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375032)
-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朱胜江肖树冬李明亮禹英男车兴来更多>>
-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 Gammasphere上裂变丰中子核核结构若干前沿领域的新进展(Ⅱ:第三和第四部分)(英文)
- 2010年
- 使用Gammasphere多探测器系统对252Cf裂变源瞬发γ射线进行γ-γ-γ和γ-γ(θ)符合测量,A~100(Z~40,N>56)丰中子核区关于形状过渡、形状共存和形状突变的深入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奇-Z核的系统研究揭示了从Z=39(Y)同位素的轴对称大四极形变到Z=43(Tc),44(Ru)和45(Rh)同位素中具有中等四极形变之大三轴形变的过渡。Nb(Z=41)同位素具有过渡核的特征。根据邻近同位素和同中素带交叉信息的系统性及推转壳模型(CSM)计算,Tc和Rh偶-N同位素中观察到的带交叉产生于一对h11/2中子的转动顺排。首次观察到100Nb(Z=41,N=59)的高自旋能级纲图和形变态,从而证实了100Nb中的形状共存,并确认,在Nb同位素链上,基态形状突变发生于N=58(球形)到N=59(大形变);而在Sr(Z=38),Y(Z=39)和Zr(Z=40)各同位素链上,基态形状突变均发生于N=59(球形)到N=60(大形变)。100Nb具有大形变基态,同现有理论预言相矛盾,其大形变的基态及转动带所具有的很大的和不规则的转动惯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奇-质子Cs(Z=55)和La(Z=57)丰中子同位素八极激发的详细研究,发现了141,143,144Cs同位素链上电二极矩D0随中子数增加而减小的急剧变化,此前在145,147La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0的较缓和的减小似乎亦很陡地下延至148La。在Cs和La同位素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0的急剧下降很可能同偶-质子核146Ba和224Ra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0的急剧下降相类似,后者已获反射非对称平均场壳修正理论的成功解释。实验证明,141Cs具有很大电二极矩D0。141Cs和142Xe中观测到的很大的电二极矩D0和仅在141Cs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0的simplex量子数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根据转动频率比值ω-(I)/ω+(I)的检定,同Xe同位素一样,认定Cs同位素中包括号143Cs的八极激发为八极振动,而在La同位素中存在八极形变。
- 罗亦孝J.H.HamiltonJ.O.RasmussenA.V.RamayyaC.GoodinA.V.DanielN.J.Stone朱胜江J.K.Hwang刘少华C.J.Beyer李科H.L.CrowellD.Al mehedS.FrauendorfA.CovelloV.Di mitrov张敬业车兴来姜卓D.FongA.GelbergI.StefanescuA.GarganoE.F.JonesP.M.GoreI.Y.LeeG.M.Ter-AkopianYu.Ts.OganessianM.A.StoyerR.Donangelo马文超J.D.ColeJ.Kormicki张学谦S.C.WuJ.GilatT.N.GinterS.J.Asztalos
- 关键词:三轴形变
- A=130区缺中子核122Cs与134Ce高自旋态研究
-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122Cs与134Ce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分别为107Ag(19F,1p3n)与122Sn(16O,4n).实验结果扩展了122Cs 与134Ce...
- 朱胜江禹英男甘翠云朱凌燕M.萨哈伊肖树冬李明亮车兴来温书贤竺礼华吴晓光李广生
- 关键词:核结构高自旋态
- 文献传递
- 98Sr二准粒子带研究
-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实验研究,建立了98Sr的能级纲图。实验在Gammasphere上完成。我们的分析确认了建立在1839keV能级上的K=3的二准粒子带,并把该带的自旋扩展到10+,丰富了能级之间的...
- 李明亮
- 文献传递
- 丰中子Ru奇A核能级结构的进一步研究
- 2005年
- 通过对重核2 52 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高精度测量数据的分析 ,扩展了丰中子奇A核10 9,111Ru的高自旋态 ,对不同延迟符合矩阵的数据分析 ,得到了10 7,10 9,111,113Ru低激发态多个能级的寿命 ,发现10 9Ru核中的 96 .4keV的能级为一寿命约为 130 0ns的同质异能态 .对10 9,111Ru转动带的转动惯量随转动频率变化的分析表明 ,在相邻偶偶核110 Ru中观测到的集体回弯现象确实起源于一对h11/ 2 中子的角动量顺排 .用粒子 转子模型对10 7,10 9,111,113Ru的集体带的部分能级及跃迁几率进行了计算 ,得到与实验较为满意的符合 ,指出在这几个核中的中子h11/ 2 闯入带尼尔逊轨道的起源 .
