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10MA096)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翟勇平宋萍安志明于亚平周晓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肾损
  • 3篇骨髓
  • 3篇骨髓瘤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肾损伤
  • 2篇本周氏蛋白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地塞米松
  • 1篇地塞米松治疗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变
  • 1篇淀粉样变性
  • 1篇早期肾损害
  • 1篇早期肾脏损害
  • 1篇造血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作者

  • 4篇翟勇平
  • 3篇于亚平
  • 3篇安志明
  • 3篇宋萍
  • 2篇周小钢
  • 2篇李锋
  • 2篇刘海宁
  • 2篇周晓
  • 1篇梅建刚
  • 1篇刘诗静
  • 1篇杨小燕
  • 1篇邵靓婧
  • 1篇王利平
  • 1篇赵茜
  • 1篇王旭丽
  • 1篇史平
  • 1篇周小刚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低分子尿蛋白在评估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害中的作用被引量:9
2013年
本研究旨在评估低分子尿蛋白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早期肾脏损害的临床诊断意义。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5月初诊的278例MM患者临床资料,按肾脏损害分为3组:肾小球损害组(血肌酐Scr≥2mg/dl)143例;肾小管损害组(Scr<2 mg/dl,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0.5 mg/L,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胺酶(N-acetyl-β-D-aminoglucoamidase,NAG)≥17.8 U/g.cr)114例;无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的正常组21例。对3组间性别、年龄、分型、分期、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尿RBP及尿NAG等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所有患者尿RBP、尿NAG与血尿素氮(BUN)、血Scr、血胱抑素-C(Cys-C)、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24 h尿轻链的相关性;并分析61例行肾脏活检患者的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与低分子尿蛋白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比较尿RBP和尿NAG对MM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效果。结果表明,肾小球损害组尿RBP显著高于肾小管损害组,而尿NAG显著低于肾小管损害组,两组尿RBP和尿NAG显著高于正常组;尿RBP与血Scr、血BUN、血Cys-C、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与Ccr呈负相关,而尿NAG与24 h尿蛋白、Ccr呈正相关,与血Cys-C呈负相关;肾小管间质病变与尿RBP显著相关,与尿NAG相关性较弱。结论:尿RBP与肾小管损害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尿NAG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肾损伤的程度,并且特异性更高。
刘诗静翟勇平于亚平刘海宁李锋宋萍周小刚安志明邵靓婧杨小燕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脏损害
本周氏蛋白催化作用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伤的关系被引量:5
2012年
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尿中本周氏蛋白(Bence Jones protein,BJP)酰胺酶催化作用与肾小管细胞毒性作用的关系,进一步了解BJP对MM肾损伤的毒性机制。测定13例MM患者尿BJP的酰胺酶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和催化常数(kcat);以不同浓度BJP与猪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共同培养24 h后,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以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的BJP浓度与LLC-PK1细胞共同培养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临床出现肾损伤的MM患者尿中BJP较未出现肾损伤MM患者尿中BJP更易对LLC-PK1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BJP的kcat值越高,对LLC-PK1细胞毒性作用越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BJP能够诱导LLC-PK1细胞发生凋亡及坏死,毒性作用随BJP浓度的增高而增强。结论:BJP能够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并随BJP浓度的增高而增强;BJP酰胺酶催化作用强度与其毒性作用呈正相关,其可能是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机制之一。
周晓翟勇平梅建刚安志明周小钢史平于亚平刘海宁宋萍
关键词:本周氏蛋白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
本周氏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12年
肾功能损伤是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导致MM患者易发生感染以及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周氏蛋白(BJP)的催化活性是其致肾损伤的重要因素并影响MM患者病情进展。研究指出,BJP具有水解肽及裂解DNA的催化活性,并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导致猪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凋亡。将BJP经过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DFP处理后,其催化活性丧失的同时对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也随之消失。因此,深入研究阐明BJP的致病机制有助于了解MM患者肾损伤的发生,并可能对治疗MM肾损伤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就近年对BJP催化活性的基础研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周晓翟勇平
关键词:本周氏蛋白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催化活性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2016年
目的比较大剂量马法兰预处理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方案)治疗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2年9月38例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uto-PBSCT组15例,VD组23例。结果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4(1~112)个月,auto-PBSCT组为38(5~112)个月,VD组为31(1~108)个月。38例患者中15例(39.5%)获得器官缓解,auto-PBSCT组和VD组器官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5/15)对43.5%(10/23),P=0.532],达到器官缓解的中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10)个月对3(1~6)个月,P=0.032]。两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0%和66.9%,预期总生存期分别为84.7个月和75.9个月(P=0.683)。auto-PBSCT组Ⅲ/Ⅳ级骨髓抑制(P〈0.001)、发热(P〈0.001)和恶心、呕吐(P=0.006)的发生率高于VD组,而肺感染(P=0.069)、血流感染(P=0.059)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uto-PBSCT和VD方案治疗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器官缓解率相当,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但auto-PBSCT组不良反应更多见。
赵茜王利平宋萍李锋周小钢于亚平安志明王旭丽翟勇平
关键词:淀粉样变性免疫球蛋白轻链造血干细胞移植硼替佐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