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W001)
-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金永兵冯巍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回到雅各布森:关于“文学性”范畴的语言学溯源被引量:2
- 2018年
- 关于文学性的文艺学论争,需要从这一范畴的语言学起点上加以思考。雅各布森1919年首次提出了"文学性"的概念,1929年又率先使用了"结构主义"这一概念。文学研究与语言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雅各布森学术思想的主导线索。返观雅各布森的"结构"中的"文学性",可以看到他在批判地接受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掘了功能主义思想,拓展了语言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雅各布森"动态共时"的功能结构观,是结构主义从语言学移植到文学研究的一个不可越过的关节点,也是理解"文学性"的不可或缺的理论背景。在雅各布森看来,文学性就是"诗性功能"在语言的多功能结构中占据"主导"、语言六大功能同时都具备并彼此相生互动的语言艺术的特质。文学性并不是文学弃绝了一切外部联系的独立自足性。判断诗性功能是否占据主导的参数,不仅有诗学的、艺术的、审美的维度,也有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维度。
- 冯巍
- 关键词:结构语言学诗性功能
- 主体的黄昏——文艺个人主体性的消解与主体间性转向
- 2017年
- 从文艺复兴恢复了大写的"人"开始,个体自我意识就成为西方文学及理论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这一关注最终走上了两条道路,其一是消极的关注,它是以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为代表的,对文本中作为写作主体的"自我"的分析剖离;其二是积极的关注,它是以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和心理主义等为代表的对"自我"的书写。前者的问题在于将"自我"逐步消解在语言和阅读快感之中;后者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没有看到"自我"永远不可能只是个体性的,它不可避免地要有杰姆逊和荣格等人极力强调的公共层面,另一方面,在新资本主义或后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中,文学表达的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幻象,这是"自我"的另一种消亡形式。因而,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文学所依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上来讲,都亟待我们在其中重构一种"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带来的和谐之美,有可能解决日益严重的文艺个人主体性的消解问题。
- 金永兵
- 关键词:个体自我主体间性语言革命意识形态幻象
- 从“新浪漫主义转向”到“后启蒙”时代——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艺观的嬗变被引量:2
- 2018年
- 近40年来,中国文艺观和文艺理论结构的转换,若以1992年市场经济正式确立为时间节点,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其一是强调审美自由的"新浪漫主义转向",其二是"后启蒙"时代对自律化的现代性批判。在我国1980年代的语境下,"审美"更接近于浪漫主义而非启蒙主义,它诞生于对以"阶级论"为核心的政治理性的反抗之中,试图以具体的"审美自由"来反拨抽象的"政治自由"。它既呼应同时也批判着政治上以"去政治化"的形式对"物质欲望"的肯定。政治上对物质的肯定,可以说是一种"新启蒙",它并非强调人类感性的全面性,而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实践"理论进行再阐释的方式肯定了世俗物质利益积累的合法性。1992年以后的"后启蒙"时代,抽象的"商品理性"逐渐取代了具体的"物质欲望",物质需求中价值的具体性日益被抽象成了交换价值。此时文艺观中出现了两种新变:其一是一种意图在现代性话语内部通过强调"传统性""中国性"等新核心价值来重塑价值观的尝试;其二是针对"后启蒙"时代产生的两种自律化倾向——文学试图通过市场化,远离政治干预,在商品理性中形成的自律;出于批判商品理性的目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文学性"的自律性坚守——所做的批判,这两种自律性话语模式都是现代性发展到极端的表现,"新左派"的译介、文化研究和后现代话语等新兴话语模式通过对话语自律化和价值自律化的反拨,试图为"后启蒙"时期的现代性困境寻找对策。
- 金永兵王佳明
- 关键词:新浪漫主义后启蒙文艺观
- “后文化”时代审美还能诗意地批判与拯救现实吗?被引量:5
- 2018年
- 在"后文化"时代,随着审美自律性的解构、审美主体的死亡和审美理想、审美深度、个人风格和情感的消亡,以及"批判距离"的消弭与消费主义的兴起,既有审美话语阐释失效,审美成为"后审美"或"反审美",从对生活的诗意批判和现实拯救变为形式创新甚至符号游戏。"审美"如何重新连接现实,变为具有生产性的、再造现实的形式,可能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 金永兵
- 关键词:审美
- 经典与母语能力培养被引量:1
- 2014年
- 在普遍呼吁加强现代青年人的母语能力教育的当下",经典"作为母语的重要载体再次引起重视。对于"经典"的研习既是一项文化传承的工作,同时也与文化创新、民族的主体性建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小则关联到读者自身的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大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目前语言能指狂欢、网络语言蜂拥而至的消费时代大环境中,将注意力再度回归到经典文本,重新感悟"经典"的力量,无疑是让母语教育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中国汉语永恒魅力的一剂良药。本文将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分别从经典背后的民族传统、经典文本的教育作用以及经典中蕴含的创新品格等方面,阐述研习经典文本对于母语能力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期对教育者有所启发,从而引导青年学生走近经典、研习经典。
- 金永兵
- 关键词:母语教育文化传统
- 文学理论:从问题出发
- 2013年
- 本文针对当前文学理论学科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日益凋敝的严峻现实,从近些年理论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解析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症结所在,并从多个方面:即构建理论的主体性,挖掘理论经典的潜能,重建理论的历史维度,强化问题意识、研究基本问题,在思想中把握自己的时代,回归科学的定位等,综合提出解决当下危机、寻求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 金永兵
- 关键词:文学理论主体性
- 试论当代文学的中华美学精神——以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叙事为中心被引量:1
- 2017年
- 中华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内蕴与特质,萌发、扎根、滋长、蔓衍于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之中,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文繁衍而形成为一种价值判断、感觉结构和情感方式的共同趋向,生气灌注于中华民族的优秀审美创造之中,并由不同的历史现实和艺术创造而滋养出万千姿态。本文在纷繁多姿的当代文学创造中寻找其中所蕴含的美学主题、基调与倾向,探求这个时代中华美学精神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人与自然相融相生,"天人合一"的大美之境;超越世俗生活的精神独立与生命自由;和谐辩证的人生法则与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积极用世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等等。这些美学精神构成了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延传变体链。
- 金永兵张鹏瀚
- 关键词:当代文学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