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2011KYB127)

作品数:5 被引量:100H指数:4
相关作者:吴承龙杨丽婷章燕幸蒋丽萍宋欣更多>>
相关机构:绍兴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3篇脑梗死患者
  • 2篇丁苯
  • 2篇丁苯酞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深静脉
  • 2篇深静脉血栓
  • 2篇深静脉血栓形...
  • 2篇下肢深静脉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静脉
  • 2篇静脉血
  • 2篇静脉血栓
  • 2篇静脉血栓形成
  • 2篇急性

机构

  • 5篇绍兴市人民医...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湖州市第一人...

作者

  • 5篇吴承龙
  • 2篇章燕幸
  • 2篇杨丽婷
  • 1篇葛国兴
  • 1篇陆明钢
  • 1篇林瑞声
  • 1篇王肖琴
  • 1篇鲁建新
  • 1篇郑媛媛
  • 1篇张东伟
  • 1篇李喜艳
  • 1篇李林萌
  • 1篇宋欣
  • 1篇蒋丽萍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前列地尔与丁苯酞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丁苯酞与前列地尔联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1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实施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实施前列地尔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NIHSS评分变化、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7 d开始逐渐改善,2周均有良好恢复,观察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APTT、PLT明显高于对照组,F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1%,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与前列地尔均对脑梗死有良好治疗效果,两者联合可起到相互协同作用,能快速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疗效,有助于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张东伟吴承龙
关键词:丁苯酞前列地尔脑梗死
脑梗死患者血容量不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容量不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住院患者504例,通过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比较,制作尿素氮/肌酐比值、血浆渗透压、两者联合指标以及D-二聚体ROC曲线,计算上述指标临界值并比较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ROC曲线结果分析显示:入院第10~14天尿素氮/肌酐比值诊断LDV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95%CI:0.727~0.848),最佳诊断切点为101.705,敏感性为58.0%,特异性为88.7%;血浆渗透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2(95%CI:0.836~0.949),最佳诊断切点为305.77 mmol/L,敏感性为85.5%,特异性为90.8%;两者联合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95%CI:0.837~0.952);D-二聚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95%CI:0.832~0.935),最佳诊断切点为3.055μg/L,敏感性为85.5%,特异性为82.1%。结论尿素氮/肌酐比值与血浆渗透压两者联合指标诊断LDVT优于D-二聚体,有利于LDVT早期诊断。
杨丽婷吴承龙章燕幸李喜艳
关键词:脑梗死血容量不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氯吡格雷片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试验组39例。对照组予以口服氯吡格雷首剂剂量300 mg,qd,以后每次剂量为75 mg,qd;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每次200 mg,tid。2组患者均治疗28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巴氏指数(BI)评定量表评分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微小RNA-155、CD4^+CD25^+Treg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4%(35/39例)和66.67%(26/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ESS评分分别为(82.54±4.78),(73.24±3.46)分;BI评分分别为(72.33±2.80),(61.10±2.94)分;微小RNA-155表达量分别为(0.63±0.03),(0.98±0.05);CD4^+CD25^+Treg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55±0.44)%,(2.16±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腹部不适、恶心,对照组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出血、腹痛、便秘。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6%vs 12.82%,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效地降低微RNA-155、CD4^+CD25^+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林瑞声吴承龙
关键词:丁苯酞氯吡格雷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性
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血进行D-二聚体、血浆渗透压、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的检测。入院后7 d和14 d复查上述指标。入院后7 d完成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疑LDVT者,1周后重复超声检查。通过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比较,筛选脑梗死发生L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LDVT的发生率为15.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1.087,95%CI:1.047~1.129)、糖尿病(OR=2.663,95%CI:1.225~5.786)、房颤(OR=11.929,95%CI:5.175~27.497)、入院时NIHSS评分(OR=1.105,95%CI:1.031~1.185)、入院14 d D-二聚体(OR=1.249,95%CI:1.132~1.378)、入院14 d血尿素氮/肌酐比值(OR=1.031,95%CI:1.016~1.047)、入院14 d血浆渗透压(OR=1.093,95%CI:1.063~1.123)是急性脑梗死患者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是LDVT的高危人群,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房颤、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14 d D-二聚体、血尿素氮/肌酐比值、血浆渗透压,对该人群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干预对降低脑梗死后LDVT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是十分必要的。
章燕幸吴承龙鲁建新郑媛媛葛国兴陆明钢王肖琴杨丽婷
关键词: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9
2014年
目的 探讨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FIB、D-二聚体和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而AP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16,P < 0.01).结论 血浆APTT缩短,FIB、D-二聚体﹑hs-CRP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的发生和病情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早期诊断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宋欣蒋丽萍李林萌吴承龙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APTTFIBD-二聚体HS-CRP
共1页<1>
聚类工具0