④RF阳性组与阴性组间Th细胞亚群及Th1/Th2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4+T细胞在RA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A外周血中存在着Th细胞亚群的不平衡,Th细胞失衡的模式在RA的病程中并不是固定的,早期RA外周血以Th1细胞为主,慢性RA则以Th2细胞相对占优势,并与疾病的活动性、骨侵蚀有密切关系。
- 连莉徐建华王芬徐胜前刘爽陈珊宇
-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术细胞内细胞因子
- 抗Ⅱ型胶原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及口服Ⅱ型胶原对其的影响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了解抗Ⅱ型胶原(CⅡ)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临床意义及口服鸡CⅡ对血清中抗CⅡ抗体的影响。方法以鸡CⅡ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0名健康献血者、113例活动期RA患者,其中病程≤1年的早期患者30例;同时检测19例患者在口服鸡CⅡ90"g/d治疗前和治疗12、24周后血清中的抗CⅡ抗体水平。结果①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阳性率为37.2%(42/113),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2.9%(2/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早期RA患者抗CⅡ抗体阳性率73.3%(22/30),而病程>1年的RA患者抗CⅡ抗体阳性率为24.1%(20/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抗CⅡ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其他相关指标:抗CⅡ抗体阳性组42例,阴性组71例,两组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分别为83.3%(35/42)和43.7%(3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5%(38/42)和52.1%(3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抗CⅡ抗体阳性组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抗CⅡ抗体阴性组;两组在日常生活能力及骨质破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口服CⅡ治疗前和治疗12、24周后,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患者抗CⅡ抗体明显升高,尤其在早期RA患者有较高的阳性率;抗CⅡ抗体阳性患者RF、抗CC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同时ESR、CRP亦明显升高;口服CⅡ治疗后抗体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因此,抗CⅡ抗体在RA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早期诊断、判断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口服CⅡ对CⅡ抗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 徐建华连莉王芬徐胜前
-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口服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