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厅基金(2010157)
-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任树民更多>>
- 相关机构:北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艺术特质视域下的“和合”阐释
- 2011年
- 艺术特质,是基于比较视域下的中西美学,兼及美学原理与艺术审美经验提出的一个文艺美学范畴。在艺术本质层面的,把握所有与艺术特点的一般性显现之间的那个层面即为艺术特质。在艺术特质视域下,对"和合"的精神本质、美学型态及其在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诞育机制和展开方式给予了具体阐释。透过艺术特质这一视角来考察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和合",不但进一步拓展了当下有关古典诗学"异质性"的探讨,而且使艺术特质这一范畴的探究获得了文本阐释语境的支撑。
- 任树民
- 关键词:艺术特质
- “士志于道”与屈原蹈死被引量:1
- 2011年
- 寻绎屈原一生之行事,把屈原放在春秋战国之际士人阶层的崛起及其"士志于道"这一"志道"固持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士志于道"的时代精神也显现于屈原身上。屈原一生所"志"之"道"是"美"之"政"的实现。对屈原而言,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于社会价值之中。是故,当屈原上不能实现"美"之"政",下不能退守,而以"道"自任又不能使之"独立不迁"的个体价值固持放弃时,其结果只能是走向蹈死。
- 任树民
- “兴象”的诗学质素意义阐释被引量:1
- 2012年
- 中外诗歌,都是借助于外在的"象"来抒发主体的内在情思。中国诗学当中的"象",在与情感联系的背后不是逻辑思维下的推理过程,而是呈现为一种"景←→情"似的迁就关系。"象"具有一种当下的情境性。在西方,"象"却被塑成"得意忘象"的述情手法而被最普遍地使用。在西方诗学中没有形成"兴象"这样的诗歌创作和欣赏规律。经整合建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拈出的"兴象"这一诗学批评范畴,可揭示中国诗学物我情境互动之下"物"的层面的艺术特质。
- 任树民
- 关键词:兴象艺术特质
- 陆机“赋体物而浏亮”与中国抒情传统中“体物”诗学诗艺的建构被引量:2
- 2015年
- 中国抒情美学物我情境互动中的"物"除了在"情志"聚焦范围下被选择呈现外,还有一个穷形尽相,曲尽物貌,求情感、情景、情事之妙的"体物"传统。"体物"诗学诗艺关联着中国抒情传统的一个重要维度——"物"。陆机在《文赋》中首先提出了"体物"这个理论命题。当超越"赋体物"这一单纯文体自觉的层面来理解"体物"的时候,"赋体物而浏亮"对"言志""缘情"主导下的中国抒情传统"感兴"论述是一个重要补充。职是之故,"赋体物而浏亮"的理论贡献和诗学意义需要放在"中国抒情传统论"中来认真地整理与阐释。
- 任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