- 朱胜江张征J.H.HamiltonA.V.RamayyaJ.K.Hwang肖树冬车兴来禹英男李明亮郑然成I.Y.LeeJ.O.RasmussenW.C.Ma
- 关键词:奇A核能级结构中子低激发态偶偶核同质异能态
- 98Sr两准粒子带研究
- 通过对252Cf的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分析,对丰中子核98Sr的集体转动带进行了研究.扩展了建立在1838keV能级上的K=3的转动带.新发现了一个建立在2535keV能级上的K=6的转动带.通过分析,这两个带的带头...
- 李明亮朱胜江J.H.HamiltonA.V.RamayyaJ.K.Hwang车兴来禹英男I.Y.LeeJ.O.Rasmussen
- 关键词:自发裂变准粒子带半衰期
- 文献传递
- ^(134)Ce核的高自旋态与形状共存(英文)被引量:3
- 2005年
-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22Sn(16O,4n)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Ce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134Ce的新的能级纲图,最高自旋态扩展到22.然而实验结果与近期发表的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果不同,所谓在134Ce核中存在的磁转动带结构不能被实验证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构呈现出重要的形状共存特性在基带以上的回弯处的10+态起源于两个中子组态,基于此10+态的转动带具有γ≈-60°的扁椭形变;另一个10+同质异能态为yrast陷阱,也起源于两中子组态,为具有γ≈-120°的长椭形状;而由两个signature伙伴带组成的强耦合带,则起源于h11/2与g7/2质子组态,为具有γ≈0°的长椭形变带.
- 朱胜江甘翠云朱凌燕M.萨哈伊杨利明龙桂鲁温书贤吴晓光李广生竺礼华
- 关键词:高自旋态
- 双奇核^(136)La的集体带结构
- 2005年
-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双奇核^(136)L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为^(130)Te(^(11)B,5n)。实验结果扩展了^(136)La的能级纲图,包括3个集体转动带,最高自旋态达20h。对于πh_(11/2)vh_(11/2)带,观测到了旋称反转与集体回弯现象。通过系统学比较,对旋称反转特性进行了讨论。由推转壳模型的计算指出,此集体回弯是由一对中子的角动量顺排引起的。另外两个集体带为具有γ≈-60°的扁椭形变带,其可能的组态为:πh_(11/2)vg_(7/2)h_(11/2)~2与πg_(7/2)vg_(7/2)~2d_(5/2)h_(11/2)~2。
- 朱胜江肖树冬车兴来禹英男李明亮陈永静竺礼华温书贤吴晓光李广生
- 关键词:核结构旋称反转双奇核带结构重离子核反应高自旋态
- 反射不对称壳模型对221,223Ra的描述
- 用反射不对称壳模型描述了奇A核221,223Ra的低激发态能谱,计算结果非常好地再现了221,223Ra基态的自旋、宇称以及具有相反宇称的基态宇称二重带.基态宇称二重带的存在表明221,223Ra的基态确实具有反射不对称...
- 陈永静陈永寿朱胜江高早春
- 关键词:壳模型八极形变
- 文献传递
- A=130区核高自旋态及形状驱动效应
-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Ce,136La与122Cs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扩展了134Ce,136La与122Cs的能级纲图.由于在此区内质子与中子的形状驱动效应,在...
- 朱胜江禹英男肖树冬车兴来李明亮甘翠云许瑞清M.萨哈伊陈永静竺礼华温书贤吴晓光李广生
- 关键词:核结构
- 文献传递
- 134Ce与122Cs高自旋态研究
- A=130缺中子核区核的高自旋态具有重要特性:核内质子的费米面位于h亚壳层的底部,将驱动核的形状向长椭形变(γ~0°)或三轴形变(γ~30°)方向变化,中子的费米面则位于h亚壳层的顶部,将驱动核的形状向扁椭形变(γ~60...
- 朱胜江甘翠云禹英男肖树冬许瑞清车兴来李明亮温书贤吴晓光李广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